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09  2019-01-0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9]
山西省忻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2018-2019学年(上)期中试题
高 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
3、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唐代,政文俱旺;那么,在宋代,虽非“俱旺”,却政文贴近。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宋代重视文官当政,比较防范武将。第二个原因,宋代由于文人当政,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陆游、辛弃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可能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也是中国文脉中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所在,具有长久的感染力。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文化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远远地高过王安石、司马光,当然也高过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有了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以前也写过,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到了那里。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不管是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
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之后,宋代文学的排序,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抵不致下堕。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中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以前蔡琰也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因此更有普遍价值。
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之所指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


浏览完整试题B.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笔下流泻成的豪迈诗文。
C.指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人物陆游、辛弃疾。
D.指文天祥最后写下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称苏东坡为宋代“文脉的首席”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苏东坡与政治两相放逐,使他远远地高于同时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也高过后来的陆游、辛弃疾。
B.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他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
C.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精通诸多文学艺术门类,词作、散文、书法三项更是可以雄视千年。
D.苏东坡快乐、可爱而可亲的人格形象,使他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3.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宋朝历时三百余年,其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之间的征战相比,文化的碰撞要更加广泛、深厚和丰富。
B.在宋代文学中,苏东坡的地位首屈一指,然后依次是辛弃疾、陆游、李清照,这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
C.辛弃疾和陆游是宋代最能体现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学家,他们像孟子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D.李清照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使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和扬眉吐气的厚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5.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片段文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展开余下试题  必须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者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越俎代疱地“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来”。(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三: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问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性。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摘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材料四:
  “让座”这一行为没有法律的强制,没有硬性的处罚,让不让完全是“靠自觉”。有一份关于“让座初衷”的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自内心,23.9%的受访者是受到“道德逼视”,8.9%的受访者是因站立者本人的逼视或其他行为。由此可见,只有65.4%的人是靠自觉的,而32.8%的人正是受到道德约束才做出了让座行为。(摘自《“让座”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约束?》,2017年7月19日长江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给老年人让座,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也是年轻人的义务。
  B.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动辄以曝光相威胁,这些行为与文明的修为背道而驰。
  C.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别人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身权益。
  D.材料四主要使用数据说话,文中列举了一系到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让座行为受到道德约束的状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是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在当下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前提是让座者愿意“成人之美”。
  C.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D.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七成的受访者让座时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还有近三成的人是受到道德约束才让座的。
9.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0、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翅膀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谢—谢罪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11、下列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不然,藉何以至此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亚父者,范增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以下文句分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羽胸怀大志的一组( )(3分)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3)彼可取而代也 (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A 3)(2) B (2)(4) C( 1)(2) D (1)(3)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14-15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4、对下列《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红枫、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经融入作者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作者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作者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而且动静结合,红绿相衬,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D.最后一句哲理性的概括,点明了作者咏秋的旨意所在: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从而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
15、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6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2)、 ,不仁;   ,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大行不顾细谨,   。 《鸿门宴》
(4)、真的猛士, , 。《记念刘和珍君》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的故事出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1、仿写(6分)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22、作文(60分)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事,可能是欣赏一朵花一首歌,可能是被粗糙但温柔的手轻轻抚摸,可能是知己的月下倾谈,可能是对头的握手言和,可能是一次壮举,也可能是一件平凡的小事……请以“美丽”为题,记叙一件和美丽有关的事情。

2018-2019学年(上)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解析:从上文看,“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就是指的一种精神:英雄气概、抗敌意志。余项则是与这种精神相关联的诗文风格、作家、作品,特别是《正气歌》,作者仅仅在此顺势借用了一下“正气”,但其真正所指在上文。
2、B 解析:B项肢解原文意思。
3、C 解析:A项,“文化的碰撞”片面,原文指的还是文化的发展、进步等;B项,“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错;D项,“扬眉吐气的厚度”不是以“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为因,而是以“她在民族灾难前沿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叹”为因。
4、C [C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
5、【解析】 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④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⑤~⑦段,追忆怀念母亲;⑧~⑨段,找到疗救方法。
【答案】 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每点2分)
6、【解析】 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
【答案】 (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2分)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2分)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2分)
(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2分)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更加简洁。(2分)删去此段,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2分)
7.A(“是年轻人的义务”错,让座不是强制性的法律义务。)
8.B(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表明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c项,以偏概全,导致“让座”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d项,“近三成”错,原文为“32.8%”,应该是“三成多”。)
9.①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需计较。②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③树立良好风气,尊老爱幼社会才和谐。④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⑤设置“博爱座”(井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属座位),面向所有有特殊需要的人开放。
10、 B 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11、 B 趁着
A 介词,用来 介词,因为
C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
作用
D 为寿 祝酒, 为所 表被动。
12、 D
13、 (1)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2)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4、A 应为“由实到虚”
15、山峦、树林、江河、船只、雄鹰、游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
16、 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7、D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忻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