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99  2019-03-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9]
2019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珠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黄河文明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认为不同地域生活着的人们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个观点也成为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具有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证。然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第四十九卦是“革卦”:“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不仅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迂意义,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选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而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造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如果只注意到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而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 想要素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以往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四大发明等例子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浏览完整试题 A.文章以夏商周三代历史沿革和春秋战国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为例,证明“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催生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这一观点。
B.文章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侧面否定了黑格尔的不同地域生活着的人们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这一基础性论证。
C.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体现出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文章例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来证明黄河文明具有保守性这一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否认。
C.古代中国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官僚制度,这是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黄河文明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显示了巨大创造力,因此并不符合黑格尔所论证的农业文明具有保守性特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兵
粱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刹那间道路就被雪埋住,周围的一切消失在黑暗、昏黄的一片混沌世界里。在这混沌之中,飞舞着一簇簇白色的雪团,天和地已经溶成一体。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午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碍不停地淌清鼻涕,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l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付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12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又引起读者的注意。
B.“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人”,引起读耆的思考与寻问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D.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了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了“大兵”含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5、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一个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这个男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青年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几十年来,众多非洲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参观,将非洲文化带到中国,也将中国友谊带回非洲;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走进非洲,参与到非洲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事业之中。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非盟会议中心成为中非友谊的丰碑。中嘲政府和人民在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率先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诠释了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非洲国家无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踊跃向中方捐款……这些中非交往中的动人故事、难忘瞬间,都离不开中非青年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怨,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中非关系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非有志青年共同接续备斗。中非青年响应时代号召,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友好事业就会后继有人,永葆青春和活力。
(摘编自《让中非友好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人民日报》2018年9月9日)
材料二:

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资料来源于《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央视网2018年9月3日)


中国信保支持我国企业出口非洲承保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于《中非合作论坛来了,出口非洲,这些数据你知道吗?》,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微信公众号2018年9月3日)
材料三:
据《非洲石英》网站近日报道,中国宣布主办首届中非防务安全论坛,标志着中国与非洲的接触日益加深,在非洲,中国促进了“双赢”的经济合作,促进了安全事务的互助,促进了国际事务的团结。
中国与非洲的军事合作主要包括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军事基础训绦、派遣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助,对非军售,双方之间进行军事访问以及人员培训等活动。这些是传统上中非军事合作的一些领域。同时,中非军事合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
近年来,中非之间的军事合作也在逐步扩展。例如,在2017年。中国在吉布提建立了首个海外保障基地,主要面向陆军、海军部队进行补给,为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非洲维和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支持。这是中非军事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从非洲国家的角度看,中非军事合作将有助于提升非洲国家的自主安全能力建设,中非传统的军事合作就集中于这点,通过军事援助、人员培训等,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以应对安全挑战,维护自身安。例如,在2015年,中国宣布之后5年内向非盟提供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快速机动队的建设。
(摘编自刘琳、王晴《中非防务合作日益紧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9日)
材料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通过展示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的经营历程程指出,西方媒体和政府对于在非中资企业的刻板印象与实际情况出入巨大:根据麦肯锡公司对8个非洲国家的1000家中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平均89%的员工是非洲人,中资企业在非洲大陆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调查还指出,三分之二的受调查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三分之一的企业对非洲大力引进新技术。
报道援引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梅莱斯的话说,中国企业不仅可以为该国创造制造业工作岗位,使劳动力机械化并且鼓励知识转移,也能为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交通设施和工业园区,以促进埃塞俄比亚的生产和发展。他认为,中国企业让“埃塞俄比亚制造”的观念觉醒。
(摘编自《外媒热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合作成果显著前景广阔》,中国新闻网2018年8月31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是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使者,众多非洲青年将非洲文化带到中国,也将中国友谊带回非洲,材料一展现了一幅中非友好往来的美丽画卷。
B.中国欢迎非洲搭乘发展的快车,出台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涉及绿色发展、公共、卫生、抗震减灾等十个项目,彰显了中国互利共赢的大国气度。
C.传统上的中非军事合作有中国向非洲派遣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助,对非军售等;进一步深化的合作有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提供后勤保障支持等。
D.“8个非洲国家”、“1000家中资企业”、“平均89%的员工”,新闻中列举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能让文章拥有较强的说服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青年在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率先行动,非洲青年在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发生地震灾害后踊跃捐歉,中非青年诠释了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
B.中国信保支持我国企业出口非洲承保金额是中国援助非洲的一个缩影。从数据看,从2002年起金额逐年递增,2017年达到极致,高达405.9亿美元。
C.通过军事援助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以应对安全挑战。从中国的视角看中非军事合作将有助于提升非洲国家的自主安全能力建设。
D.中国企业可以为埃塞俄比亚创造制造业工作岗位,使劳动力机械化并鼓励知识转移,西方媒体和政府此前对于在非中资企业存有刻板印象有失偏颇。
9、材料一三四对中非合作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当得馆阁校理,主司妄以为失韵,补校勘。人为忿郁,而镇处之晏如。经四年,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灵夏莫若宽秦民,备西南莫若宽越、蜀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陈执中为相,镇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镇言:“令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御史舍大责细,暴扬燕私,若用此为进退,是因一婢逐宰相,非所以明等级,辩堂陛。”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王安石改常平为青苗,镇言:“常平之法,起于汉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世,不足法。”诏五下,镇执如初。其后指安石用喜怒为赏罚,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自草制极诋之。以户部侍郎致仕,凡所得恩典,悉不与。既退,日与宾客赋诗饮酒,或劝使称疾杜门,镇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奏补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其学本《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契
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绒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B.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C.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展开余下试题 D、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院为宋代所设的舆沦机关,权限很大,对各种政事及朝廷百官的任用皆可议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
B.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官位最高、地位最尊、权势最大的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相”,本为相礼之人。
C.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后世以“万乘”来指代帝王。
D.六经,相传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才华出众,处事淡然。他考中进士,被礼部列为第一名;本应得到馆阁校理一职,却补位校勘,别人为之不平,而范镇安然自若。
B.范镇直言不讳,深切时弊。面临契丹,范镇认为养民才能有效增强国力,抵御外侮;御史借嬖妾之事弹劾宰相,范镇批评宰相舍大责细,无治国之术。
C.范镇坚持已议,反对变法。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范镇认为青苗行于唐朝衰微,不足效法;诏书五下,范镇持论如初。
D。范镇临节不屈,笃于行义。遇到大节大义的事,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也毫不屈服;上奏荫补官员时,范镇先推荐族人然后才是自己的子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
(2)镇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②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转变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15、“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忱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
(2)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3)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 ,“ ,”写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A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 ”之时,B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拔弃得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C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瞰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钻之弥坚。D.“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哲人身上了啊!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句子是(3分1)
A、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B.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福祉吗?
C.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D.“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哲人身上了啊!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
B.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
B.摩肩接踵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
C.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
D.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高山仰止
20、下面是一段关于微信软件的介绍片段,在词语或句子方面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微信是由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于2010年开发、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和照片,同时,也可以通过“摇一摇”、扫二维码等办法添加好友或关注公众平台。2014年微信又开发支付手段。微信用户通过手机在微信客户端完成支付流程,在支付时只需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2017年,微信支付登录美国,可直接用人民币算账。
21、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2018年10 月24日正式通车,被英媒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下面两幅图是初选入选的港珠澳大桥标志图。你认为哪幅图较好?请写出三条理由。(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历经了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第二个浪潮出现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从让世界接纳到离不开中国,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次浪潮从2013年开始……中国再出发,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积极与世界各国一道,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和发展,推动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
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跑出好成绩。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9年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