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 第I卷 —、语用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宝砥宝地,“景、集、人”无不称奇。人们对宝址古八景——蓟界云山、潮河飞练、珉碣银钩、文阁瞻云等大都熟稔,但对宝砥在辽金时就号称“京东第一集”可能就陌生了。 有史料记载,此地盐贸兴隆,商贾 ,货置丛繁,运艘鼓楫扬帆;凡近境者披星戴月,肩摹毂击,络绎不绝,日斜则人影散去,捆载而归。而又名宿迭出,群星璀璨。仅林亭口的李氏家族,在乾隆五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年的百余年间, 就有70余人金榜题名,入朝为官,民间遂有“李半朝”之 .李家一时人才济济,蜚声朝野,可谓“金玉满堂笏满床”。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珉碣(jié) 瞻云 (zhān) 熟稔(niǎn) B. 货置 (zhì) 鼓楫 (jí) 肩摹(mó) C. 毂击(gǔ) 捆载 (zài) 名宿(sù ) D. 璀璨 (càn) 遂有 (suí) 笏满床(hù)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汇聚 先后 美誉 B. 会聚 先后 美谈 C. 汇聚 陆续 美谈 D. 会聚 陆续 美誉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 可结合字词的意义来判定字音、字形是否正确。A项,熟稔 rěn;B项,肩摹—肩摩,D项,遂suì。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会聚:聚集,多用于人;汇聚:聚集。由“商贾”可知应选“会聚”。先后:前后相继;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由“70余人金榜题名”可知应选“先后”。美誉:美好的名誉;美谈:指为人所乐道称颂的事,与“民间”照应紧密。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掊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3个月,7个村的4379户全部顺利搬迁,这个速度在一开始是想都不敢想的。”本报记者在宝址区潮阳街道采访,提起搬迁工作,都作此感慨。 B. 在智慧微城市的打造中,项目按照“ 1+1+2+X”的建设思路,重在推进可拓展的X项智慧应用,让居民能享受到更安全、便捷、智能的幸福方式。 C. 阿诺德是个特别“命硬”的人:两任丈夫死去,一个儿子出事身亡,自己又得了乳腺癌,这些重创都没有把她击倒,她依然顽强行进在科研道路上。 D. 我国高铁、跨海大桥等之所以能名扬世界,…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协同创新,最终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成分残缺,末句前加“街道的人”;B项,动宾不搭配,“方式”改为“生活”;D项,“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原因就是”或“就是因为”。故选C。
浏览完整试题4.下列对相关作家作品信息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六一居士、东坡居士、香山居士,都是北宋诗词作家。 B. 林黛玉、翠翠、科瓦连科,这些人物的性格一个比一个开朗。 C.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都选自“前四史”之中。 D.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春秋》《孟子》并称“四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A项,“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人;B项,“林黛玉”性格没有开朗的一面;D项,《春秋》属于“五经”;C项,“前四史”包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书》(《苏武传》)、《后汉书》(《张衡传》)、《三国志》。故选C。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时代是前一历史阶段的自然延续,更是伟大变革的新起点。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它意味着文学创作者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中,要关注新时代生活现实和精神需求,借助新时代创作资源和传播手段,创作具有新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家需要探寻文学发展的新领域,提升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 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群星璀璨,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各有各的耀眼,而在他们光芒的最深处、奠定他们恒久价值基础的,无一例外是他们担起了文学净化灵魂、充实心智、提升精神的重要职责。当代中国文学无论如何气象万千,对精神高度的坚守不能变,而且,要通过超越前人的艺术创造,把精神引领的价值发挥得更广更深远。 不可否认,当今文学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鼓吹“去思想化” “去价值化” “去历史化” “去中国化” “去主流化”的错误倾向。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它深嵌于时代背景之中,于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现实,于润物细无声间传播着思想意蕴和价值追求。它当然需要表现个人生活和精神状态,当然可以抒发个人情绪和情怀,但是,绝不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复杂人物关系的纯粹肉体、纯粹欲望、纯粹物质享乐的个人,更不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个人;它当然可以选择抒情、言志的不同路径,唯美、深奥的不同风格,通俗、高雅的不同趣味,但它作为精神产品的精神性不能变,它在被阅读与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发挥价值观健康向上的指引作用不能变。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作家、艺术家“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当代文学要想真正写出新气象,必须要有发掘时代精神、传达时代精神、创造性弘扬时代精神的抱负,通过书写历史实践中的鲜活个人,彰显人物身上的道德力量、精神力量,来提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背后的精神密码。近年来,《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长销不衰,充分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饱含精神内涵和美学意蕴的优秀作品的强烈喜爱和迫切需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在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的背后有光彩跃动的精神火花,要想表现它们,除了需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宝贵艺术经验和理论资源,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文学艺术的普遍规律,更根本的是要有新时代的独特原创。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创造,创造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内容的创造,不仅是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的创造,更是思想精神的创造——文艺高峰同时也是精神高峰。 (节选自郝雨《打造当代文学的宽度和高度》,有删改) 5. 下列对“中国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在新时代要创作具有新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就要关注新时代生活现实和精神需求,并借助新时代创作资源和传播手段。 B. 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临两个新的使命:探寻文学发展的新领域,提升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 C. 中国文学历史上群星璀璨,而璀璨的群星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担起了文学净化灵魂、充实心智、提升精神的重要职责。 D. 中国文学在当代对精神高度的坚守不能变,这是指的中国文学对价值追求的宗旨和态度不能改变。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通过当今文学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更看清了文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 B. 当今文学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去思想化” “去价值化” “去历史化” “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错误倾向。 C. 文学当然需要表现个人生活和精神状态和抒发个人情绪和情怀,但是,这都必须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D. 文学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路径、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趣味,但它必须发挥价值观健康向上的指引作用。 7.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当今文学新气象体现在:能彰显出时代精神,彰显人物身上的道德和精神的力量,提炼出民族和国家背后的精神密码。 B. 《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之所以长销不衰,是因为它们不同程度地发掘、传达、创造性弘扬了时代精神。 C. 当代文学创造出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无论多么丰富多样,都要体现出''中国人民''这个核心。 D. 文学创作的本质包括多方面的内涵,但首先重要的是艺术内容的创造,其次是表现形式、技巧手法和思想精神。 【答案】5. B 6. B 7.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中国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面临两个新的使命:探寻文学发展的新领域,提升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错误,从文中来看,原文意思那是一个使命,“探寻文学发展的新领域”与“提升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是表里关系或目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的两个方面。故选B项。
展开余下试题【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当今文学存在的很多问题是:……”错误,当今文学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里“很多问题”包括“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错误倾向,但不等同于这些错误倾向。故选B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是因为它们不同程度地发掘、传达、创造性弘扬了时代精神”错误,《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之所以长销不衰,是因为它们饱含精神内涵和美学意蕴。C项,“都要体现出‘中国人民’这个核心”错误,原文说的还有更高的视野: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D项,“首先重要的……其次……”错误,该推断不合文意。文章最后说的是“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创造,创造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内容的创造,不仅是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的创造,更是思想精神的创造——文艺高峰同时也是精神高峰”,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明太祖平武昌,即议律令。吴元年①冬十月,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珮,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谕之曰:“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又恐小民不能周知,命大理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编,训释其义,颁之郡县,名曰《律令直解》。太祖览其书而喜曰:“吾民可以寡过矣。” 洪武元年,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讲《唐律》,日进二十条。五年,定宦官禁令及亲属相容隐律②,六年夏,刊《律令宪纲》,颁之诸司。其冬诏刑一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及成,翰林学士宋濂为表以进,曰:“臣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 受诏, 明年二月书成。篇目一准于唐: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狱,曰名例。采用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百二十八条,旧令改律三十六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掇《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合六百有六条,分为三十卷。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九年,太祖览律条犹有未当者,命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详议,厘正十有三条。十六年,命尚书开济定诈伪律条。二十二年,刑部言:“比年条例增损不一,以致断狱失当。请编类颁行,俾中外知用遵守。”遂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取比年所增者,以类附入,改《名例律》冠于篇首。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九》) 【注】①吴元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一年为自己建了一个字的年号“吴”。②亲属相容隐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亲属可以相互包容隐瞒犯罪,法律不予制裁或减轻处罚。 8.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恐小民不能周知 周:全都 B. 类聚成编 编:册子 C. 掇《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 掇:编辑 D. 取比年所增者 比:近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颁之郡县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 B. 臣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诏 以弱天下之民 C. 俾中外知所遵守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D. 改《名例律》冠于篇首 不拘于时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令,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县令,文中指的是法令。 B. 宦官,宫中侍奉的官,意同《孔雀东南飞》里“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之“宦官”。 C. 表,这里是指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 狱,指案子,《曹刿论战》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之句的“狱”即是此意。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庆/亲加裁酌 B. 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庞/亲加裁酌 C. 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烷亲加裁酌
展开余下试题D. 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疣/亲加裁酌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明太祖平定武昌之后,就下令朝中大臣二十人为议律官修订法律,并亲自召见诸臣,讲论律文要义,表明皇上对修订大明法律极为重视。 B. 通过二个月的努力,议律官们修成律令,共有法令-百四十五条,律条二百八十五条,简称为《律令直解》,并颁发这些册子给郡县。 C. 在《唐律》的基础上,刘惟谦等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三十卷的《人明律》修成,但以后并没有停止增删,直到洪武二十二年才算基本修定。 D. 选文简述了明太祖诏令修定人明律令的事情,所关涉的律文名目繁多,参与人员众多,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却写得清晰明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 (2) 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 (3) 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 【答案】8. C 9. C 10. B 11. D 12. B 13. (1)司法官吏能凭借机会谋私作弊,这不合法律的本意。 (2)诸位全心比较研究,每天写出些刑名条目奏上来,我亲自斟酌思考。 (3)有的删减,有的增补,有的沿袭其旧制,务求轻重适合恰当。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做本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掇:采撷,选取。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项,代词,这些 / 助词,的;B项,介词,于、在 / 连词,来;C项,所字结构;D项,介词,在 / 介词,被。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B项,文中的宦官指宫中侍奉的官,“承籍有宦官”之“宦官”是官宦,做官的人。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其冬”为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B;“尚书刘惟谦”为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这句话意思是:当年冬天,太祖下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细制定《大明律》。每上奏一篇,皇帝就叫张贴于两边廊庑下,亲自加以裁夺。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删除礼乐、制度、钱粮、选法后”曲解文意,原文说“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因,凭借;非法意也,判断句。(2)要点:悉心,全心;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具,写。(3)要点:损,删减;益,增加;仍,因袭,沿袭;合,适合、符合。 参考译文: 明太祖平定武昌之后,就与臣下商议修律令之事。吴元年冬十月,太祖任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瓛(hun),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告谕他们:“法律贵在简洁恰当,使人容易明白。若是条目头绪繁多,或者同一罪有两种判法,可轻可重,司法官吏得以凭借机会谋私作弊,这不合法律的本意。如果鱼网太密,则水中无大鱼;法网太密,则国内就没有不受刑的臣民。诸位全心比较研究,每天写出些刑名条目奏上来,我亲自斟酌思考。”太祖每次驾临西楼,都召见诸臣,赐给座位,悠闲舒缓与他们讲论律文要义。十二月,律书写成,共有法令一百四十五条,律条二百八十五条。太祖又怕小民不能都知道法律,命令大理卿周桢等取出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和选法之外,凡是与民间事务有关的条文,分类编辑成册子,解释其意义,颁发这些册子给郡县,称之为《律令直解》。太祖翻阅此书,兴奋地说:“我的臣民可以少犯错误了。” 洪武元年,太祖又命令儒臣四人同执法官讲习《唐律》,每天上奏二十条。五年,制定宦官禁令及亲属相容隐律;六年夏,刊印《律令宪纲》,颁发给各部门。当年冬天,太祖下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细制定《大明律》。每上奏一篇,皇帝就叫张贴于两边廊庑下,亲自加以裁夺。等律书修成,翰林学士宋濂写表进奏,说:“臣于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诏,次年二月律书修成。篇目完全依《唐律》为标准,称作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和名例。采用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作律文一百二十八条,将旧有法令改为刑律的有三十六条,根据事情的需要制定的律文有三十一条,并选取《唐律》作为补遗的有一百二十三条,总共六百零六条,分为三十卷。有的删减,有的增补,有的沿袭其旧制,务求轻重适合恰当。”九年,太祖发现律条还有不恰当的,命令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详细讨论,改正了有十三条。十六年,又命令尚书开济定下诈伪罪的律条。二十二年,刑部官员说:“近年来条例增损不一,以致断案失当。请求将律条按类编印颁行,使朝廷内外都知道应遵守的规则。”于是太祖又命令翰林院会同刑部官员,选取近几年增加的条文,按类附入《大明律》,定为《名例律》,放在篇首。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第II卷 四、(23分)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和陈述古拒霜花 [北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 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 细思却是最宜霜。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