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商业化浪潮下出现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说明我国文化虽兴盛繁荣,但实力尚软,还待提高。 B. 文化泛娱乐化在文化领域推崇“娱乐至上”,并且在文化中将娱乐价值作为主要追求的价值目标。 C. 文化泛娱乐化之所以受众广泛是因为大部分人心理上图轻松消遭,很多娱乐节目盲目博取点击率。 D.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就要从求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哲学追问开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文化是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立论前提,指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之务。 B. 文章第二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文化泛娱乐化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同时还指出了其具体危害。 C. 文章第三段脉络清晰地从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文化泛娱乐化是如何侵蚀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 D. 文章以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为引论,谈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层层深入,逻辑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文化被“娱乐”过度包装后,文化的深度与厚度也会随之改变,长此以往这将会带来很多问题。 B. 戏说、调侃、恶搞中华民族文化将会使其失去完整性,从而让人动摇对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可与赞同。 C.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增强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文化自觉性来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D. 文化消费者的任务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拒绝泛娱乐化的作品,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传播好真善美。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一段:“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文化泛娱乐现象也随之出现。C项,张冠李戴,出处见第二段,“很多娱乐节目盲目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而不是受众广泛的原因。D项,于文无依据。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无中生有,文章第二段并没有指出文化泛娱乐现象的具体危害。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张冠李戴。“传播好真善美”应该是文化生产者的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穗三餐 韩春荣 素玉挎了大荆条筐。得挎个大的,万一捡到的东西多呢,筐里还放了把小镐,万一能从田鼠洞里扒出东西呢。素玉挎着大筐在田间慢慢逡巡,看见什么捡什么,萝卜叶子捡进来,嫩些的苦菜薅下来,捡到两个青棉花桃子,捏捏没捏动,放进筐里,回去在窗台上晒两天,不咧嘴也能捏开,棉瓣撕巴撕巴,就是棉花。素玉看见一小片苣荬菜,叫了声哎哟,忙撂下筐一阵刨。可转了老半天时间,筐里还是一层薄薄的绿。田鼠洞看到两个,已被人扒过了,翻到了根儿,土上有些粮食碎壳,挑了几个捻过,都是空的,一粒粮食也没剩下。 夕阳毫无顾忌地红,明天又是大晴天呢。素玉看了会儿夕阳,只好回家。低着头,一步步跨过田垄,或顺着田垄,看着一根根一拃高的高粱茬子。忽然,她站住了,迅速瞄瞄四周,附近没人,她快走几步猫下腰。那穗高粱肥得很,红透了,懒懒地躺在垄沟里。素玉把它轻轻放进筐里,又看看垄沟有没有散落下米粒,没有,这是一穗完整的高粱。素玉想,它就是特意等着我的,它掉下来时没人发现,躺在这里几天,也没被发现。 到家,素玉把俩棉桃放到窗台上,进了屋,看了眼灶前被火光映得脸庞通红的大闺女,笑了下,不声不响把高粱穗放到衣柜上,用水壶挡住。又到厨房把筐里东西洗净,放进碗里端上饭桌。晚饭烙的锅贴儿,干地瓜秧磨的面,有些甜,配上白菜汤,野菜蘸大酱,孩子们都吃出一头汗。 饭后,大闺女搬走炕桌,另几个孩子歪在炕上打着水嗝。素玉卸下柜盖,反放在炕上,把高粱穗拿过来,孩子们立刻眼睛一亮,不由往前凑了凑。鱼干儿说:“妈,你哪儿弄来的呀?”她说:“还不是捡的,有空儿就得出去捡。”她拿着擀面杖细细擀,高粱粒一颗颗脱出来。大闺女说:“妈你咋不用饭桌擀?”她说:“饭桌裂了缝,不平整,还伤漆,柜盖子又平又厚实,你老祖宗留下的柜可是邦邦硬的。”她把擀高粱的过程拖得比较长,这活儿不累,孩子们也乐得看,鱼干儿还把没脱去壳的高粱粒从壳里挤出来。 第二天素玉去地里转回来时,刚拐进街口,就看见老蔫,老蔫说:“新高粱米,真香,香一条街。”她笑着说:“是呀。”迎着香味进了院子,进了屋,对大闺女说:“多烧个开,多焐一会儿,要不汤不稠。” 素玉终于让大闺女端上了米粥,她拿勺子轻轻抄底一舀,半勺饭粒半勺米汤放进碗里,搅了搅粥,又盛了勺,放到鱼干儿的面前,这孩子从生下来身上就没啥肉,本来念想着家有余粮,没好意思直接叫余粮,去了个“米”字,这下“米”就跟他没缘,从没人叫他余良,都叫他鱼干儿。鱼干儿拿匙先舀了点儿米汤,吧嗒吧嗒嘴说:“真香。”她又盛完四碗粥分别放到四个孩子面前,自己拿碗,轻轻在上层舀了碗米汤放自己面前,抓了个锅贴儿。大闺女从自己碗里捞了半匙米粒倒进素玉碗里,素玉说:“你吃你的,我碗里有,盆里还有。”几个孩子都递过半匙米粒来,她用手护住自己的碗说:“各吃各的,盆里还有呢,今天都吃饱喽。”她又说:“过些天白菜都收了,我刨些白菜根子,晒干了磨成面,做饼子可好吃了。”孩子们都乐了,说:“妈你真能干,啥招儿都有。”
展开余下试题老蔫见人就说:“素玉真会过日子,一个高粱穗子吃三天。”那三天,有些人在晚饭时磨磨蹭蹭经过素玉家那条街,一下下吸动鼻子。粮食终于发下来,素玉和孩子们还是每天都抽空到田野去,捡回一些吃的一些烧的。素玉说要千方百计,争取明年不断粮。 素玉挎着筐在田野上逡巡,直到冬天来临,再也没捡到一穗高粱。接连几个秋天,素玉都没能从田里捡到一穗高粱,可她经常想到那穗高粱,想起时,满怀幸福。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素玉看到高粱穗后“迅速瞄瞄”、“快走几步猫下腰”以及把它“轻轻放进筐里”等细节描写,显示出了素玉不想让别人发现高粱穗的自私心理。 B. 素玉把“擀高粱的过程拖得比较长”是因为这一穗高粱在饥荒时期对全家人来说非常珍贵,这也展现出了素玉在擀高粱时的小心翼翼和内心的喜悦。 C. 文中交代了“鱼干儿”名字的来历,写出了余良因营养不良而像“鱼干儿”一样瘦弱的身体以及素玉拉扯几个孩子的不容易。 D. 素玉给孩子盛粥时“抄底一舀”与给自己盛粥时“轻轻在上层舀了碗米汤”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素玉对孩子们无私的母爱。 5. 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素玉“经常想到那穗高粱,想起时,满怀幸福”? 6. 请结合全文赏析第一自然段在环境、情节、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答案】4. A 5. ①因为接连几个秋天,素玉都没有捡到一穗高粱,出于内心对粮食的渴望,所以会经常想起曾经捡到过的那穗高粱。②素玉想到高粱满怀幸福是因为在最缺粮的时候,那穗高粱让她和孩子得以充饥,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对那穗高粱充满了感恩。③素玉想到当时几个孩子都给她递过来了半匙米粒,她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她的爱,感受到了亲情的暖意,所以回想起来满怀幸福。 6. ①在环境方面,通过对素玉捡粮食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正在闹饥荒的社会环境,写出了农村生活的艰苦。②在情节方面,小说以素玉认真仔细捡粮食开头,为下文素玉捡到高粱穗作了铺垫。③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突出了素玉的勤劳、能干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分析不准确,“迅速瞄瞄”、“快走几步猫下腰”体现的是在饥荒时期素玉不想让其他人发现高粱穗的警惕心理;“轻轻放进筐里”表现出的是素玉对高粱穗的珍视。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的含义的题目,句子的位置又在文章的结尾,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和主旨作答,从情节上看,接连几个秋天,素玉都没有捡到一穗高粱,出于内心对粮食的渴望,所以会经常想起曾经捡到过的那穗高粱;从情感的角度看,是因为那穗高粱让她和孩子得以充饥,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对那穗高粱充满了感恩;素玉想到当时几个孩子都给她递过来了半匙米粒,她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她的爱,感受到了亲情的暖意,所以回想起来满怀幸福。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题干中给出答题的方向“环境、情节、人物”,在环境方面,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正在闹饥荒的社会环境,写出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在情节方面,为下文素玉捡到高粱穗作了铺垫;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突出了素玉的勤劳、能干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悉,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增长率达到2.7%,为移动支付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余下试题“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河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淼说。 (人民日报《规范“条码支付”让付款更安全》2018年1月3日)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逐年递增,2012年的增长量最大。 B. 2012-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同比增长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C. 随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逐年扩大,可以预测同比增长率可能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D.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中国网民的增多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影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近年来因为国人不带线包出门的新习惯,减少了买卖过程中的现金流动,使得移动支付占比飙升。 B. 移动支付不仅让人们免去了带钱包的麻烦,还可以让需要的商家都得到贷款,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 C. 条码支付是人们通过扫二维码来付款或收款,从而实现人和人之间资金转移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 D. 条码支付具有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如“隐私被泄露”、“财产被转移”等隐患。 E.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9. 结合材料,概述如何解决“条码支付”带来的问题。 【答案】7. A 8. DE 9. ①在技术层面上,支付机构应研究出更安全的条码交易系统,降低条码支付带来的风险。②政府应加强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杜绝恶性竞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重点考核图表分析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增长量最大的是2013年。今年上网人数—去年的上网人数=今年的增长量;本题学生应根据所给数据先算出2011年的上网人数,然后才能得出2012年的增长量。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因果倒置;B项,说法绝对,商家要想获得贷款,需要满足信用要求,不是随便就可以贷款;C项,材料三“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说明“二维码”只是“条码”中的其中一种。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答出如何解决“条码支付”带来的问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河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概括作答。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入学,举目成诵。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庭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示之。京笑而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 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侍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神宗立,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百千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会选人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蕃。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夣,年七十四。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侍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 (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B.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C.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D.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是古代官署,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礼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 D. 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 B. 冯京不畏权势,不攀权贵。颇有权势的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冯京,并且对其威逼利诱,但是冯京丝毫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此事。 C. 冯京做事干练,雷厉风行。冯京做郡守的时候,各县审判完的案件一到,立刻追查,回复下级部门很迅速,没有一件积压的案件。 D. 冯京遭人排挤,仕途坎坷。冯京因为与刘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和,所以受到他们的诬陷而多次被贬官,一生宦海沉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2)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 【答案】10. 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