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51 2018-12-24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1]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大一中18-19学年上期高2021届半期考试试题
学科:语文 命题人:易俊陶 审题人:马季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文本阅读,共70分)
一、现代文 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家不仅仅是一伙人共同聚居的场所,更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整个社会的构成单元来看,家的确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将之比喻为社会的细胞,这是很形象的。所以,古代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家庭细胞健康的保持与维系。家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②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讲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所谓国家,即国和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孟子强调的是,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而要国家富强安定,就必须家庭和睦,家风仁厚淳朴,即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家庭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即家庭的基础是个人。孟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链条:人——家——国——天下。其中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独立。对于个体而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家庭。家道端正,天下也就安定了。由家至国的序列,在古代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为著名的当属修齐治平。
③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则为“修齐治平”。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实,《大学》中的这段文字规划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蓝图,其进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个阶段,更多的属于个体内在心理的范畴,远没有修齐治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修齐治平就成为古代士子的人生目标,成为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也是他们的终身追求。这个成语更多的时候被简略为“修齐治平”,字面的意思无非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整治好家庭,治理好辖区,实现国家的太平。这些方面,不出伦理与政治的范畴,所以,有时也用这个成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在这四个层次中,家庭与国家经常被凸显出来,因为古人认为“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有共通性。总之,古书上常讲“天下一家”,既能表达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家、国的被强调,还生成了另一个成语:齐家治国。
⑤《大学》中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那是绝对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这还是强调家与国的关系。只有把家庭整治好,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由此可见,家庭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⑥总之,在大多数古人眼中,家国同构,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北宋司马光著有两部书:一部是《资治通鉴》,另一部是《家范》。前者深受后人重视,是政治家、史学家必读之书;后者是一部治理家庭的规范杂抄,知名程度远没有前者大。不过,司马光自己却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这话的时候,就是基于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的传统理念。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王立群《修齐治平、齐家治国:家的位置在哪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社会组织,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将“家”喻为
社会的细胞。
B.成语“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即提高自
身修为进而治理好国家。
C.为使《大学》所定的人生蓝图流传更加广泛,因此,古代士子常常谈论“修齐
治平”这一话题。
D.相比《资治通鉴》,司马光更看重《家范》的史学 价值,但实际上前者的知名
度远大于后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首先揭示“家”的内涵,然后巧用比喻,形象地点明家庭对社会的重要
性,引出下文对其重要性成因的分析。
B.第②段引用孟子“天下国家”这段话,对比论证了人、家、国、天下的相互关
系,而这种关系也是本文行文的依据。
C.第⑤段引用《大学》中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在强调,君子要注意
在家庭中的修养,这样方能治理好国家。
D.全文通过剖析“修齐治平”“齐家治国”的内涵,并引述司马光的看法,充
分论述了家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位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齐治平,最基础的是修身,修身的基础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这
四者常被士人忽视。
B.当代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与古人的“家国同构”,都表达了家庭
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
C.“天下一家”这一说法,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家”相当于“国”,
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
D.“齐家治国”与“修齐治平”都强调了“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是前者更直接体现了“家国同构”这一理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旧味清欢 程琼莲
立秋那日傍晚,下过一场透雨,树丛里忽然响起一阵蝉鸣,声音不复夏日嘹亮,嘶哑而悠长。那是我家院内的一棵柿子树,硬而光滑的叶片绿 中开始泛黄,蝉就躲在这些树叶里鸣叫。一声声,喑哑的音色,余音在风里颤,袅袅不歇。蝉声像人用尽全身力气后 的一声哀叹。我当时正走过树下,不期然那蝉鸣来了。我停住脚步,仔细地在树叶丛里寻找,并不见蝉的身影,只看见一树青中透黄的柿子叶,把天空切割得零零碎碎。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寻找一只入秋的蝉,我寻找的初衷是什么?就算找到又能怎样?固然我已不是顽劣的幼童,希望捉一只蝉来作为玩具,无视蝉的痛苦与挣扎,就像幼时我的那些小伙伴,夏日里“噌”的一声爬上一棵树,身手敏捷捉住一只正在鼓噪的蝉,听任它在手里挣扎发出焦灼凄厉的叫声,乐得哈哈大笑。我一直都比较胆小,将一只活生生的动物抓住在手,我不认为有什么乐趣,况且我也不会爬树。
那么我的动机是被这只蝉的哀鸣打动?但我清楚我并不能帮到它。当秋风一起,气温降低,一只成蝉的生命连同它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吧,它一样感受到了秋的脚步?
我想起盛夏,年轻的蝉躲在翠绿的枝叶间,激越歌唱,往往是一只领唱,一声亮开嗓子,高亢结实的歌喉向着无限递进的高音攀上去,金嗓子羞煞人类的歌手。接着,一群蝉不甘示弱,一齐加入合唱,在这样浩大的歌唱里,阳光仿佛更亮烈。人躲在树荫下、房屋里,摇着扇子,一阵倦意上来,头靠着木椅在鸣蝉声声里沉人梦乡,手中的扇子滑到地上,成了一只苍蝇的飞机场。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不急不缓,穷一些,心里也不着慌。水稻种在门前水田里,正抽着穗,早先田里肥下得足,一丘稻子长得抽风一般,稻禾叶儿绿得沉甸甸的,看一眼那稻子,心里就有了底;红薯种在坡地上,红薯藤此刻正风风火火爬出了地界,红薯则在土里越长越大;圈里的肥猪吃了睡睡了吃,哼哼唧唧,心满意足的样子;鸡鸭在稻场前的草丛里觅食,一只惹是生非的红冠子大公鸡在鸡鸭群里乱窜;菜园里的瓜菜枝枝蔓蔓,被夏日里的几场透雨浇得枝肥叶大,黄瓜、豆荚、茄子,见天一个样,等着人去采摘。有了这几样,农人们心里踏实,在蝉鸣声里尽情打着瞌睡,或者三五个一起摆龙门阵,见多识广的那
个成了谈话的中心,唾沫飞溅,说着电视上看到的事。
那时候我多半在和小伙伴玩游戏,跳房子、踢毽子、过家家,我们总能 想到各种千奇百怪的玩法,自己把自己折腾个够,晚上吃了饭洗过澡头一挨上枕头就睡,梦里还是做游戏。有时也要干活,拎个竹篮和小伙伴一起去打猪草,一路上吵吵嚷嚷,像是在和嘹亮的蝉声比谁的嗓门大。去小河里捞鱼,拿个竹簸箕在水里晃荡,把一轮白亮的日头都晃碎了,忽然一下拎起,几尾小鱼在簸箕里欢蹦乱跳。有鱼吃咯——欢快的笑声盖住了蝉鸣。
那时候蝉鸣无处不在,乡村在蝉鸣声里笃定地翻过一页又一页日历。那时候我们以为日子都是这样一成不变。
来小城后听见蝉鸣相对少了,与乡村慷慨高歌不同,小城里偶有微弱的蝉鸣,是绿化带或者见缝插针栽种的一棵树上的蝉,然而它们孤零零不成气候的鸣唱最终被市声掩盖。我怀念小时候乡村里蝉儿辽阔的歌唱,声音饱满有力,激情澎湃,更见得村庄静寂,恍若洪荒。在这样浩瀚的声音里,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只鸣蝉,日日引吭高歌,忘记了生之短暂。要不干脆就是一株野草,一棵杨树,一朵小花,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任意一草一木。
何时,我们失去了那样的从容与无争?
终于明白寻找那只入秋的蝉也有惊喜的意味,像碰见阔别的儿时伙伴。那时雨正一阵一阵,紧一些慢一些。一阵风来,就有了秋日苦雨的意思。而蝉恰巧就在这时唱响,好像感受了雨的凄婉调子,又像是为自己最后的歌唱。蝉竭力鼓起最后的余勇,终是不济事,败下阵来,调子慢下来,暗下来。
我站在雨里发呆。
(选自《散文》2018年4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笔下,儿时的乡村生活与如今的城市生活截然不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
人的生活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异,读者从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过去的乡村别有趣味。
B.作者寻找那只入秋的蝉,是因为蝉的生命连同它的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
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作者因此被它的哀鸣打动,内心充满同情。
C.作者善于借助描写来表达情感,比如对盛夏的蝉鸣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写,
展开余下试题
既有对高亢激越的夏蝉的怀念,也含有一种对充满激情的生命的赞赏。
D.本文回忆了幼时生活的温馨的画面,但并没有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不急不
缓的日子,穷而不慌的日子,总是从容而无争,这才是踏实真切的生活感受。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 意。(5分)
6.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流动人口能实现“生活方式移民”吗
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扩大、家庭移民的增多,以及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异质性的增强,对于很多远离家乡的流动人口而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不可避免地,城市生活渗入了流动人口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改变着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与经济移民、教育移民相对,移民研究领域出现了“生活方式移民”这一个专属类别。具体而言,生活方式移民往往希望追求并融入接收城市中更加方便多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选择,希望以此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和满足的新生活。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生活方式移民”的往往集中在经济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能够自主转变生活模式,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新生活的人群之中。而对于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流动人口来说,接收城市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在经济状况之外的个人生活?城市生活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基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和时间利用的相关研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来看看他们是否得以实现“生活方式移民”。
材料二:“一道跨不过的鸿沟”
在对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他们远在家乡的同乡,还是身边的城市土著,都往往显示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还更可能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农民工的污名化和歧视让他们感到无助、沮丧、没有安全感,而这些歧视经历也同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来自他们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时的失落,以及面对自身与城市土著间生活质量差异所感受到的无能为力。具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他们难免会在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之外,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环境,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而非永远的匆匆过客。而且,很多流动人口在来到接收城市之前就抱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期许。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诸如收入和文化歧视、户口限制、高生活成本、高房价都成为横在他们与城市生活间的巨大鸿沟。
材料三:“不匆匆也是过客”
由于城市生活的难以融入,很多流动人口都越来越现实地将接收城市作为他们快速实现资本积累的场所,而非开启新生活的地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5个小时,而少7个 小时的休闲时间;女性流动人口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3个小时,而休闲时间持平。以上的性别差异与男性更强的需要挣钱养家的角色有关。根据我们的访谈,很多流动人口都同时兼好几份工作,以能够尽可能快速地挣钱、攒钱,完全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当提到攒钱的目的时,他们往往都向往着早日返回家乡或是在家乡附近的小城市盖房或是买房、结婚,做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甚至赚点小钱的小买卖。而当前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留不下的地方,无论在此做多久的停留,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文/穆峥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生活不仅在改变着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
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B.流动人口希望追 求并融入接收城市中更加方便多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选择,希
望以此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和满足的新生活,这意味着生活方式移民。
C.经济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能够自主转变生活模式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新生活的
流动人口更容易做到生活方式移民。
D.流动人口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由此看来,
他们会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流动人口虽然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环境,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由于种种
原因,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B.经济条件本身较好的流动入口相比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的
人群之中,也较少有心理健康问题。
C.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同乡还是城市土著,都显示出更多的 心理健康问题,由此
可见,他们从家乡流动到城市根本没有必要。
D.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收入、文化歧视、户口限制、高生活成本、
高房价等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E.男性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比城市本地人多,休闲时间比
城市本地人少,他们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9.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现状。(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余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墨,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石公曰:胡公世间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
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B.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
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展开余下试题
C.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
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D.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
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以表德”,名是 字的阐义。名是为了便于他人
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名出于礼貌和尊敬。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表
示尊重。
B.山阴,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古县名。秦朝始设,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为会稽
郡二十六县之一。王羲之等文人兰亭集会便发生在这里。
C.永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
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本文以永陵代指明世宗。
D.疏,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
问题的分析,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
称为奏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年轻时怀疑署名为“天池生”的北杂剧《四声猿》是元人作品,后来才知道
是徐文长先生所作。
B.我无意间发现诗集《阙编》,印刷质量低劣,内容却极精彩。知道为徐文长所作
以后,常常称表文长先生。
C.总督胡宗宪聘请徐文长做幕客,徐文长随心所欲,丝毫没有畏惧顾虑,后来徐
文长统率兵将,威振东南一带。
D.石篑认为徐文长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
会有公正的定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2)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唐•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联言事。诗人登上汉文皇帝修建的高高的望仙台,凭高望远,其时正值
晚霞满天,心情顿觉开朗。
B.颔联写登临时远眺所见周围景色,意境开阔,气象雄浑,很有气势,同时也是
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类似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感慨。
D.诗人重阳节登望仙台,豪爽直白地表明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
E.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将一首应酬诗写得不落俗套,透露出一股浓
浓的隐逸气息。
15.本诗的尾联“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可见诗人襟怀,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 水诀别中的悲壮唱词是: , 。
(2)荆轲临别时宾客的表现暗示着他有去无回的句子是: , 。
(3) ,发尽上指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如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多,—些青年人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便打退堂鼓,
浅尝辄止的做法贻误了多少青春。
②在本届法国戛纳电视节中,董卿宣传推介了她和她的团队打造的优质原创节目《朗
读者》,她智慧优雅的形象和卓有成效的表现,给行业大佬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陶渊明在归隐田园之后内心是极度平静的,种豆、采菊、饮酒、吟诗,即使是波
澜不惊的生活他也安之若素。
④有些网络自媒体把散布流言看作快速提升关注度的终南捷径,殊不知这种方法无
异于饮鸩止渴,一旦触犯法律,后果不堪设想。
⑤很多人对传统文化颇为向往却只能高山仰止,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诗词大会
冠军的励志故事终于唤起了普通民众走近经典涵养性灵的勇气。
⑥面对警察的围追堵截,传销团伙的三个头目急不暇择,逃进了一条死胡同。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的网络欺凌成
为一种主要方式。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所喜爱,因此近年来
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 的新贵。
C.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
干预,但收效甚微。
D.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将与小
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的高端地位。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奏效的。
A.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另一种存在,缺不了的。
B.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
C.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D.“作诗无 古今,唯造平淡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目前,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 ① 。所以,指望通过大量种树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是来不及了。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二氧化碳气体, ② ?有!那就是把它“囚禁”起来。比如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 ③ ,再施加8MPa以上的压力,使其变成二氧化碳液体,最后转移到选定的地点进行封存。
21.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摔跤,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第一次被误解……无论欢笑、伤痛、自豪、失落,它都永远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宛如古树上的年轮,纷呈着我们的生命之路。
请以“我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重庆大一中18-19学年上期高2021届半期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一)(9分)
1.(3分)B
(解析:A项,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偷换概念。不是“家”而是“人”。C项,强加因果。D项 ,曲解原意,司马光“基于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的传统理念”,
上一篇:
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重庆大学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