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65  2019-02-2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5]
2019年高考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南平一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这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于当下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教化人心不无启示价值。
书院的辉煌始于教育,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是其生命力所在。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风格活泼,注重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启发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如今的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域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极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儒家特别注重成人教化,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书院的教育往往以此来展开,这是一种精神的启悟。中国文化追求知行合一,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
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启迪,一种适合当下又再现传统的生活。
(搞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文化倡导的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它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为其价值所在。
B.书院的一些教育方法尽管适用于当今的研究牛教学,但并不代表就适合义务教育。
C.文化传承功能是指书院可以作为文化实践的场所,体验它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
D.理性精神的蕴蓄功能是指书院教育注重成人教化,可以给人以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复兴书院文化展开论述,意在引导人们注重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


浏览完整试题B.文章以服务时代为立场,既肯定了书院文化的当下意义,也指出它的现实局限性。
C.文章论证书院存在的两大功能,是按照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D.文章列举王夫之、魏源的事例,论证了书院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对人的教化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的书院是与官学对立的民问机构,它是古代社会文化教育途径的重要补充。
B.传承书院文化时要古为今用,就应消除以山水比德和隐十文化等消极思想的影响。
C.为了让书院活态化地存在当下,学校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到书院去读书和接受教育。
D.复兴书院文化,相较于新建或复修书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1.(3分)A2.(3分)C3.(3分)D
厦门期末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威)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
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万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助建美丽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
B.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C. 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
D. 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B. 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
C. 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
D. 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B. 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C. 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D. 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中国传统建筑忽略局部细节”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与原文论述内容之间的辨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选项D,“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理解有误。文本中没有批判西方错误观念,只是对中西方建筑做了客观的对比。故答案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归纳和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强加条件,原文中没有必然联系。选项B,“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认识到西万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选项D,“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故答案选C。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龙岩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蒙古族法律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与中原汉地法律相互渗透融合,成就了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态。
13世纪前,蒙古部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雏形,“约孙”制度是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作为一种习惯行为规范,被蒙古部落全体成员认可并遵循,“约孙”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被完整记录,甚至可以说是凌乱分散的。但通过今天各种载体中片段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军事等诸多方面,如汗位继承世袭制、民族血亲复仇制、生产围猎制度等。蒙古族习惯法中还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禁止在生长草木的地方挖坑,严禁乱采滥伐,必须分片放牧等。蒙古民族的习惯法产生于游牧生产活动,水源、草场等自然资源对蒙古民族的游牧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古代蒙古民族习惯法从其指导思想上看,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自然灾难是上天神灵的惩罚。蒙古民族在早期信奉古老的萨满教,民众因惧怕而心生敬畏,氏族部落首领也期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坚决的执行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结合社会生活颁布了成文法律《大札撒》,这部成文法律标志着蒙古帝国“以法治国”思想的发端。它更多是对原有蒙古社会的习惯法的进一步确认,但又主张严刑与重赏并举,严刑是出于对政治统治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的顾虑,是在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背景下而为之的;重赏则是根据蒙古帝国持续的军事扩张,需广招贤才,并引领将士模范遵守札撒、勇猛作战等现实需求而为之的。《大札撒》也包含着蒙古民族敬重水源的原始朴素情感,“禁草生而镬地,禁遗火而燎原”是继承了蒙古先民游牧业经济的古老传统,依靠法律来保护草场,保护生态链中的野生动物,注重草原的生态平衡。
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蒙元王朝后,一改以往蒙古帝国最高统治者大汗号令天下的的专制统治,施行政教并行的国家政治体制,简除繁苛,制定新律,颁布了包含规范放牧等十事的《至元新格》。新律更注重笼络民心,减少了宋朝严酷的刑律,前朝有近一半的罪名被删除。元朝的诉讼裁判制度采取预防发生方针,要求诸如婚姻纠纷中媒人、田宅财产争执中牙人或讼师予以周旋劝解。北元时期,法典强化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蒙古封建统治者所信仰的宗教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萨满教日渐式微。在蒙古社会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认为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先要尊重父母、师长进而影响其他社会群体人员,保证社会整体秩序的和谐稳定。
(摘编自康民德《古代蒙古族法治思想及对现代法治之启示》)
1.下列关于“约孙”制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3分)
A.“约孙”制度是蒙古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所以得到蒙古部落全体成员的认可并遵循。
B.“约孙”制度作为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其内容上丰富多彩,而形式上却是凌乱分散的。
C.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蒙古民族的“约孙”制度,最后又规范着蒙古民族生产活动的行为。
D.“约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源于氏族部落首领期望借助宗教力量而获得坚决的执行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札撒》主张严刑与重赏,证明了统治者既有维护社会稳定又有顾及现实需求的意愿。
B.文章在论述蒙古族部落时期的法律制度时,用事实证明宗教对法律制度形成的决定作用。
C.文章在详细论述蒙元时期法律诉讼裁判制度的特点时,强调制度中预防发生为主的特点。
D.文章论证蒙古族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态,是按时间顺序介绍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及其基本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札撒》体现了对“约孙”制度的传承,比“约孙”更注重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赏罚并重。
B.《至元新格》替代了大汗专制的统治制度,将政教并行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更加注重对人心的笼络。
C.蒙古族法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这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似。
D.北元时期蒙古社会倡导社会公德,重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人际关系,导致萨满教的日渐式微。

福州质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进程,它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决不会孤立地存在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传记文学自然不是一个例外。
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与发展,更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时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仅凭读过几册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
在论及传记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关系时,我们还将把视线投向伦理学和新闻学。前者虽然未能为传记文学提供直接的手段,但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却使任何一位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由它而提出的问题,并无法回避从它的某个立场而做出的选择,至于后者,则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的诸多相似,而成为在现代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


展开余下试题 在20世纪最初的两个十年里,尤其是经历过那次对我们人类文明进程的好坏两个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人们看待人生与人类的角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试图按照本来的或可能的面貌,而不是满足于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的体验与探究。而另一个方面,世界虽然已经更为广阔,人类迈入的机器时代却又使人们较之以往更显渺小。环境将大部分人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既无时间亦无财力外出漫游,与各色人等自由交往;同时各种新闻媒介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了解过去的伟大人物的愿望,而传记文学则使人们的这一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至少可以读到数十部关于他的长篇传记。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那种要求自省与自助以及从伟人们身上发现自身的影像并如是行动的愿望亦促使他们对传记文学投人了更大的热情。
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传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在观念上,同时亦在表现上寻求其更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摘编自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
B.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C.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传主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
D.由于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因此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伦理学而提出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特点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传记文学将与其他学科或科学建立融合共生关系的命题
B.文章中以“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副作用”论述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中的广泛运用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的道理。
C.文章第五自然段从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的体验与探究与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的矛盾,阐释人们对传记文学投入更大热情的原因。
D对于传记文学综合发展进程,文章先交代了背景,接着逐层论述,最后总结,让读者了解了传记文学在观念上表现上寻求更大发展的各种契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传记文学写作中的运用,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传记文学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B.新闻学在现代是与传记文学建立起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C.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人们不满足于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
D.传记文学能满足了人们了解过去伟大人物的愿望,我们读了很多关于拿破仑的长篇传记,所以我们今天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1.(3分)D【解析】 A“不再仅是”说明了“传记的使命”包含了“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这一点,而非仅“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B“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传记文学本质变化的最显著标志之一,而非现代传记文学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C“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与“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作者”的做法二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2.(3分)A【解析】传记文学与其他学科或科学建立的关系是“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不能表述为“相融共生”。
  3.(3分)D【解析】依据原文“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可以看出,选项结论错误。
漳浦一中2月月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是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9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