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23  2019-03-2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3]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8年春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依照《史记•封禅书》记载,烽火最早称为“权火”:“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这里说的权火,实际上是祭祀时所举的火把、火炬。烽火,大约是由权火发展演变而来,其形状如从井中取水的“桔皋”。“桔皋”即“桔槔”,一种汲水工具,以绳悬横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节省汲引之力。不过,烽火台用的桔槔一端系的不是水桶,而是“兜零”,“兜零”即笼子,里面置放的是蕲草。《通典•兵•守拒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有着比前代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每晨至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关于烽火的设置,《唐六典•尚书•兵部》亦有相关的记载。烽火设置能进入《六典》,上升到了国家制度规章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摘编自高建新《烽火及其设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这是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浏览完整试题B.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墩,为便于传递军情,朝廷在设置上采取了台台相连相望的形式,从边境至京师沿途列置。
C.克孜尔尕哈峰燧是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见证了汉王朝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D.烽烟又称“狼烟”,狼烟一词源于烽火燃料中的狼粪,狼粪点燃时其烟风吹不斜,直上而聚,预警效果良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烽火和战事联系紧密,于是古人在作诗写文时常以烽火喻战乱,如杜甫、辛弃疾等都有此类佳句流传于世。
B.我国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始于周王朝,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对烽燧的修建更为重视。
C.匈奴严重威胁着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为防止匈奴的骚扰和入侵,汉历代君主都大力经营烽燧,修障屯戍。
D.烽火最早称权火,大约由祭祀时所举的火把发展演变而来,其状如桔槔,一端系柴笼,里面放置柴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设置烽燧要考虑地形因素,通常将其置于险绝的高山上,设于平地时要远离他物,为的是视线开阔,便于观察。
B.守烽士兵职责明确,烽火燃放规定严格,所以烽燧在军事信息的传递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C.烽燧不仅预警,还兼有报平安的功能,如果一天之中平安火没有燃放,这就意味着烽火台被敌人占领。
D.关于烽火,《墨子》《史记》《通典》《唐六典》等均有相关记载,这些都可作为研究我国相关历史的资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爷 父 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上,他就先动筷,专拣好的吃,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退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部队复员,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的老了。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小耿准备去深圳,战友泥鳅给他介绍了一份差事,年薪六万。老板说:“表现好,再加。”
小耿看看老耿通红通红的眼,思索了良久,才点头。没想到,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吃饭也不聚一桌。端起碗,夹点菜,蹲在门口榆树下,吧唧吧唧吃得山响。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说:“学校的围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蟆踢死猴的主,要赶紧修修。”说:“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爹大书记大? ”“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得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围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人发一遍烟,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5年过去了,小耿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选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再就是县里要确定一批青年干部做接班人,德、能、勤、绩,他都是优秀,可最后确定下来的名单里依然没有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辣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说:“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交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这鞋是他的。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掘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
老耿说着就往外走。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不能。”“那我就死在你面前。”“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爷父子,捣蛋铺子”这一地方俗语开篇,瞬间激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父子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展开余下试题B.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父子亲情、伦理道德、仕途升迁、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了父子俩的独特形象。
C.小说采用顺叙、倒叙并用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了老耿和小耿大相径庭的人生选择、迥然不同的人格境界。
D.小说对不择手段“作秀”的某些官员进行了无情针砭,升腾出一股可感的正义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强烈的现实意义。
5.《爷父子》以小耿人生经历的前后变化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请据此简要概括这篇小说
的故事情节。(5分)
6.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请以小说结局部分老耿与小耿的对话为例,简析老耿的性格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一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试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种实施方式。(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候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展开余下试题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 韩愈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B.第一首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伶仃而落寞;而“我在与谁居”,衬托出女主人公欢愉而写意。
C.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D.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只用了起兴手法,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引出后面的妇人不下堂。
E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象民歌朴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15.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有人评价说,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请结合三首诗,对此评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就可以为所欲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哄抬物价,欺行霸市,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②八十年代中期,在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公园,群众自发形成的越剧角、京剧角特别热闹。他们自拉自唱,无拘无束。唱者自鸣得意,观者津津乐道。
③书的封面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决定了读者对某本书的喜好,碰到好的封面,就会不由自主拿起来翻翻,常常还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④有些文化遗产丰厚的地方,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事业却畏葸不前,祖宗留下的文化历史遗产本身也是稀世珍宝,但后人若不能正确对待,反而会成为前进与发展的羁绊。
⑤是广东工业大学吴宏宇同学,面对邪恶力量时挺身而出,为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以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一曲羊城见义勇为赞歌。
⑥文学躲在象牙塔里自得其乐的时代已经过去,它正以各种方式走向读者和社会,走向文学自身。在新的消费经济时代,写作者应更多探索文学品质与市场的结合。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朋友圈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朋友圈又具有某些公共性质。
B.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孔子形象,这一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孔子僵化的认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C.从今天起,花呗、黄淮等地将出现再次持续性大范围雾霾天气,环保部预计,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可能会出现今年最终的一次污染。
D.培养和发扬“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项艰苦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张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汉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王老师捧着一幅自已的字画来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李老师双手接过字画。
D.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5分)
《红楼梦》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贾府是一个大家庭,要写到的人物极多,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棠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