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二中高2017级冬学竞赛语文试题201812 时间150分 分值:150分 一、阅读部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1-3题。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魂。中国画存形与传神并重、工笔与写意共荣、水墨与重彩同辉,而笔墨统其风神。以艺术创作论,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用笔用墨是中国画家的基本功。以审美品鉴论,笔墨意趣是中国画最为突出的特征,既蕴藉着含蓄而极富想象的民族心理,又标举着幽深而玄远空灵的中华美学旨趣。 原始时期的中国绘画以线刻之“画”和单色之“涂”为基本手法。这种“画”“涂”手法可追溯为中国绘画笔墨之法的源头。随着绘画在春秋战国的分化与发展,“画”“涂”进一步精细成熟起来。及至秦汉,中国绘画逐步从装饰纹样的桎梏中分离出来,绘画手法日渐成熟,特别是在用笔上,运笔成风、以少胜多、流动自如。魏晋以降,中国画开始迎来笔墨创构与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此,中国传统画法中布色造型的“画”“涂”笔法获得长足发展,人物画笔墨有“描”法之创,山水画笔墨有“皴”法之创,花鸟画笔墨有工笔之盛,先后独立成“笔”“墨”两种重要的艺术元素并日渐丰富,成为中国画特殊的艺术语汇。 中国画的形象构成,线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线条的变化,基本是由于用笔与运墨方式的不同。笔和墨,是为中国画的神妙工具。画家苦心经营、活用笔墨,则产生画面上笔迹厚重、圆润、拙老的千差万别和格调上雄健、苍劲、秀丽、豪放的千变万化。但不管什么风格,中国画在根底上都讲求笔迹所到线条要高度概括、简洁和凝练,力求以笔取胜、以简概繁、用“写”而不用“描”“画”,力追以墨当彩、以韵统神,取“意”不取“绚烂”。 “写意”在中国画史上历史悠久。早在两晋就出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等画语。历隋唐五代之耕耘,宋元明清以降,中国画的笔墨更于写意一途取得长足进步:宋以丘壑臻物境之美,元以人品臻心境之美,清宗传统臻笔墨之美。写意几乎贯穿于中国画创作思维的始终,覆盖中国画创作的全程。 而今,“笔墨”和“写意”已超越纯然的技法表现形式,化为已逾千年、贯穿画史的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地道的中国艺术观,成为建立在画家主体对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自然物象深刻体察之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使得人、社会、自然三者通过画作创制融为一体。从这种意义上说,“写意”之韵,正是中国画的“笔墨”精魂。 (摘编自杨明刚《中国画的笔墨意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而玄远空灵的笔墨意趣则是中国画最为突出的特征。 B . 中国画“笔”“墨”两种艺术元素源于原始时期中国绘画线刻之“画”和单色之“涂”。 C . 写意技法是指在绘画中追求“写意”之韵,在追求“神似”的同时更要力求“形似”。 D . “笔墨”和“写意”不仅仅是中国画的技法,而且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意识和艺术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首段指出“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魂”,并从民族心理和美学角度概括了笔墨意趣的丰富内涵。 B . 第二段阐述了笔、墨两种艺术技法的形成过程,为下文论述写意技法的形成作了铺垫。 C . 第三段论述了线条和笔墨的关系及笔墨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D . 第四段阐述了“写意”技法形成的历史,旨在论证写意贯穿于中国画创作思维的始终。
浏览完整试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假如没有笔墨这种基本造型语言,中国画就无法做到形神兼备、工笔与写意共荣。 B .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均在魏晋后有所创新,可见魏晋时期是中国画发展的高峰。 C . 画家只要苦心经营、活用笔墨,就一定可以创作出富有“写意”之韵的中国画佳作。 D . 写意是中国画创作的传统方法,自古及今国人创作的画都是写意画,追求笔墨意趣。 ㈡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4-8题。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⑦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 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 4.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不容置疑 B . 耳熟能详 C . 耳目一新 D . 鸡鸣狗盗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 B . 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 C . 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 D . 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 6.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7.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2分) 8.《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