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7  2019-04-0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7]
湖南省武冈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武冈二中2019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时量:14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唐锡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浏览完整试题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昀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这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第一次去冯钟芸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非常拘谨。渐渐地,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我曾经对王弼的《老子指略》很感兴趣。当然是不自量力,花了一个月时间,把《老子指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请任先生给我看一下。任先生看了以后,对我说:“翻译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要弄清他使用的主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光用古汉语的方法是不够的。古人抽象思维的水平,无法与今人相比,他们所用的概念,不能达到今人所达到的高度抽象的水准。”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回去以后,又重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初步明白了任先生的方法,譬如“道”这个概念,任先生把《道德经》里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了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含义,看老子所谓的“道”有几种含义。
任先生家里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我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
硕士生阶段,我跟冯钟芸先生学的是诗歌。1985年,因为林庚先生当年不想招生,我只好改学小说,报考了吴组缃先生的博士生。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无法等第二年再考。冯先生送了我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任先生送了我一句话:“你虽然改为攻读小说了,平时还是要读读唐诗宋词,去俗。”我想是这个道理。虽然以后主攻的方向变为小说了,但还是要经常读读唐诗宋词,保持诗歌高远飘逸的境界。 ‘
我的博士论文是《(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分析吴敬梓对科举、对八股的批判。任先生提议我写一篇八股文,找找感觉。可是因为懒,我没有写,对八股的认识,确实是不深的。任先生说:“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验。”我体会到了任先生的意思,对八股和科举也不能一味地否定。
追星,一个收集制作名师授课录像的公司,仰慕任先生的名声,希望采访任先生,请我去动员。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说他的时间很紧:“我一年比一年衰弱,就好像银行的存款,你们的存折上还有100元,我的存折上只有5元了。我的任务很重,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我要集中精力,把这些项目做完。”
2001年,由任先生推荐,我在国图文津街老馆讲了一次《红楼梦》。主持人是蔡萍老师。讲完以后,蔡老师告诉我:“任馆长来听讲座了。”我一惊,问蔡老师:“任先生现在在哪儿?”蔡老师说:“走了。”我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呢?”蔡老师向我解释说:“任先生不让告诉,怕你紧张吧。任先生经常来听讲座。”
任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住在北京医院。我去看任先生,任先生的女儿任远在。任先生说:“医院不愿意病人长住,占着床位。”我说:“医院考虑的是收益……先秦的法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任先生说:“只讲利益,就不能长久。”任远告诉我:“你和他谈别的,他就困。你和他谈学问,他就来精神。”
我的回忆如此琐碎,不能成为一篇文章,只是一种记录,希望这些琐碎的记录,能够挽留住渐行渐远的回忆。
(选自2016年11月《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②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把王弼的《老子指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任先生看,任先生没有明确指出翻译存在的问题,只是委婉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
B、任先生提议作者写一篇八股文,但是作者因为懒,再加上对八股文认识不深,最终没有写。任先生认为写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试,不能一味否定。
C、因为文章是漫谈录,所以文章选材偏重于生活中为学之小事,展现了任继愈为
人和为学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结尾做到了呼应开头,既使文章结构严
谨,又明确地交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展开余下试题5、任继愈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任继愈先生家中的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堵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一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8、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马而立的形象特点。(5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内立法度,务耕织。 务:努力从事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作揖行礼
C、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11、对加点词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创始人是孔子,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墨家创始人是墨子。
B、孟子、庄子、荀子分别是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源的代表人物。
C、《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
D、六艺既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6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指半步
B、风雨兴焉 兴:起兴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③锲而舍之
②无以成江海       ④蟹六跪而二螯


展开余下试题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5、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求人可使报秦者
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专心致志,要坚持不懈,要专一。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7、句子翻译(4+6=10分)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
行香子 赵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记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
景衬哀景。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
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表现了被贬谪的愁绪。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1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0、古诗文默写(5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对比手法写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    。”
(2)《师说》中,“   ,    ”说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贾谊认为秦王朝速已的主要原因是“         。”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
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
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趺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
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
近跟踪,场面波诡云谲,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
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
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C、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D、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23、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如果说民族振兴的壮丽景观, ① 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长跑队伍中逐渐追赶上第一方阵,给了我们文化自信以充足的现实理由, ②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 以悠久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我们的文化以深厚底蕴和坚忍定力。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不懈奋斗的漫漫旅程中,积累了丰富智慧和坚毅精神。这 ④ 为我们今天理解、接受和消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练就了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才干, ⑤ 赋予我们深广视野和过人睿识, ⑥ 以纵横捭阖的手段和沉着从容的心态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
24、作文(60分)
当你漫步校园,就会发现许多美丽的画面,或有关学习、或有关运动、或有关生活……
请以“校园剪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表述过于绝对,根据第三段的“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可知,“木”就是一个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2、C【解析l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属于曲解原文,“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表述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中的“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未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中“只是委婉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任先生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只是作者回去后主动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
5、①学识渊博。任先生涉猎领域广泛。对哲学、宗教、历史等均有研究。②专注研究。任先生婉言谢绝采访。因为他要集中精力做项目。③关爱后进。任先生在很多方面给予“我”指导;曾去听“我”的讲座,怕“我”紧张不让人告诉“我”。④淡泊名利。任先生给一所学校题写校名,校方给的现金他替学校捐赠了出去。⑤治学严谨。任先生把《道德经》中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含义,看老子所谓的“道”有几种含义。(任选四点作答,每点1分)
【解析l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在文章中找出关于描写任继愈先生的事件。学识渊博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相关链接中;专注研究主要体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武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