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578 2019-04-04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8]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24分)
1.(2分)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桕树(jiù) 凫水(fú) 蕴藻(yùn) 不惮(dàn)
B.怠慢(dài) 潺潺(chán) 行辈(xíng) 家眷(juàn)
C.旺相(xiàng) 弥散(mí) 纠葛(jiū) 撺掇(chuān)
D.归省(shěng) 喝采(hè) 舟楫(jí) 漂渺(miǎo)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纹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B.这篇散文诗写的是雪,却是别出心裁地从描写雨来开篇的。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D.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这件事,一马当先地开着小汽车赶来了。
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4.(2分)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5.(2分)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 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6.(2分)(题文)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7.(2分)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A.①对比 ②互文 ③拟人 ④夸张
B.①对比 ②对偶 ③拟人 ④拟人
C.①对偶 ②对偶 ③拟人 ④夸张
D.①对偶 ②互文 ③拟人 ④拟人
8.默写课文(10分)
①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诗经·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③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④潭中鱼可百许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浏览完整试题
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6 分)
(一)( 13 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 卷: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不动 然:_______________
④乃记之而去 去: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 何陋之有
B.全石以为底 武陵人捕鱼为业
C.以其境过清 以我酌油知之
D.隶而从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3分)
(二)( 19 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3.①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②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3分)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③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4分)
a.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
(1分)
⑤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船离开平桥村,行驶急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
B.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C.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
⑥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2分)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15.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2分)
(山为什么说“踊跃”?)
16.不料六一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2分)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三)(14 分)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展开余下试题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8.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
19.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2分)
20.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4分)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_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 。21.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22.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2分)
三.作文(30分)
23.阅读以下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都曾经追寻过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过去的时光,你曾经为追寻梦想哭过,被自己感动过,追寻本身就是精神的升华。
请你以“我追寻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篇幅不少于600字;②写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
上一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壶口瀑布
下一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训练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部编版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