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48 2019-04-05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8]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学年第二学期月考1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认为,像贾谊这样的政治人才要想站稳脚跟,就要有极大的耐心,与掌权者虚与委(wēi)蛇,交往酬酢(zuò),使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然后才有可能挤进那个圈子,捞到权柄。
B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企图篡改甚至抹煞(shā)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一年一度的公祭,正是为了诅(zǔ)咒杀勠,提醒人们应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C.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像钉书机一样的新型医用缝合器,由镍钛合金制造,可快速缝合血(xuè)管,也能有效避免交叉(chā)感染,很受临床外科医生的青睐和推崇。
D.寺院经堂和僧舍四周,格桑花争奇斗艳。寺庙喇嘛“收养”的灰色盘羊,脖颈(jǐng)戴着小铃铛,在草坝上觅食。手持转(zhuàn)经筒的信徒,有的不停地转经,有的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彷徨在古城阙上,倚栏杆处,任那杨花柳絮纷纷扬扬随意拂面,静听春的韵律,萦绕故国女墙,袅袅余音,不绝如缕;【甲】漫步在灞桥两岸,俯仰之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落叶,寒鸦数点,预报着这又将是一个摇落情思的悲凉季节。
许多年来,踏在半裸着秦砖汉瓦的黄土地上,遥望着西风残照中隐约的城墙映入水面,【乙】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脚下的这片黄土能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最强悍雄盛的几个帝国——周秦汉唐?【丙】“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洲(杜甫《秋兴八首》)”,为什么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屡屡选中这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经过历史的风吹雨打,故国的流风余韵在何处还可以寻觅得到?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彷徨 B.一直 C.孕育 D.流风余韵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睁只眼闭只眼的“差不多先生”,还是做敢于亮剑的“啄木鸟先生”,不仅关乎党性原则,更关乎个人作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可以休矣。
B.我市挂牌“新三板”的电商企业“温都猫”,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用户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C.谁也无法否认,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再度处于能源革命的前夜,这将是一场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减量革命,同时,也会是一场化石能源本身的绿色革命。
D.作为一名干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所致,其实质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一种不作为、不担当的官僚主义。
5、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为政以德 何以文为
B.既富矣,又何加焉 既来之,则安之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谨而信
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不能死,又相之 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予之不仁也 ④夫君子之居丧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浏览完整试题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B.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D.民到于今受其赐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使子路反见之 B.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D.吾其被发左衽矣
9、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今之从政者殆而 B.子钓而不纲
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君子之德风
1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仁以为己任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1、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佛系,百度词条中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近来,随着“佛系青年”的走红,引申出了各个领域的“佛系 ”。请你仿照例句中“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一类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句式基本一致。(3分)
例句:佛系买家: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
佛系: .
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至15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13. 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 《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 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D. 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14. 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 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 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D. 契丹族建立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展开余下试题
C.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D. 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
书桌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抗。有的抗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考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后来,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每人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的一切胡乱砸一通。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常地细致。她在屋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然后,她翻出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刻在一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
“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
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
就这样,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个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我每每坐在崭新却陌生的大书桌前,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飘渺,再也无从抓住似的……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节)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7.文中说“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简析“大硬伤”的含义。(4分)
18.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是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4分)
19.探究本文中“书桌”的作用和内涵。(6分)
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0-23题(12分)
叶嘉传 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日:“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展开余下试题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倾之 倾:倾慕 D.神茶思困 茶:疲倦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其试哉 其翼若垂天之云 B.不觉洒然而醒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嘉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上以不见嘉月余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嘉 以 布 衣 遇 天 子 爵 彻 侯 位 八 座 可 谓 荣 矣 然 其 正 色 苦 谏 竭 力许 国 不 为 身 计 盖 有 以 取 之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4-25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分)
孔子: 韩非子:
25.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3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2)、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天下有道, 。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来者犹可追。
(5)、老者安之, , 。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提升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调查显示, 85%的美国人认为压力对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消极影响; 75%的中国内地上班族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比去年更高(该比例位列全球第一);超过 50%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1高二年级语文答案
1.A(B. 杀勠—杀戮;C. 钉书机-订书机;D. 脖颈gng。)
2.A(和语境不符,对应下文的“漫步”,应用“徜徉”一类词语)
3.C(括号应放在引号外)
4.C( A.语序不当,应是“不仅关乎个人作风,更关乎党性原则”;B.成分残缺,在“用户开发”后面加上“等方面”或“等领域”;D.句式杂糅,去掉“所致”)
5、B 6、D 7、C 8、B 9、A 10、C 11、B
12.示例:
佛系学生:不旷课,不抬杠,不质疑,考试分高拼人品,及格便是缘,挂科也认命。
佛系父母:不比较,不强求,不矫情,子秀不炫耀,平庸不苦恼,垫底不沮丧。
佛系粉丝:不掐架,不疯狂,不反黑,偶像人红不激动,贴吧时常逛,帖子从不开。
(3分,对“佛系”内涵理解正确1分,句式基本一致1分,语言表达1分)
13、 B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说的蒙古族与满族的贡献与题干的“统治者的包容性”无关。
14、 D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中的“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证明的是“唐代鼎盛文明的包容性”而不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15、C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A“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原文中没有证据,原文讲“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致使”因果关系倒置;D“所有鼎盛阶段”说话绝对。
16.(6分)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②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③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每点2分)
17.(4分)①是指相对于桌上其他小坑和划痕,这处斧砍的是大硬伤。②我的精神世界也在那场运动中,像被斧砍一样受到伤害。③指那个时代给年轻一代的心灵造成大创伤(本来纯真可爱的姑娘变得可怕而冷漠)。④指当时的政治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大创伤。(每点1分)
18.(4分)不能删去。(1分)通过新旧桌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的对比,(1分)突出了旧桌子对于“我”的意义,强调一个人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的重要性;(1分)抒发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1分)
19.(6分)①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是文章标题,是全文故事的载体。(1分)②书桌是一种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1分)③书桌是一块石碑,刻录“我”过去的生活;见证“我”的快乐
上一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篇: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慈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