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536  2019-04-10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6]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检测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防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 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优秀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中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浏览完整试题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下 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事略写。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3分)
(2)“考核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
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题技巧】常用解题步骤:“一找”“二比”“三判断”。“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意思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看是否符合作者观点、原句整体大意、题干要求等。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三判断”:根据对比结果最终确定答案。C选项对应第⑨、⑬段内容,妻子的事迹及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事均为略写。
【参考答案】 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解题技巧】第一步:认真阅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概括心理变化内容。第二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根据题干已给信息确定答题的具体段落(第⑤—⑧段),筛选关键内容,给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做上记号。第三步:根据筛选出来的重点、关键句子或字词,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提炼信息。最后再组织好句子加以表述其心理变化。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参考答案】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
【解题技巧】此题目要求简要说明加点词的作用或简要概括加点词的意义,加点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或者是带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常解释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可根据词语所在句子,抓住语境,利用替换词的方法,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把握引申义(指代义、修辞义、临时义、概括义等),揣摩其表达效果。第(1)题可以从连用两个副词的角度,来思考其对写路程及哨所边防军人形象的作用。第(2)题可直接解释词语,概括使用该词的原因。
【参考答案】(1)“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 )连用,强化了他们路程的不易和艰难,突出了驻守塔斯提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形象。
(2)“反复”是 一遍又一遍的意思。这一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
【解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分析情节的作用。第二步:判断这一情节是否涉及具体的表现手法。第三步:根据该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王克怀,他的儿子是次要人物。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属于侧面描写,即以其他人物、事件的描绘、渲染中,烘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思想感情,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儿子的举动是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侧面表现部队能锻炼人,出息人。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标题。
【解题技巧】第一步,明确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把握标题的象征义,分析标题的修辞义,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把握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提炼整合答案。“一棵小白杨”是军旅歌曲名,应由此联想到小白杨哨所(北疆哨所或塔斯提边防连);且由树及人,由参天而立的小白杨联想到优秀战士王克怀及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同时应进一步揭示标题的象征义。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①指塔斯提哨所②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③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精神。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二)(2018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2分)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展开余下试题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3分)
(2)赏析加点词语: (3分)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6分)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题技巧】常用解题步骤:“一找”“二比”“三判断”。“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意思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看是否符合作者观点、原句整体大意、题干要求等。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三判断”:根据对比结果最终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解题技巧】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应综合考虑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写作手法等方面因素。阅读相关段落,可知第②段写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第③段写实地发现土肥清香,后文更多的也是对黄河口土质的赞誉。根据这些文本信息,即可简要分析其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写作手法等作用。
【参考答案】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画线句子及加点词语。
【解题技巧】赏析句子或词语,可从“运用修辞、句子特殊作用、词语运用”中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中句子特殊角度赏析方面,从内容上赏析常见有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等;从结构上的作用赏析,常见的有: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
【参考答案】(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2)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题技巧】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心情变愉快的原因在文段第⑩—⑫段,认真阅读,提炼关键信息,即可归纳出三方面原因。
【参考答案】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题技巧】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通读相关语段内容,勾画与题干相关的有效信息,提取关键词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内容较多时需分点作答,力求全面。从题干上看,此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的原因。通读全文后先找出文中涉及“好沉”字眼的语段,确定答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第⑥—⑨段。筛选出关键句子,如,第⑦段“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第⑧段“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第⑨段“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最后再组织好句子加以表述其理由即可。
【参考答案】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13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 ,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展开余下试题每天,他们从铁皮屋 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着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萃》,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脚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7自然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2.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3分)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3.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4.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9分)
六床病人
①她无力地躺着,脸和身体都明显有了变化。忘了这是第几次认真地注视她,仿佛多年前,她在小小的摇篮旁注视着我。
②她的眼皮有些松他了,眼睛被拉扯成三角形,外眼角向下耷着。脸上布着淡淡的褐斑,并不密集。身体很瘦弱,然而腹部略有突起。
③之前的60年,她有着各种身份: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张、老伴、外婆。此刻,她只有一个称呼:六床病人。
④医生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每次询问,她都一脸茫然。是身体里的秘密机关已经衰败到她无法察觉的地步,还是她从来都没关注过它们?
⑤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
⑥“从前,从前……”我反复念叨着。从前,我们在哪里?
⑦家乡的小砖房,一年四季潮湿漏雨。没有自来水,到街道唯一的自来水打水处提一分钱一桶的水。她长年不吃早饭,只为省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儿营养品,尽管他们仍然瘦弱多病。她经常在半夜三更惊醒,抱着发烧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全县唯一的医院,然后整夜地陪着孩子打点滴。那是一个男主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一个有两个幼小孩子的家。家的外面,有一个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注视着她。
⑧她天性乐观,在房前屋后开垦几块空地,种了多样新鲜蔬菜。生长蓬勃的各色蔬菜,给了我们许多乐趣和希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总能吃上鲜嫩的白菜、生脆的小黄瓜和柔软的茄子。她在县城唯一的书店里给我们买《科普大全》、《儿童文学》、《365夜故事》。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她悦耳的故事里入睡。每到星期六,学生们聚集在简陋的屋檐下,听她讲解着一道道难题。她是那么美丽,衣衫整洁而别致,皮肤白皙,眉眼如画。
⑨有时候,她也暴跳如雷,我的任性和一味沉迷于绘画 常引发她的怒火。还有,因为我参加同学生日会的晚归,她拿衣架抽我的大腿,大声地吼叫:“你知道我养你们容易吗?我一个人!”
⑩“想起来了吗?”医生问。
⑪我茫然。印象里,她总是健康快乐的,像是钢铁不能摧垮,怎么会生病、甚至做手术?
⑫“两次生孩子都是剖宫产手术。”突然,她小声地说。
⑬医生顿了片刻,点点头,无语。
⑭点滴打上了,每天四瓶。医生拿来表格,各种空格,密密麻麻。人的一生,五分钟就在一张表格上填充。身体的秘密,也在各种细致的检查后一点点显露:脑部梗塞、肾囊肿、心肌缺血、贫血。
⑮我认真注视着她。这个与我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女人,曾经也是曼妙的女子。几十年的岁月仿佛形成一个断层,中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啊,依稀记得的却只有她的美丽和美好。那些断层中间的日子,或者就是我们成长的故事。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第③段罗列母亲一系列身份和称呼有什么含义?(4分)
2.关于这篇文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衰老瘦弱,病情严重的样子,为下文医生诊治做铺垫。
B.面对医生询问,母亲“一脸茫然”,说明他从未在意过自己的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中考语文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