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67  2019-02-10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7]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精品练习题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答案】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解析】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鲁迅称萧红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2.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虔 诚 紊 乱 抽屉 解剖 遭殃
踌躇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一阖眼睛
【答案】qián wěn tì pōu chóu chú chuǎn jiǒng jiàn hé

3.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
【答案】鉴 窘 虔 紊
【解析】首先要读准拼音,再结合语句的内容判断词语,推断文字,注意音形相似易错字,如“鉴”与“签”,“窘”与“迥”,“紊”与“絮”,“虔”与“虑”,不要写错字。 学@#科网
4.下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请写出下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答案】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根据记忆直接默写即可,注意“俯”“甘”“孺”三字的写法。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
“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制,治)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
“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障”有“阻隔”“遮挡”的意思,而“嶂”是“直立像屏障的山峰”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障”。
【答案】B
【解析】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C

7.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① 它何以有色彩 ②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③ 像白鹭通体那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④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① , ② 。 ③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④……
【答案】D
【解析】第一句是感叹句,用感叹号,排除AB项。“像……可算……”“像……也算……”是两句并列的分句,所以用分号,故D项对。
8.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 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答案】C

9.“读鲁迅”综合实践题。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 你的推荐语:
(2)活动二: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华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随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科三:两张照片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3)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
(4)活动四: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活动一:答案略。(2)活动二:如: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慈祥冷峻缘于爱憎(3)活动三:名句要点:①读书须博览群书;②做事贵在坚持。联系实际略。(4)活动四:答案略 学……%&科网
【解析】(1)从某一方面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或内容富有情趣,或描写精彩,或思想深刻,点明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 生 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 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 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 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 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 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展开余下试题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 ,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儿走,轻一点儿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热情、和蔼、有耐心。
【解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本题要读懂文段,抓住主要字眼,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即可。
2.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答案】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3.本文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的作家。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了哪些事情?
【答案】让我们从鲁迅先生一天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的精神。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在感知文本内容基础上,学会用精炼的语言,采用“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特点”的方法概括即可。 学&*科网
4.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答案】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先生形象的高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1.文中加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2.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中的“四月”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哪个重大历史事件?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答案】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解析】考查历史知识,也在考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把握。“四月”指“4•12”反革命政变。鲁迅辞职的原因是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此题要求学生把鲁迅的辞职与当时的白色恐怖联想起来。 学&*科网
3.本文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答案】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解析】考查语言文字的特点。含蓄表现在“四月”暗含的一个重大事件——“4•12”。对鲁迅的辞职的原因也写的不直露。鲁迅的愤怒情绪也没人直接表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以为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没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是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展开余下试题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表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有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学科……&网
1.标题“甘为泥土护春花”中“为”读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wéi 这里“为”意思是“成为”、“作为”、“做”。
【解析】首先要理解句中“为”的意思,然后再判断读音。为,读wéi是当名词或动形词,读 wèi当介词。
2.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肖像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精神矍铄(坚毅)的样子,也写出了售票员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之深。

3.第④段中售票员说的“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成为文中所有青年们的心声。从第②、③、④段内容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具体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资助青年办未名社;关怀未名社成员、送译作给青年读者(售票员)。
【解析】抓住所示几段中写鲁迅行为活动的文字,概括鲁迅为青年人做的几件事。
4.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画线句中“青年人”为什么不能改成“李霁野”?
【答案】结构上“青年人”与段首句句中未名社成员照应;内容上体现了鲁迅先生关怀的不是一个人;也表明感激鲁迅的人也很多。
【解析】从文章表现鲁迅精神品质方面来考虑,说明鲁迅关心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青年人。
5.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B.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C.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D.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答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 夜
巴 金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⑤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⑥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⑦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⑧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⑨“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⑩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⑪“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⑫“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⑭“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
⑮“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
⑯“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⑰“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
⑱“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⑲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七(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