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84 2019-02-2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4]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覃塘高中2018年秋季期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无论是对西洋诗 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反 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 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 谈再次被提出来。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 积累起 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 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重要的是,现 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 的修辞 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 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 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 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 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 标准,阻抗愈大。“古今一体”的审美绿道通行,在某些时候(比如遇到早期白话诗)勉强还能凑合,但如果遇到稍微“怪”一点的现代诗,比如遇到某些超现实文本,势必捉襟见肘。如若遇到更怪诞的后现代诗,简直就不知所措了。 由于现代诗写作更趋于一 种个人化的体验写作,讲究自我体验的微妙散发,所以有必要来一次观念疏通,清除一下误区:不是死死抓住古今诗歌的共通性,而是寻找、发现双方的差异,从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从差异性入手去解读。
其三,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是有效进入途径。这就不能不提到英美新批评,尽管新批评被诟病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间各环节上不乏机杼独出。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都成为现代诗 解读的利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方法针对现代诗内部的架构更是十分有效。一个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意象选择、搭配及隐显,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都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分层扫描” 之内。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那么,再深厚的漫天雾霭,还能不露 出点“庐山真面目”吗? (摘编自陈仲义《读诗就是再做诗》)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是海子之后的现代诗呈现出的仅有的诗歌格局。
B. 海子后现代诗人或引进西洋诗人 的文本,或挖掘本土日常诗性,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 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C. 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这些“特殊知识”包括文学常识、传统修辞学以及现代 新诗自身的小传统。
D. 认为现代诗和旧体诗是“共同体”,按照传统审美习惯,把古诗的评价鉴赏体系迁移到现代 诗身上是解读现代诗的是可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篇文章结构呈现的是总分总式。先总说人们对现代诗的困惑,接着分三个方面分别阐释。
B. 布罗茨基认为要理解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说明现代诗具有特异的质地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方法论。
C. 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关系密切,所以解读现代诗时要将书本 上的修辞格转化为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
D. 英美的新批评虽然被批评为内 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各环节上却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被视 为解读现代诗的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古今一体”的审美标准解读现代诗,在某些超现实文本面前将难于应付,在怪诞的后现代诗面前更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古今通用”的标准是行不通的。
B. 现代诗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新元素,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与旧体诗大相径庭,因此,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也 需与时俱进。
C. 解读现代诗时,可以从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
D. 细读与微观分析可“分层扫描”现代诗中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等等,这会让读者面对现代诗时完全读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藏青色西服
季 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 ,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 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于大厦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B.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展开余下试题
C. 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D.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5.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5分)
6.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 .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创新 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8226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 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年与2000年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日本在大幅减少,而中韩两国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B.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C. 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 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织就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 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B. 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C.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有突出的知识创新。
D. 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E. “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9.为什么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展开余下试题
C.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隋朝始置进士科目。
B.“授”,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拜”“除”“封”,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表示官职降低的有“谪”“迁”。
C.“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
王 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 通,荆南人,王维好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自己的朋友送行的场景。
B. 诗中的“同心”即志同道合的朋友,表达与知心好友将要分别的不舍。
C. “拂荆扉”实写好友乘舟上路,不久后便回到家里,把自家的木门扣开。
D. 作者认为,好友的落第只是偶然失败,劝慰他切不要感伤于知音的稀少。
E. 全诗和常见的送别诗题材相类,整体表达的是对落第好友的送别之情。
15.本诗写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 (诗三首《短歌行》)
(2) 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 (诗三首《氓》)
(3 ) 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 、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8小题。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有的是烂熟了的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务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17.画横线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希望,没有热,没有光,没有温情
B. 没有热,没 有光,没有希望,没有温情
C. 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
D. 没有温情,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
18.对画波浪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B.这有的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C.这有的是烂熟了的 20 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
D.这有的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务的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
1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诞生于西方的歌剧传入中国在其生根生长的过程中面临着“ ”的困境。编剧在对作品进行本土化 时,既尊重汉语四声规律, 依字行腔, 又追求抒情性和音乐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得作品 地展现了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
A.橘生淮北则为枳 创造 酣畅淋漓 B.东方不亮西方亮 创造 淋漓尽致
C.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造 酣畅淋漓 D.橘生淮北则为枳 改造 淋漓尽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中国人的吃喝绝对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自省。作为个人,我就不大能节制吃喝:因为当过知青,有过饥渴难耐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就期盼“好好撮一顿”。① :有人振振有词地找到“文化根据”,说是凡农耕、游牧民族的后代都遗传着一种“饥渴因子”,一旦② ,就容易放开肚量胡吃海喝。作为民族,我们也不大注意节制吃喝:侵吞公款要判刑,公款吃喝却很容易被宽容,于是,山珍海味满桌,多高级的红酒皆能一饮而尽,直让外宾目瞪口呆。舌尖上的浪费,不可小看。无论个人、群体、民族,若想匡民风,清世风,③ 。
21.下面是某学校为张华同学所写的好人好事表扬稿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7 月 4 日上午,一位老人在滨河路溜达时因躲避对面的汽车不慎摔倒在地,一时无法爬起。我校同学张华恰巧碰上,便主动上前给予帮助,拔打了老人家人的电话并把老人扶到路边歇着,一直陪老人等到家人出现,才悄悄离去。据悉,张华原本和哥们儿约好前往书店购买复习资料,因此耽搁,老人家属表示将赠送若干套试卷以示感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教授问他的学生,风是怎样消失的。学生们有的从气压的高低方面来分析,有的用海潮的变化 和山脉的走势来解释,还有的从太阳光冷热照射不均的角度来探讨……
教授听完大家的各种解析后说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知道最简单最直观的答案是什么吗?那就是,风不动了就消失了。”教授看着台下的学生继续说:“同学们,你们即将走向社会,你们有美好的梦想,有远大的目标,有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理论,但如果不去行动,不去实践,那么,你们的梦想、目标、知识和理论,就会像不动的风一样,消失于无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12月考参考答案(高一)
1.B 。 A 项,格局并非只有两个。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是海子之后的现代诗呈现出的诗歌格局。C 项,根据原文第二段,“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 D 项,“可以的”是错误的。应该是“误区”。
2.A . A项,错在“本篇文章结构呈现的是总分总式”。本篇文章结构结构是总分式。
3.D . D项,“完全读懂”绝对化。正确的是:“这会让读者面对现代诗时多少读懂些”。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
上一篇: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华文部)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西贵港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