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石为重量单位,三石弓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 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 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降归西魏,助父建功。 B.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他箭不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 C.贺若敦少有气干,智谋过人。他率军攀木援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 D.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2)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10.【文言断句】(3分) 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11.【词语理解】(3分) C(“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重庆、四川一带。) 12.【内容分析】(3分) B(并未收复失地。) 13.【文言翻译】(10分) (1)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5分。大意3分,“如”“非唯……亦”各1分。] (2)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 [5分。大意3分,“次”“俄而”各1分。] 【参考译文】 贺若敦,是代地人。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爵为当亭县公。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善长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告诉了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都督。当时,岷、蜀两地归附不久,民心尚有阻隔。谯淹占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太祖命令贺若敦率军讨伐。山路艰险,人迹罕至。贺若敦身先士卒,攀住树木爬上悬崖,兼程而行,出乎谯淹的意料。又派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帛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顺流而下,投奔梁王琳。贺若敦拦截打击,大败贼众。谯淹又依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救援部队。贺若敦设下反间计,离间谯淹的党徒,趁着敌人懈怠,再次击败他们。因功进为公爵。武成元年,入朝担任军司马。自从江陵被平定后,巴湘之地都归顺朝廷。陈国将领侯瑱等率军围逼湘州,阻断粮草后援。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兵、骑兵共六千人,渡过长江,前去救援。贺若敦每每设下奇兵伏击陈军,接连战败侯瑱,乘胜径直前进。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粮援既已断绝,将士便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另外修建营垒、盖房子,显示准备持久作战。两年相峙一年多,侯瑱等人无法取胜,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江。贺若敦说:“湘州是我国领地,还未一决胜负,所以不能离去。”侯瑱等把船留在江上,率军离开渡口百里。贺若敦这才率军而回。保定五年,贺若敦去世。建德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为“烈” 揭阳期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琅邪内史王诞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咸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及武帝讨玄,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曰:“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城曹。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主簿。邵悉心政事。及诛刘藩,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雍州刺史。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华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及至襄阳,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浙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坐在雍州营私蓄取赃货二百四十五万,下廷尉,免官,削爵土。后为吴兴太守,卒,谥曰简伯。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选自《宋书•张邵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B. 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C. 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D. 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处分”有“处罚”“处理、安排”的意思,文中“处分”是指后者的意思。 B. 文中“转”“署”“领”“补”等词都跟官职任免调动有关系。如:“转”指“转任”,“署”指“担任”, “领”有代理的意思。 C. 节钺,指符节和虎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文中可理解为“武帝”。 D. 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邵深谋远虑,处理政事稳妥。武帝讨伐桓玄时,刘毅喜爱有才之士,当时才士纷纷投
展开余下试题奔,唯有张邵没有前往。武帝北伐时,他劝谏武帝,要对后事作考虑和安排。 B. 张邵观事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他镇守南城时,贼寇来犯,针对当时百姓隔着护城河看 贼寇的情况,便觉察出民心的状态。 C. 张邵勤于政务,有前瞻意识。武帝诛杀刘藩时,张邵吩咐属下连夜准备好相关物资,武 帝对张邵很是认同与赞许。 D. 张邵重视农垦,善于用计歼敌。镇守襄阳时,他修筑长堤水塘,开垦田亩数千;面对蛮 人的侵犯,利用聚会诱杀对方主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 (2)丹、浙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 悉掩其徒党。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11.B。(署:代理;领:兼任) 12.A。(“武帝讨伐桓玄时,刘毅喜爱有才之士,当时才士纷纷投奔,唯有张邵没有前往。”说明张邵不依附权贵,同时,“没有前往”也不是处理政事。) 13.(1)如果您率军没有回来,百姓逃跑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在这里观望。现在该是不再有恐惧罢了。(“反”“不暇”“恐”各1分,“奔散”前补上主语“百姓”1分,句意1分) (2)丹、淅二川的少教民族多次侵犯,张邵诱骗他们的主帅,趁邀请聚会的时机将他杀死,并将他的党徒全部逮捕。(“因”“大会”“掩”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张邵,字茂宗,起初任琅邪内史王诞的属官,桓玄将王诞流放到广州,亲戚朋友都离弃他,只有张邵情意更为谨厚,流着眼泪赶着去送别。当时(天下)动乱闹灾荒,他又馈赠财物给王诞的妻子儿女。等到武帝讨伐桓玄,刘毅身为亚相,喜爱有才之士,当时的才士没有不到他那里去的,唯有张邵没有前往。有人问张邵为什么,他说:“只有主公才是闻名当世的人杰,何必还要多问。”刘穆之听到这话后告诉武帝,武帝对张邵更加亲厚。张邵改任太尉参军,代理长流城曹。卢循侵近京都,武帝派张邵镇守南城,当时百姓隔着护城河看贼寇, 武帝感到惊奇,就问张邵,张邵说:“如果您率军没有回来,百姓逃跑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在这里观望。现在该是不再有恐惧罢了。”不久,张邵任主簿。张邵对政事尽心处理。等到诛杀刘藩时,张邵正在西州官舍当值,当天夜里告诫众吏曹说:“大军将有大讨伐,你们应当准备好舟船仓库,到天亮时办好。”第二天早晨,武帝到主簿署要所需物资,(这些东西)立即准时送到。(武帝)惊异,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吏曹们回答说:“昨天晚上张主簿已经作了安排。”武帝说:“张邵这个人可以说与我共忧虑了。”十二年,武帝北伐,张邵请求觐见,说:“人的生命脆弱危险,一定要对未来有个安排。刘穆之万一遭到不幸,谁可以代替他任职?您也是一样,如果也有不幸,后事将怎样安排?”武帝说:“这自然委托刘穆之和你了。”武帝看重张邵遇紧急情况不乱,具备大臣的风度。十四年,武帝要世子镇守荆州,张邵进谏说:“太子的地位极为重要,与全国的利害相关,不应离朝在外,臣以生命来请求收回成命。”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元嘉五年,张邵改任征虏将军兼任雍州刺史。原先,王华与张邵有嫌隙,等到王华担任重要职位,张邵的亲戚朋友为他担心。张邵说:“王华(字子陵)方正大度,秉公办事,一定不会因个人的私怨有害正义。”张邵所任的新职,实际上就是王华举荐的。张邵到襄阳后,修筑长堤水塘,开垦田亩数千顷,襄阳郡的百姓靠此富裕起来。丹、浙二川的少数民族多次侵犯,张邵诱骗他们的主帅,趁邀请聚会的时机将他杀死,并将他的党徒全部逮捕。江夏王刘义恭镇守江陵时,任命张邵为抚军长史。张邵因在雍州营私聚众,贪污受賄二百四十五万钱获罪,被交付廷尉审讯,罢免官职,削去封爵封地。后来任吴兴太守,在任上死去。谥号为简伯。张邵临终前,遗嘱命用蔬菜水果为祭,以苇席作我运灵柩的车,儿子们听从了。 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期末联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都,受小职。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B.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C.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D.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指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创于秦始皇。 B. 棨戟,有缯衣的戟,古时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C. 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用泥封加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 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劈为两半,将帅持其中一半不能调遣军队。 12. 下列有关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年轻有才,办事公平。担任侍御史时,因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民间暴虐横行且不听杜诗的劝说,杜诗杀掉萧广并向朝廷汇报,得到皇帝的召见。 B. 杜诗实干为民,清廉为官。担任汝南都尉时帮助百姓整顿农事;担任南阳太守时,使得南阳郡内家家殷实富足,被人们称为“召父杜母”。 C. 杜诗思虑周密,善于谋划。进谏时用魏公子借助虎符调兵来解邯郸之围的例子来说明建立虎符制度的重要性。皇帝认为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 D. 杜诗一生清贫,家无余财。他生前没有田宅土地,致使遗体无处安葬。皇帝命令在郡守官邸里治丧,并赐绢匹作为治丧费用。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都,受小职。帝惜其能,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