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42 2019-01-04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11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国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浏览完整试题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来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常常是节目收视率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周汝昌评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被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
4.关于“史学的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B.史学的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
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
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
5.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
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
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B.即使史学社会化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现在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
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方式传播。
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宜。”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和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一株银杏树和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十七棵树。
展开余下试题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说树儿活不完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含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竞争,当然会有所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
A.本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女儿对话中的“亲”“快递公司”等词汇,时代感强,也符合人物身份。
B.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种上花草,既是为了变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C.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理解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磨炼自己。
D.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E.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8.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9.小说围绕三代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D.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②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二)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
(2)__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展开余下试题
(3)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喜欢石头体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不同流俗的思想和坚若磐石的个性,当然也寄托了他向往晨夕风露,阶柳庭花,餐云卧石的生活。
②父母虽然给他请了一对一的家教,但家中依然“高朋”满座,吵吵闹闹,一傅众咻,能有什么效果?
③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而中国的肥胖现状更是严霜烈日。世卫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在我国现有近9000万肥胖者,这一数字已超越美国居世界首位。
④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即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如空谷足音,意味无穷。
⑤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⑥西方文学崇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不然,如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最为精炼,短短几十个字也可以起伏不平,追求的是尺幅千里之境。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楚,凄清,凄凉,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B.我们多么希望这个世纪不要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收场,那将是人类的倒退,也是人类的悲哀。
C.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天津市民去往北京、河北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京津冀搭车需求较去年增长了3倍。
D.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每年双11都是我们阿里技术的一次大练兵,让阿里的技术更上一层楼,双11成功的标志是创新,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来做今年‘双11’的创新。”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中国历史上,①__________:火的发明使用,②__________,从此茹毛饮血的时代成为历史;农业的出现,人们由采集变为栽培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面食的输入,使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美洲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的传入,增加了粮食的种类,③__________;第五次的饮食变革,则是食物生产和制作的工业化、标准化。
21.
下面的文字是从哪五个方面说明“4G”的优越性的?请简要概括。(每方面不超过6个字)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机动灵活,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某杂志社为此发起了“百姓生活方式的十大变化”评选活动,“晒朋友圈”赫然在列。“晒朋友圈”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人晒旅游,晒幸福;有些人晒成长,晒变迁;有些人晒感慨,晒情怀……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行唐三中11月语文月考答案
1.C; 2.B; 3.C
解析:1.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B项,“或然”改成“必然”,原文是“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D项,“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说法绝对。
2.B项,并没有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而是谈论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忧虑,以及如何构建未来人机关系格局的问题。
3.A项,“未然”改成“已然”,原文是“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B项,缩小范围,原文是“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很多人”可以包括专家,也包括普通人。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4.D; 5.B; 6.C
解析:4.A.陈述的是史学社会化,不是史学娱乐化,见第一段。
B.“必经的途径”在文中无此信息。
C.不是“最终目标”,见第三段“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
5.B.是转述“有人”的认识,不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且“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于文无据。
6.A.“娱乐化……简单快感”不是作者的观点,是波兹曼的认识。
B.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只是说不容易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
D.文章第四段只是在谈到《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时说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史学问题娱乐化都要如此。
7.AC;
8.爷爷是从农民栽培和种植果树的角度,父亲是从老总对人才资源进行配置的角度,女儿是从学生自身发展与财务管理的角度。
9.①人物塑造上,通过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差异,有利于表现了三代人的不同形象。特点:爷爷经验丰富、女儿聪明机灵、父亲沉稳深刻。
②情节安排上,通过对一件事的认识来串联情节,使得文章情节紧凑、集中。
③主题揭示上,通过不同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揭示了出身份阅历对人认识的影响,最后以父亲的话作结,“推树及人”,引发人才资源配置的思考,深化主题。
④读者感受上,通过对不同认识的比较,引发读者的思
上一篇: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行唐”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