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917 2019-04-10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7]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答案】 B 寇:侵略者来侵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前提是源于我们平时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具体语境中对某一实词含义的推断分析能力。因此要结合有关具体文言句、段,分析总结一些方法,让我们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多一些思考的切入口。
B 寇,解释错误,在文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正确的应该是:侵略者来侵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小知识点,也是常考的,因此我们要熟练掌握名作动这一词类活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具体的方法有:语境分析法;字形推断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运用这几种方法时要结合语境,多角度思考,仔细推敲,相互验证,作出选择。另外所有的方法都是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①间: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③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④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⑥断断续续,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⑦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⑧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浏览完整试题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动词。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1)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3)古今字,是指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指导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也有由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有由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义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意,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表示前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现代是“听话,安顺”,褒义词。“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现代是“诽谤”,贬义词。
4、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
5、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词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中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I卷中进行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③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实词的不同意义;④题干举出某处实词特殊现象(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求从中选出与这一现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词;⑤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⑥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答案】18.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解析】此题要读懂语境,理解意思:化人坛四面都是水,切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为何不引诱倭寇进入呢?也可以根据句中的动词来断句,“皆(都是)”“断”“则(是)”“诱”四个动词,四个句子,由此可以断句,答案为: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读懂语境-----语境即所断句子的上下文,阅读的时候,要弄明白上下文讲了什么内容。借助上下文可推知所断句子的大致内容,如:借助上下文可以推断中间需要断开的句子应该是“郭嘉劝说曹操不要急于攻打袁绍的两个孩子”。根据这一理解去断句,才不至于将句子断破。抓住标志-----标志即对话标志,文言文对话标志常有:“曰”“云”“言”,对话标志词后一般都停顿。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标志前的主语一般只在第一次对话时出现时,后面的对话会省略主语。另外,对话标志前的名词或代词有的作宾语有的做主语,应该能区别开。注意虚词------这里所说的虚词,主要指句尾语气词(如“与、邪、也、矣、焉、耳、哉”等)、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若夫、唯”等)、疑问代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等)、关联词语(如“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等)。一般在句尾语气词后要停顿,在句首发语词、疑问代词、关联词的后面要停顿。找到动词------古代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相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如:下图例文中,一共出现了11个动词,那么初步可以确定大概要断为11个句子。借助名词、代词------名词、代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其前有动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其后有动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发现句式--------这里的句式主要指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它们往往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在句子中比较明显。只要能发现这些句式,断句会变得很容易。
展开余下试题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3分)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2分)
【答案】 19.①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②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亟”(急速)、“俟”(等到)、“仓卒”(仓促)、“救死”(顾及自身安危)、“全”(保全)。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文言文翻译方法: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4分)
【答案】
20.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解析】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作者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功勋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是借姚长子这位典型人物赞颂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姚长子,是山阴一位姓王人家的佣人。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姚长子正坐在稻床上打稻,见倭寇到来,拿稻叉与他们搏斗。姚长子被擒,倭寇用藤条穿过他的肩(即穿过琵琶骨),(倭寇)叮嘱姚长子说:“带我们到舟山就放你。”姚长子误以为他们说的是吴地的州山。取道柯山,翻越柯岭,来到化人坛。自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切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为何不引诱倭寇进入呢?”于是悄悄地告诉乡里人说:“我引诱强盗到化人坛了,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等到倭寇抵达化人坛,前后的桥都被切断了,倭冠没有办法离开,于是把姚长子一寸寸切成肉块,筑起土城保卫自己。(当地人)围困他们好几天,(倭寇)饿极了。我们的士兵在(河边的)船上打洞,并在洞中塞入败絮用来引诱他们。倭寇深夜偷船计划逃走,(船)行到河当中,(乡兵们)拉走塞在船里的(败絮)让船沉没,四面合围夹击他们,一百三十个倭寇全部被歼灭在那里。乡人被姚长子的义举所感动,把他埋葬在钟堰的寿家岸。
(姚长子墓)没有后人祭祀,成为听任牛羊践踏的废墟,旁边的农民每天挖走一锹土,恐怕它不沦为田埂道路的情况是很少了。我为它立石碑划定墓的边界,并作铭文说:
(自己)一个人遭受粉身碎骨的酷刑,杀死倭寇一百三十人,功劳不足以挂齿。(自己)一个人遭受酷刑,却使几千万人存活,这功劳怎么不让人怀念。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官府)表彰他的义举后,公道得到大大彰显,(可我们后人)却不想留存一尺见方土地的墓地,(我)悲叹啊!
(五)文言文阅读(13分)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答案】14.⑴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⑵没齿:终身,一辈子.
评分标准:共2分,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題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开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展开余下试题
15.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15.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荣水之劳/何时可免
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解析】15.刘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結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赏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
【解析】15.本题考査学生的断句能カ。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点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カ。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答案】16. C
【解析】16.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天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错误,“然次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诚孩子们要团结有爱。
17.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17. 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7.本題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是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18.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4分)
【答案】18. 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评分标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并联系陶渊明的主要作品来分析。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
【参考译文】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
《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五)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青衣捕盗①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臼:“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 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风《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牌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B.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
D.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
【答案】16.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见”告诉我们,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其三,“文中”说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释义,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A. 公鉴其诚(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确实,实在) 诚惶诚恐(确实,实在)
B. 时已薄暮(迫近) 莫辞酒味薄((味道)不浓;淡) 厚积薄发(喷薄)
C. 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足都是“值得”的意思)
D. 公及夫人皆异之(形意动,以----为异)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形意动,以----为异) 见异思迁(另一个事物)
所以答案选C。
【诚】诚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礼记•中庸》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
上一篇: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说明文阅读
下一篇: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8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