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427 2019-01-1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7]
吉林省榆树一中五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吉林省榆树一中五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夏人们对于《延禧攻略》的持续关注,再次将国人对清宫剧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在纷繁庞杂的电视剧剧本当中,以大清宫廷为背景、帝王及其后宫女性为人物设定的清宫争斗剧,一直在电视荧屏、视频网站大放异彩。从 80 后、90 后荧屏集体记忆的《还珠格格》,到越发注重描绘大清后宫女人真实情感的《甄嬛传》,大清后宫男男女女们的卿卿我我、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可谓“玩转”当下影视圈,很多追剧的观众无时无刻不在为某位妃子或是小宫女的多舛命运而操碎了心,或许这也是“泛娱乐化”给予国人的某种心理慰藉。
为什么大清帝王及其后宫如此备受电视剧制片人、观众的青睐?尽管清宫剧尤其是大清后宫争斗剧发展至今,每每都会有新的“人设”出现,进而激发观众们的猎奇心理,虽不可避免地有些固有的情节套路,“一男多女”“一女多男”等情感模式,但始终无法动摇观众对于清宫剧的喜爱之情,这当然还有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
清朝是离当代中国最近的一个封建帝王时代,自 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其统治后,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大清王朝较完整地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源流、文化传统与生存方式,与观众在心灵上的距离感并不算太大,容易产生亲近感。诚如学者林风云所言,“清朝与当代中国这种可感的几乎可以碰触的承继性的内在理路和连贯逻辑,从时间性上保证了民族性延续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进一步说,对清朝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文化上的认同,同样彰显了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的一种回望与求知欲。
然而相较于《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清宫剧,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后,不仅失去了此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钩心斗角,借此影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帆《清宫剧热,历史感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大清宫廷为背景、帝王及其后宫女性为人物设定的清宫争斗剧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B.不管是《还珠格格》、《甄嬛传》,还是《延禧攻略》都能给予国人某种心理慰藉。
C.追剧的观众时刻都沉浸在大清后宫男男女女们的卿卿我我、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剧情中。
D.清宫剧主要以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思考为主题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以获得收视率。
2.下列各项不属于观众对清宫剧喜爱原因的一项是(3 分)
浏览完整试题
A.清宫剧虽有些固有的情节套路,但每每也会利用新的“人设”来激发观众们的猎奇心理。
B.清朝较完整地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源流、文化传统与生存方式,观众心灵上容易产生亲近感。
C.清宫剧展现的是满族人的文化风俗,观众希望在清宫剧中学习到满人的服饰妆容打扮技巧。
D.早年的清宫剧大多有借古鉴今的作用,近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有影射当下职场之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观众对清宫剧的喜爱之情不仅与剧本情节内容有关,还有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
B.清宫剧从时间性上保证了民族性延续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更便于观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
C.不论“戏说”还是“历史正剧”,都应有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才有生命力。
D.虚构情节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是优秀古装剧获得观众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的关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
(3)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4)随着年龄渐长,“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5)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高二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6)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7)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然后,我就到了家。
(8)走进老家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一行行的莴笋、白菜、茄子、芹菜、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1)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2)而我呢?
(13)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14)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15)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16)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喜爱,又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
B.第二段作者虽然是对自己远离田园的反思,但优美的描绘却能勾起人们对田园的向往。
C.文章以第六段为过渡,由写自己在诗文中的沉浸,转而写父亲及从父亲那获得的感悟。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句升华了全文内容,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照应了文题。
5.作者为什么一次次钻进《诗经》,扎进唐朝的山水里,拜访陶渊明?(6 分)
6.如何理解“父亲的东篱”这一标题的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我生活的小县城,居民小区就只摆了两个绿色的大垃圾桶,并没有标明哪个是装干垃圾的,哪个是装湿垃圾的。小区许多居民在倒垃圾时,根本不把纸张、餐盒等干垃圾和作为湿垃圾的厨余、果皮等分隔开,而是直接将装满干湿垃圾的袋子统统扔进垃圾桶。由清洁工统一收集拉往各个集中收运点,再由专门的垃圾转运车运往垃圾填埋场处理。清洁公司对住户没有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小区好多住户家里只有一个垃圾篓,出门倒垃圾时,直接提上套在垃圾篓里的塑料袋。垃圾在出门之前就没有分好类。即便一些素质较高的住户自觉把垃圾进行分类,清洁工也是一股脑儿扔进垃圾车。街边放置的垃圾分类桶,清洁工除了把能到废品收购站卖钱的可回收垃圾另行收集外,其它垃圾都统一拉往集中收运点。
展开余下试题
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之所以难推进,表面上看是垃圾分类方式单一造成的,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垃圾处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并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较大投入;另一方面,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转运,需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日常处理成本。在没有“硬要求”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小城镇多采取填埋的简单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摘编自《生活垃圾分类,到底卡在哪》,《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30 日)
材料二:
从一些垃圾分类推广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是否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是影响该项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垃圾分类,一些地方作出规定,居民一旦出现垃圾处理不分类的情况,就很可能面临一纸罚单。与之配套的是,一些地方还对生活垃圾分类予以事无巨细的详尽指导,使之内化为居民基本的生活习惯。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为激励性质,在督促个人履行环保责任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性、惩罚性规定。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 2020 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方案》还强调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于 2017 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引领也需要因地制宜、相互配合。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不仅仅是“要我做”,更要巧用规则设计来实现“方便做”。
(摘编自张璁《靠法治手段推进垃圾分类》,《人民日报》2018 年 4 月 11 日)
材料三:
政府不仅要担负起自身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民众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来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首先应该让民众学会辨别垃圾。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向民众宣传普及各类垃圾知识,让民众在家中就可以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最终方便回收。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让民众认识并享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分类对于环保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要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好处。广东东莞某社区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回收,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之后成为有机肥,社区就每个月向居民派发一次有机肥,供大家在栽花种草时使用;有更多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向社区提出,随时领取。由于在处理垃圾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个社区的居民更有动力参与垃圾分类。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不仅仅是让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也要吸引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传播者。比如可以邀请民众参观垃圾回收厂,邀请民众对垃圾分类建言献策……让民众培养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的事。
(摘编自张一琪《来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年 8 月 27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洁公司对住户没有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民众以及清洁工就很少将垃圾分类。
B.生活小区的垃圾桶没有分类标志也是造成民众不主动将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
C.垃圾分类方式单一是造成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推进的直接原因。
D.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并维持其正常运转的投入资本制约着小城镇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从生活中居民实际处理垃圾存在的现象中分析出垃圾分类难以推进的原因。
B.材料二从垃圾分类推广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入手指出我国垃圾分类也需法治引领。
C.材料二既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也客观地分析了实施方案的利弊。
D.材料三采用递进式结构,逐层深入的论述了怎样才能进行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
9.请结合材料概括推进垃圾分类有哪些具体措施?(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乃除折冲将军、东中郎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
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节选自《南史•粱•江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B.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C.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D.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父艰”即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之意。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B.“国子生”又称国学生,指在国子学或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一般为官员子弟。
C.“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最高长官称侍郎。
D.“太守”秦朝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革痴迷读书。父亲去世后,家里虽然贫困,但他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谢朓曾拜访他,他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沉醉于学习中不知寒冷。
展开余下试题
B.江革刚强正直。面对元延明的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尚书令何敬容掌管官吏选举,录用的人多不是合适的人,他总好有所褒贬。
C.江革廉洁守贫。他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他概不接受,乘船走时没有多余物品,去世时身旁没有姬女侍从,家徒四壁。
D.江革政绩卓著。他在吴郡为官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使人民安定,官吏敬畏。监管会稽时,广施恩惠,明令行为,制定法令,平息盗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5 分)
(2)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 年)之后。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青州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色黄而冠之以“轻”和“暗淡”,说明它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人。
B.开头两句正面描绘了桂花,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就生动地叙述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招人妒的原因。
C.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D.“骚人”指的是屈原。作者指责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15.作者对桂花持怎样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审美观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两句是“ , ”。
(2)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鸟”“云”喻说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的两句是“ , ”。
(3)李煜《虞美人》中抒发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制的愁绪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的。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 ,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漏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度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刀锋上凌厉的时光,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
B.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山梁便是桥面
C.桥面便是山梁,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
D.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滔滔流水、万丈深渊,桥面便是山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密密麻麻 醍醐灌顶 触目皆是 穿凿附会
B.密密匝匝 醍醐灌顶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C.密密麻麻 高屋建瓴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密密匝匝 高屋建瓴 触目皆是 穿凿附会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刀锋碰到了凌厉时光的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B.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C.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时光碰到了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D.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凌厉的时光碰到了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20.下面是某人在朋友圈发的寻物启事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10 月 21 日上午七点左右,本人在市体育局体育场上锻炼,因与老朋友萍水相逢,故而非常热情的寒暄起来,走时竟将一件驼色上衣落在篮球架上,上衣口袋里装有一个黑色钱包,内有工作证、身份证、驾驶证、银行卡各一,人民币五百元,本人寻找未果,朋友们有捡到的请暂时帮我惠存,并务必及时与我联系(电话 12568745921),本人必有重谢。
21.仿照下面画线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春桃妖娆,它不惧斗艳争芳,绽放出灼灼华光;
① ;
② ;
③ 。
材料:绝代的风姿 灵魂的倔强 生命的赞歌
梅 枫 莲
粉身碎骨 雪花欺凌 沾染铅华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月考卷答案
1.A(3 分)【B.表述过于绝对;C.以偏概全,应是“很多追剧的观众”;D.概括不全,还有以影射当代职场生活为主题的剧本。】
2.C(3 分)【于文无据。】
3.B(3 分)【偷换概念,原文 是“清朝与当代中国这种可感的几乎可以碰触的承继性的内在理路和连贯逻辑,从时间性上保证了民族性延续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而不是“清宫剧”从时间上保证了。】
4.D(3 分)【最后一段没有运用排比句,也不是含蓄地揭示主旨。】
5.①出于对中国古诗词的真心喜爱。
②逃避城镇的喧嚣、办公室的沉闷,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
③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6.“父亲的东篱”表层意是指父亲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仔细编织的菜园的篱笆;深层意是指
上一篇:
山西省汾阳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平罗中学2018-2019年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榆树”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