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50  2019-01-2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0]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日月,殷人称东母与西母,春秋战国时称东皇公、西王母,汉代称东王公、西王母,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B. 唐宋两代都有文人赏月的风尚。唐人多借月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体现出诗酒风流的情趣,而宋人常因月抒发感伤之情。
C. 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D. 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
B. 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C. 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后演变为月神嫦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即以此神话为依据。
D. 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
B. 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
D. 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诱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枪,因为一枪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枪,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枪。幼狼中枪,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陷阱里,一片血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 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C. 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 “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5.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建立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先审后发”制度以及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认证等。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网络大国均对跟帖评论进行管理,政府机构、网络企业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同时,都对跟帖评论中的违法信息予以限制。
放眼全球,主要网络大国都对网络跟帖评论等内容,依据各自法律进行监管。美国对网上公共论坛、留言板等进行监控,部分网络言论被定性为犯罪,纳入司法打击范围。英国颁布和实施网站分级管理制度,成立网络观察基金会协助执法部门打击网上内容犯罪。俄罗斯建立起多层级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定用网络煽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实践证明,这些国家的做法是有效的,对我国具有参考价值。规定的出台是对网络安全法适用于跟帖评论条款的具体化,也是管理实践上的精细化。强化跟帖评论监管关乎网络生态建设,关乎互联网健康发展,是依法治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符合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发展趋势。
“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做的事。”除了政府依法治理、网站落实主体责任外,网民也要自律。规定的出台明确了跟帖评论的红线,但从红线到道德底线还有一定空间。要靠网民强化自律意识,做到慎独慎微。你若光明,网络便不黑暗;你带来清风,周围就不会停留灰霾。网民应使自己所发表的意见,成为文明、理性、友善的交流,共同营造健康、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
(摘编自《依法加强跟帖评论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材料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6.3%,互联网已经成为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技术赋权之下,跟帖评论成为各地区、各群体网民在网上分享信息、表达意见、交流观点、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的学科教育知识、多样的文化熏陶背景,多元化的跟帖评论对于促进社会个体“开眼看世界”,提升社会共识,促进融合皆有积极意义。在互联网论坛上,不少网民跟帖的精彩程度有时甚至超过新闻主帖本身。
新规的亮相与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人民网评文章指出,如今,告别了早期原始生长的“黑暗森林”状态,网络发展进入了信息高度提炼、权利责任清晰的新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帖留言等内容作为《网络安全法》的分支领域,对网络立法进程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编自《(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出台:跟帖评论到底有多乱?》)
材料三:
当下,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但当我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时候,同样面临着互联网谣言满天飞、严重干扰对信息真实性判断的尴尬。充斥着污言秽语、胡编乱造的非理性跟帖评论,已经影响到了网络舆论场的正常秩序,更有甚者会威胁社会稳定和安全。而有些网络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对这样的内容反而会刻意保留与放任,无形中助推了不良之风的蔓延,广大网民对此早就深恶痛绝。顽疾若想根治,必须从源头抓起。跟帖实名认证,就是要让造谣者与传谣者们明白:互联网世界并非。“法外之地”,其间的一言一行,同样要和现实社会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与法律风险。
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国家,网络“自由”都是有边界的,都不等同于毫无底线的肆意妄为。当一小部分人的非理性行为越过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侵犯到大多数人的发言权与知情权,就已经走向了公众自由的反面。跟帖实名认证,正是要以对“任性”的约束,来保证全体国民的网络自由。
(摘编自《央广时评:跟帖实名认证,让网络自由不再“任性”》)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必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先审后发”制度、真实身份认证等,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
B.从世界范围看,依法对网络评论等内容进行监督,对网络环境安全来讲是有效的,符合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发展趋势。
C.美国、英国、俄罗斯均出台了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网络跟帖评论等内容进行严格监督,走在了依法治网的前列。
D.《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明确了跟帖评论的红线,但红线却不等于道德底线,对于毫无道德底线的人而言其约束力有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因此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每个人也都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风险。
B.跟帖评论方便了网民在网上分享信息、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等,为促进个体“开眼看世界”、提升社会共识提供了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平台。
C.互联网已经成为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非理性的跟帖评论已经干扰了网络舆论场的正常秩序,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D.网络自由是有边界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任何人的肆意妄为一旦触及法律与道德的底线,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E.目前,网络发展已经进入信息高度提炼且权责清晰的新阶段,网民们遵守相关规定,文明、理性上网,也是维护全体国民的网络自由的一种方式。
9.针对网络跟帖的乱象,我们应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①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展开余下试题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归老于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故及大王之向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无意于功名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一句,把潮水上涨,平野开阔的景色直接展现出来。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情地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无限牵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16.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②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改弦更张,拍了一部长片。
③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各有千秋,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树一帜,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
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⑥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的生活中流露出来。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剧院的建设也进入加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剧院总数已经超过2000家。
B.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最新版流感诊疗方案,明确推荐一批抗流感病毒药物,这是流感诊疗方案时隔七年的首次更新。
C. 参加十九大会议的党员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将其付诸于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中。
D. 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事务理事会培养、发现、锻炼了一批农村青年干部,激发了村庄自治潜力,强化了乡村治理能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王老师,虽然您已经退休了,但您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里。
B.你我相交十载,情谊深厚,他日如有任何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C.此次设计大赛,内容主题不限,我定要斗胆一试,争创佳绩。
D.您的画作可谓独树一帜,就连犬子的画也惟妙惟肖,真不愧是丹青世家啊!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______?环保人士主张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之类的“清洁能源”。不过有人警告说, ______,因为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科学家指出, _______,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这种说法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嗤笑和抗议。
21.右图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的日子似水而过。不经意间,故事里的人或事,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总有一些沉淀在我们的心底,时刻激励着我们在岁月的河流中奋然前行……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人或事给予你力量?
请以“感谢××”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D 2.C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滁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