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与(yǔ)会 供(gōng)给 竹篙(hāo) 相(xiàng)机行事 B. 押解(jiè) 颈(jǐng)椎 应(yìng)届 风靡(mí)一时 C. 辟(pì)谣 佣(yōng)金 病菌(jūn)强 (qiáng)词夺理 D. 碑帖(tiè) 粗犷(guǎng) 下载(zài) 人才济济(jǐ)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多音字的字音,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特别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A项,与(yù)会,竹篙(gāo);B项,应(yīng)届,风靡(mǐ)一时;C项,佣(yòng)金,强(qiǎng)词夺理。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脉搏 打蜡 名信片 惊滔骇浪 B. 竣工 平添 水龙头 人才辈出 C. 沉湎 账簿 渡假村 额首称庆 D. 坐阵 盘碟 挖墙脚 出奇不意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形。平时应多积累牢记。A项,明信片、惊涛骇浪;C项,度假村、额手称庆;D项,坐镇、出其不意。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讲话和写文章一般不宜把成语用得过多,否则就容易因词语堆砌,给人带来掉书袋、矫揉造作之感。 B.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在航天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伟大创造,由其带动的其他发明更是罄竹难书,数不胜数。 C. 随着西溪湿地的开发,杭州城西已经从城乡结合部变成了风景优美、设施便利的宜居之地,该区楼盘也变得炙手可热。 D. 曾几何时,孔子杏坛讲学,不分贵贱。而今,就连幼儿园招生也要看“门第”靠“拼房”,无形中将一批资质优秀的孩子拒之门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A项,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使用正确。B项,罄竹难书: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褒贬误用。C项,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对象误用,不能修饰“楼盘”。D项,曾几何时: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望文生义,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很久之前。故选A。 【点睛】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偏重记言。通过记录人物言论或对话反映历史事实,总结政治得失。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时被儒家尊奉为经典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C.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富有上天入地的神话和瑰丽的想象,更在其中隐含了屈原对楚国政治强烈的关怀。 D. 莫泊桑,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知基本的文学常识内容,要注意书本下面的注释,平时要多积累。本题中,C项,“《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错,《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故选C。 二、本大题共7小题。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B. 其文约,其辞微约: 简洁 C. 吊有忧,贺有喜 吊:慰问 D. 果行,国人皆劝 劝:劝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劝:鼓励。故选D。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栖:退守 B.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夸耀 C. 国之孺子之游者 游:游说 D.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沉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游:宦游,游学。故选C。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今越国亦节矣 节:节约 B. 厚币委质事楚 币:礼物 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当:相抵 D.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节:节制。故选A。 8.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A.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B.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C. 非二三子之罪也 D.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例句和D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代“他”;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结构助词,的。故选D。 【点睛】“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四、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之”有时用在时间词“前、后”的前面,组成双音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或后面。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妈妈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他们站在队旗之前举手宣誓。”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A.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B. 被发行吟泽畔 C.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D.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此题是对通假字的考查,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帅”通“率”,率领;B项,“被”同“披”,披散;D项,“免”通“娩”。故选C。 10.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 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派出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本人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B. 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越国的人民爱戴我们的国君您,就好像爱戴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啊 C.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人处于困境就会返回本源,所以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 D.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前进时不能拼命,后退时没有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常常接受刑罚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D项,主要是对“进不用命”的理解错误,正确的翻译是: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没有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常常接受刑罚。故选D。 【点睛】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 B. 举类迩而见义远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 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D.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此题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都是通假字,通“返”返回。A项,分别是:誓言/古代领导人出征前告诫士兵的言辞,以表决心;B项,分别是:提出/全;D项,分别是:看见/体现。故选C。 三、本大题共3小题。 1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他(王淡人)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故乡人•钓鱼的医生》) 对这段文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 对王淡人医生钓鱼过程的描绘表现了他虽行医为业,但钓鱼技术更为精湛。 B. 带小锅、装作料提盒钓鱼,以及现钓现吃的做法,可见王淡人的怡然自得。 C. “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泥里”等动作描写,体现了作者笔法之细腻。 D. “一只钢蓝色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的描写堪称精彩,读来韵味悠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但钓鱼技术更为精湛”理解错误,描绘王淡人钓鱼的目的不是突显其技术精湛,而是表现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故选A。 (二) 13.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林冲棒打洪教头》) 在这番对话中对人物形象特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配军” “流配军人”的称呼表现了洪教头为人自负,对林冲轻慢无礼。 B. “跳起身来”“我不信他”的反应表现了洪教头对柴进看重林冲的嫉愤。 C. 柴进“大笑”,既有对洪教头骄矜态度的不满,也有能得见林冲本领的欣喜。 D. 洪教头要求比武,林冲“小人却是不敢”的回答表现了他担心打输的心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表现了他担心打输的心理”理解错误,林冲不愿比试非担心打输,而是怕赢了伤柴进面子。故选D。 【点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三) 14.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米洛斯的维纳斯》) 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那时候”“说得更为正确些”两句,作者赋予无生命雕像以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