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11  2018-12-2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1]
辽宁省凌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辽宁省凌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⑤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⑥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
B.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浏览完整试题C.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
D.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
B.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
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
D.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
B.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
C.腆颜事敌、投降变节的清初士人面对“品行大节”的传统,内心理应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
D.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 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 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5.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析。(6 分)
6.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展开余下试题(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材料二
呼应时代回归价值——文化类节目广受热捧赢得口碑今年以来,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升温,与娱乐节目的“退烧’’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消费迭代快速的综艺市场,文化类节目以“慢’’的姿态逆生长起来——《中国诗词大会》领跑春节档,最高收视率破1;《见字如面》以台带网,单期网播量近千万;《朗读者》升温迅速,话题带动有力;《家风中华》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国家宝藏》讲述27 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馆藏国宝活起来。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人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12 月17 日)
材料三
“1+4融媒体跨屏交互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16 首诗词改编的歌曲,12 首进入音乐流行指数榜,《明日歌》《三字经》《将进酒》进前十。《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便让亿万中国人感受到经典厚重的生命力,让千年经典得以在当下流行。正如《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所说,“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或者叫经典作品的穿透力,以及与时代平台的时尚性的完美结合”。不同于以往诗词节目或音乐节目竞演的方式,《经典咏流传》研发了轻赛制重传播的形式,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 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通过播出时的手机摇一摇从大屏抵达小屏,凭借优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一首诗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况味,都不再止于电视屏幕,而是通过新媒体的不同产品,获得更丰富深厚与多样化的表达。荧屏内,用心形启动器外化“心动”表达即时即刻对歌曲的喜爱,参与互动;荧屏外,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为每首诗歌量身定制的新媒体产品H5 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这样的强互动模式使得每一首歌都有千万人次的人群进行跨屏交互。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音乐平台等多种融媒体渠道,节目匹配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话题。
(摘自网易《(经典咏流传>现象级传播怎样炼成?》)
材料四

图1 “用电视手段表现传统文化你认为会削弱还是增强文化‘韵味”’问卷调查

图2 2014 年新节目主要类型分布比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侧重从国家层面介绍对传统文化所做的政策调整与顶层设计。
B.材料二侧重从受众层面反映我国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文化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C.材料三侧重从媒体交互的角度展现传统文化与时代时尚结合后产生的生命力。
D.材料四通过两个图表数据,说明综艺节目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新时期推进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进行阐述的。
B.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理论阐述为主,材料三和材料四则以新闻分析为主。
C.根据第三则材料,公众对借助电视网络媒体表现传统文化新节目持欢迎态度。
D.根据材料四可知,近几年各类“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的非常态新节目数量超过常态新节目。
E.从材料中可知,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模式,尤其是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是当下中国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选择。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传统文化类新节目受追捧的原因。(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①,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②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部县事。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
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大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②长史:古代职官名,将军的属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指男子20 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20 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C.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平乱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讲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分秒必争,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他解说经书,常常广征旁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学生不能领悟,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


展开余下试题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诸多解经著作,流行于世,也在史学、文字学、阴阳学等领域有所了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E.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
15.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在古典诗词之中,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月明星稀,___________”让曹操的求贤建功之心彰著天下;“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是久困樊笼的陶潜对自然的渴望;“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是李白对蜀道之难的摹画;“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是杜甫对夔门秋色的点缀。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失利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推波助澜,通过“天地大营救”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2)受到品牌负资产拖累的企业,不管是提升原有品牌的含金量,还是白手起家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都不容易。
(3)无论是写作,还是节日制作,前期的案头工作做得越扎实,动笔前就越有底气,“又好又快”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4)连续出现的对抗示威活动使美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避免发生类似夏洛茨维尔的暴力事件,波士顿警方严阵以待。
(5)譬如路人有难,上前帮一把;别人求教,耐心答一下……很多事情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6)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城旅游大有作为。
A.(1)(3)(5) B.(1)(2)(6) C.(2)(3)(4) D.(4)(5)(6)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3 分)( )
A.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
B.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C.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
D.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 ②①⑤③④⑥ C. ④⑥②①③⑤ D. ④⑥③⑤②①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 分)
“中国外卖正给全球带来一场生态浩劫。”近日,朋友圈流传一条呼吁公众减少、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微信,希望通过改变消费习惯来缓解塑料污染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如果仅从消费端产生的数量来看,全国每天丢弃的外卖一次性餐具至少2000 万个,由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渠道不畅,它们中大部分最终变成了垃圾,不得不以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置。无论从能源浪费的角度,还是从加重城市运行负担和环境污染风险的角度,外卖一次性餐具带来的污染问题都已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电视机生产厂家在建立一条生产线的同时,还要建立另一条生产线,负责回收物的拆解再利用,又称“静脉生产线”。回收的产品,拆解后根据情况不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零部件还是好的,符合新产品要求,可以回到新产品生产线上,实现循环利用;零部件已经过时了,就用来生产二手机,以很低的价格出租或出售;最后一种情况,无法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分类粉碎,作为原料重新进入生产线。
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请就解决中国外卖一次性塑料餐具污染问题提出你的三条建议,每条建议不超过25 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写出下面图片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②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菜根谭》)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张载)
④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海子)
⑤累累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一步。(罗曼•罗兰)
⑥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伏尔泰)
经典名言,就像一座灯塔,指引人们生活的方向。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1.C 2.C 3.D【解析】1.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选项,“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理解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B 选项,根据原文“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所以选项中说“大多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凌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