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536  2019-03-2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6]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之《论语》选读简答题精选汇编
《为政以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 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材料二: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①,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缩:理直。
21. 第二则材料中“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 精神有 异曲同工之妙。
22.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异同,并评析材料中所表现的精神。

【答案】21. 知其不可而为之
22. 同:都体现了两位圣人的执着精神和担当意识
异:孔子说“不敢不告”时渗透着无奈,这种担当与责任更多是对统治阶级负责;孟子说这些话时正与公孙丑讨论关于勇气的话题,话语渗透着一种磅礴之气,这种担当与责任是针对万千大众的。
这种执着和担当在礼崩乐坏、正统的伦理纲常坍塌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即使面对强权,即使有千万人的阻挠,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表现出一种勇敢和无畏,这样的精神正 是我们灿烂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哪怕是今天也依然难能可贵。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哪句话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容,然后结合孔子的相关内容概括,句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相似。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材料的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的异同,然后评价,概括时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评价是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不敢不告也”“吾不惴焉”“吾往矣”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中的“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和“虽褐宽博”概括不同点,评价时注意围绕“担当”“勇敢无畏”进行即可。
【参考译文】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 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 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克己复礼》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1,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2分)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周礼 不学礼,无以立
22.(1)人要以诗来兴发意志,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音乐来成就人格。(2)诗书礼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发展程。

《克己复礼》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一)


浏览完整试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二)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23.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_________ 。(1分)
24.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4分)

答案:
23、中庸
24、①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②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仁者爱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国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礼记•少仪》)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21.这几段文字讲的是一个“________”字,其核心归之于一个“________”字。(2分)


22.有人说,这三则语录的实质是讲为人处世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扩而大之,就是治理的原则。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答案:
21.礼 道(仁)
解析 第一空,结合“国相师之道也”“以在者告”“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分析可知。第二空,要结合整体内容概括,这几则材料讲为人处世要遵守的尽心待人的原则,即“仁”。
22.                                 
同意。前两则语录是讲非常具体的做法案例。如果说第二则还有为自己以后也需要别人帮助留后路的话,那么第一则中,孔子的行为就纯粹是一种为人处世修养,一种完全为他人着想、从心底里尊重他人的修养。第三则语录所讲的做人道理,是要心有别人,要尊重别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一个人有这种修养,在家里,在社会,都是高尚的人。人人都能做到,那么,家庭必然幸福,社会必然和谐。

【参考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如果房间里没有点蜡烛,有后来的人进来了,那么在房间里的人就要告诉他怎么走、坐哪儿。有盲人进来,也一样。
君子尊重他人而把自己看得很轻,凡事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

《知其不可而为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1.材料一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的精神。(1分)
2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周武王弑纣,孟子却说是“诛一夫”。孔孟的看法矛盾吗?请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
21.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题思路】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
22.不矛盾。①孔子旨在维护周礼,强调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陈成子杀国君,是周礼所不允许的,所以孔子坚决请求出兵讨伐乱臣贼子。②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商纣王败坏仁义,周武王诛杀独夫,是替天行道。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观点1分,两点理由各2分。不写理由,仅有观点不给分)
【译文】
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材料二: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知其不可而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注释】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2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1分)
22.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5分)

21.通权达变(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用舍行藏。1分)
22.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2分)他坚持“仁政”、恢复周礼,坚忍不拔。(1分)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1分)这种处世、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1分)(共5分)


展开余下试题
《仁者爱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1.第①则材料中的“忠”“恕”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2分)

答案: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作答本题,需要触类旁通,联系《论语》中其他内容来回答。“忠”“恕”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谈对别人的态度。

22.孔子一方面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忠恕之道;一方面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以直报怨”。这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不矛盾。孔子认为仁者具有最高美德,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能明辨善恶。
孔子还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
我们应该正确地爱,不能正确地爱,等于不爱,或者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怨,毫无原则的宽容,是纵容,反而会害了别人,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解析:先找出矛盾的内容,“爱”“忠恕”“好”与“恶”“以直报怨”看似矛盾。再站在仁者的角度,找到他们内在的统一性,正确地理解“爱”,即爱憎分明、公正公平。然后适当展开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②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③有的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君子之风》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⑴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
⑵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⑶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
21. 根据材料⑴,颜回的为人可用成语________概括。(2 分)

22. 仁者为什么不忧?综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21.安贫乐道 (2分)
22.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到外物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
(4分。从仁者和不忧两个角度分析,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君子之风》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不器②。”(《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③也。”(《论语•公冶长》)
注①造次:危难时。②器:某种器具。③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21.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器也”“瑚琏也”,他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22.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4分)

答案:
21.子贡还不是君子(子贡只有某个方面的才能)
22.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之本,任何时候君子都不能舍弃仁;君子不应该只有一种才能,而是拥有多种才能。这种立德在先、又重多才的君子观,也是现代人人生修养的指南。

《周而不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荀子•大略》)
22. 上述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了儒家口□□口、□□□□的交友观。(限四字作答)
2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交往观”的具体要求。

【答案】
22. ①诚实守信;②适中(度)交往(和而不同)
23. ①要谨慎地选择朋友。荀子认为交友关系到德行,劝告人们要慎重择友;要以“仁”为标准,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②有标准地选择朋友。交往要看他是否博学多才,更要看他的品行,要正直诚信(友直、友谅)。③交往要遵从适中的原则。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的儒家的交友观,注意根据语段中的句子“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不可则止”概括“诚实守信”“适中交往”。
点睛:简答题的概括文意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分析儒家“交往观”的具体要求,注意从文段中的主要句子“不可以不慎取友”“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取友善人,不可不慎”“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不可则止”“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概括。

《诲人不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21、22题。(6分)
【材料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选自《荀子•儒效》)
【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选自《中庸》)
21、概括材料二画线句的主要观点。(2分)

2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21求学要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2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


《中庸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
④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1. 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________
22. 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
【答案】21. 中庸之道(或答“中庸思想”或“适中交往”)。


展开余下试题22.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明显高于小人。君子之“和”因义而起,“不同”是不执己之见,并以和谐为目的。小人之“同”,则着眼于物质利益,而利容易导致争心,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意思是要忠言相告,引导他向善。如果他不听,就不要再说了,说多了只能自取其辱。不得中行而与之,意思是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中庸之道原则。
【2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弄懂材料的意思。本题要求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概括。材料三的意思是,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由此可以总结出来“君子、小人之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的境界和小人明显不同。君子之“和”因义而起,“不同”是意见和看法不同,但以和谐为目的。小人之“同”,以利为目的,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


《中庸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3)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住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接淅:捞起下锅的米漉着水,指匆忙上路。
21. 材料(3)中“去父母国之道也”的“道”,本质上与材料(1)(2)中的“___”和“___”是相通的。(各用一个字)
22. 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
【答案】21. (1). 义 (2). 礼
22. ①过犹不及,讲求适度(执其两端,取用其中),材料(1)中“适”和“莫”就是两个错误的极端。②和而不同(主张有差别的调和,反对无差别的混同),矛盾对立中求统一和谐,材料(2)强调了“和”的重要性和相对性。③通权达变,如材料(3)中“去齐”和“去鲁”、“处”和“仕”的不同情形,应对灵活。④符合礼义,即明确是非善恶,合乎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制度。材料(2)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和”(各得其分),“和”以“礼”为原则。材料(3)中“去齐”之“速”,是因为用行舍藏、乱邦不居;“去鲁”之“迟”,是缘于行道天下而眷恋家国:两者均合乎礼义。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材料(3)中“去父母国之道也”的“道”,本质上与材料(1)(2)中的相同之处,注意结合材料中的“义之与比”“礼之用,和为贵”概括答题要点。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注意分析材料的一些相对的观点,注意根据材料中的“无适也,无莫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住而仕”进行分析。
【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拘于一定的模式要怎样干,也没有一定模式不能怎样干,只要合乎情理、道义,就可以干。”(《论语•里仁》)
(2)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论语•学而》)
(3)“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就走了。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退隐就退隐,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孟子•万章下》)




《中庸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21.阅读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处事原则。(2分)
答:                                 
                                   
解析 材料一讲孔子对“德”与“怨”的态度,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材料二讲孔子对“善”与“恶”的态度,体现出善恶分明的原则。
答案 善恶分明、公平公正(中庸)。
22.请简要评价孔子的“以直报怨”。(4分)
答:                                 
                                   
解析 解释“直”的含义,正直、公平;既不怨,也不“德”,中庸、适宜。对“怨”与“德”区别对待,有原则性。
答案 “以直报怨”是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所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2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2分)
答:                                 
                                   

答案:坚韧,对“圣”“仁”理想的坚定。
解析:第二则中,孔子话的意思是:要说“圣”与“仁”,我不敢当,我只不过是照着样子去做而不厌烦,去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不厌”“不倦”表现出一种执着和坚定。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9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