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80  2019-02-1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0]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文Ⅰ试题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 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_ ,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 ,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 旷日持久   大相径庭 各有千秋
B. 经年累月 南辕北辙 各有千秋
C. 旷日持久 南辕北辙 平分秋色
D. 经年累月 大相径庭 平分秋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天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正确理解为: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语境说的是与欧冠唐诗和宋诗的争论在后代很久了,此处拖延得太久,所以应选用“旷日持久”,排除BD项。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语境强调的是后人对唐宋诗的评价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意见或看法截然不同。故应选用“大相径庭”。排除C项。各有千秋:比喻各有长处及各有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根据最后一句“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可知是说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长处及各有特色,所以选用“各有千秋”。综上,故本题选A项。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施精准扶贫并非扶贫方式的简单变换,而是要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浏览完整试题C. 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 我们为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在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而感到自豪。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B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故本题选D项。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下面能形容其的楹联是( )
A. 有客临舟怀帝子,何人下榻学陈公。 B.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C.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D. 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下面能形容其的楹联是”。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对联。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对联规则: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楹联的内容和江南三大名楼的事件和名家的文章有关。A项,滕王阁。B项,岳阳楼。D项,鹳雀楼。故本题选C项。
4.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演说儒道释在中国当下的影响,倡导儒家先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B. 演说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的践行与坚持。
C. 演说礼义仁智信的当代要义,阐明立身处世要有时代精神与追求。
D. 演说家风家教的时代变迁,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书写演讲稿的能力。D项,“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不当。故本题选D项。
5.下表是我国近年来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统计数据,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 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C. 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4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D.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我国在脱贫中的斐然成绩。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表是我国近年来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统计数据,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图表转换的能力。B项,错在“将近”。根据统计示意图可知,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比2012年下降超过一半。故本题选B项。
【点睛】所谓图表转换文字题,就是将有形的图表文字转换成无形文字或者将图表抽象化的一种语言综合表达能力题,主要是考查推断和概括能力,需对图表进行说明、总结、评价、概括等。答题主要做好“四看”和“四用”。“四看”:1、看题干,明要求:试题就是要求提出问题要求作出解答,因此,必须明确题干要求做什么,准确把握方向,确定思维角度,有的放矢,事半功倍。2、看冠名,立主体:文有文题,画有画名,制作的图表也有名称,做图表题必须看准冠名,才能抓住思考、推断、作结的主题和着眼点,以免舍本逐末,主次颠倒。3、看构成,理关系: 图表是有点、线、面来构成的,必须要解读图表的构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立所表示的意向及含义。4、看变化,断实质:图表的变化都是由自变量和因变量或表中各项目的对应关系来体现的,要借助对应的图像、表值(结果) 的变化来推断他的意向,揣摩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署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展开余下试题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就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
B. 不肯诿谢 诿:推脱
C. 及李公用事 用事:到任
D. 谨就闿生所述 就:借助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 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⑵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
9. 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答案】6. C 7. A
8. ⑴所以二公非常倚重他,遇到大的疑问和计策,都从他那里获得帮助。
⑵现在富人大抵都享有四五品的官爵,哪里愿意被劝勉还积聚粮食(买官爵)?(如恢复义仓,他们)必定苛敛民财,严重的会威胁百姓。
9. ①才华出众;②勇于做事,不顾利害;③竭虑效命,不推诿。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用事:掌权。故本题选C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弱冠,在古代只指男子。故本题选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深”:“非常”;“相”:“他”;“悉”:“都”;“资”:“帮助”。第二句关键点:“亡虑”:“不用担忧,享有”;“劝”:“劝勉”;“必箕敛”:省略句,“(如恢复义仓,他们)必定苛敛民财”。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找到有效的答区间,然后用现代汉语将这些内容整合概况即可。第一节说:“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由此可见: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勇于做事,不顾利害,做事竭虑效命,不推诿。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为汝纶,字挚甫,世代居住在桐城的南乡。父亲吴征君身居乡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讲诚信、同情他人,勇于做事,不顾及利害。先生如同他父亲一样。二十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乙丑年成为进士,以内阁中书身份被任用。曾文正公(曾国藩)在方宗诚先生处见了先生文章,认为他非常与众不同。又听闻征君善于教学,于是延请他教育自己的孙子,并且上奏留先生在他幕府十多年。
文正公去世,李文忠公(李鸿章)继任他的职事,又对他施加厚礼。世人传言曾、李奏议,大多出于先生之手。当年文正公办理天津教会案件时,不慌不忙地对先生说:“我为大臣担任国事不应当计较毁誉。你年轻,名声刚刚树立,何不稍微回避呢?”先生笑笑没应答。等到李公执政,他经营谋划的都是以前未尝有过的,面对外交的关键,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不是庸人容易理解的。先生在这中间佐助,竭尽思虑效命,不肯推诿、谢绝。所以二公非常倚重他,遇到大的疑问和计策,都从他那里获得帮助。
曾经补任为深州直隶州知州,遭遇父亲去世,守丧期满除服,临时担任天津府知府,补任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担任总督,下令建立义仓。方公去世,义仓储粮被水浸渍受损。咸丰时遭战火以后,于是义仓里粮食全部耗尽了。同治十年,钱敏肃担任布政使,又想修复当年方公建立义仓,只有先生在深州进言说:“不可以修复,(如果修复)又将扰民。”钱公说:“为何这么说?”先生说:“方公时正当国家全盛时期,朝廷上下融洽,尊崇名号与车服仪制,所以给七品官爵,富人依次争相交纳粮食。现在富人大抵都享有四五品的官爵,哪里愿意被劝勉还积聚粮食(买官爵)?(如恢复义仓,他们)必定苛敛民财,严重的会威胁百姓。储存粮食,会责令仓正把耗损的部分补偿。那些散失的粮食要收回,敦促百姓却不能归还。如果停止又收不足,必定拘捕惩罚百姓,所以说不可以恢复义仓,(如果修复义仓)又将扰民。”钱公说:“你的话是对的。”只有深州停止没有修复。他在冀州,开挖渠道四十多里,引导积水进入滏阳河,既方便了商旅,田地又得到河流的灌溉,变得肥沃,有减少了洪水忧患,百姓感到非常便利。”先生著作还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等各种书。其子闿生偕同门人正编撰刊印发行。恭谨地借助闿生讲述的内容,参照自己的见闻,稍稍加以编撰,以待知名公卿上报,交付史馆编录。恭谨地呈上这些情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0. 根据前三联,概括作者“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的原因。
11.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①家住水边,醉心垂钓;②轻松闲适,诗意栖居;③有山有水,环境优美;④稀疏钟声,勾起回忆。
11. 以“今夜秦城满楼月”照应“长安月夜”;寓情于景,作者望月怀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直抒胸臆,友人相见,泪下沾衣,表达思念而不得的忧伤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前三联,概括作者‘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的原因。”此题的考点分析概括诗的内容。这道题考的是原因概括题。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颔联,作者选择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营造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的思念。颈联,“重嘶匹马吟红叶”意思是马的嘶呜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尾联,诗人回到观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回答“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点概括:家住水边,醉心垂钓;诗意栖居,轻松闲适;环境优美,有山有水;稀疏钟声,勾起回忆。


展开余下试题【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此题的考点赏析某一联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回答尾联“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的表达效果,要读懂全诗,在理解前三联的基础上分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回答某一联的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以上他死思路的提示,本题可以这样考虑:首先要准确判定所使用的手法,“月”抒情手法上是寓情于景,作者望月怀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沾衣”,直抒胸臆,友人相见,泪下沾衣,表达思念而不得的忧伤之情。结构上,“今夜秦城满楼月”与标题“长安月夜”相照应。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
(3)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4)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桐花万里丹山路,__________。(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无欲则刚。 (林则徐)
【答案】 (1). (1)在水之湄 (2). (2)觥筹交错 (3). (3)位卑则足羞 (4). (4)庄生晓梦迷蝴蝶 (5). (5)舞幽壑之潜蛟 (6). (6)舞榭歌台 (7). (7)雏凤清于老凤声 (8). (8)壁立千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湄”“觥筹”“卑”“晓”“蝴蝶”“舞”“幽壑”“潜”“舞”“榭”“雏凤”“清”“壁”“仞”,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他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跟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