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八调考试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尚书》中的“道治政治,泽润生民”多被看作中国“政治”一词的最初来源。古汉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治”则指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或是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政”就是今天“政治”的意思。而“治”则有今天“行政”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政治”译自西方“politics”一词,虽然翻译得很好,但也容易让今天的人们模糊了“政”与“治”的差别。 台湾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专门辨析过“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的不同。他把人类的政治形态分为三种:封建贵族政治、君主专制政治和立宪的民主政治。前两种政治形态的政权皆在帝王,帝王凭借德行或武力取得政权,依靠世袭延续政权。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乏时政权合法性的反省,由于极少思考“政道”,所以所有的政治学说只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其实,无论是打天下还是世袭,这种“政道”都是不合理的,因而可称之为“无道”。中国传统政治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治道的不足。 牟宗三所说的“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很像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只有当政府被分成立法和行政两个部分,并能彼此制约和平衡时,自由才能得到保证。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行政者则执行立法者通过的法律。虽然牟宗三在书中的论述有些模糊和矛盾之处,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很容易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把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一旦夺取了权力。他们就自动拥有了政治的合法性和权威,其实远远没有。政治包含了民众的认同性、合法性和参与性,是一个国家基本目标和政策的结合,而权力不过是达成这些目标或政策所必需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把权力当作政治的目的,就有可能导致蛮横与残暴,甚至是自我毁灭。 关于政权与治权的关系。牟宗三认为:“当人之意识不能觉识到政权之本性,不能认识其为一形式的抽象的有,思想家不能进到此思想上去了解,则革命、受命之说亦是必然者。而所以被革命,政权被拿去,则由于政权、治权不分,继体之君不能常有德有能而合乎君之理。”一个国家的立法权永远是属于全体民众的,全体民众的拥有当然也是一种抽象的拥有。在现代社会,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宪法来代表的。宪法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目标进行了表述,规定一个国家的政府结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保障民众的自由和权利而确立了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在传统社会则不同,牟宗三说:“君主制,政权在皇帝,治权在士,然而对于君无政治法律的内在形态之回应,则皇帝既代表政权,亦是治权之核心。”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总是与它的历史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国家的国民对政治的理解以及对政府应当做什么等方面的认知,总是很难摆脱传统的影子。其实现在很多人在讨论政治问题时,仍然是政道与治道不分。 (摘编自叶匡政《道治政治泽润生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中的“政治”一词含义丰富,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 B. 中国传统政治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但治道依然不足,是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C. 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让人们常常将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而这种混淆可能导致权力的自我毁灭。 D. 宪法对国家的目标和政府结构进行了表述与规定,因此它能代表全体民众抽象拥有的立法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指出“政治”一词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含义,目的是引发读者对“政”与“治”差别的思考。 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为了突出立宪的民主政治将“政道”与“治道”分得很清楚。 C. 文章论及牟宗三所说的“政道”“治道”与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时,用了类比手法。 D. 文章首尾都论及今日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政道与治道不分,而这种模糊源自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牟宗三与西方政治学家孟德斯鸠不谋而合,都认为唯有制约和平衡才能保证自由。 B. 牟宗三认为,人民因为接受了革命之说。所以就无法抽象拥有国家的立法权。 C. 在实行立宪的民主政治形态的现代社会中,宪法应该成为政道和政权的来源。 D. 牟宗三认为,君主制中政权在皇帝。治权在士,政权和治权最终还是能分清楚的。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选项“宪法对国家的目标和政府结构进行了表述与规定”错误,根据原文“宪法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目标进行了表述,规定一个国家的政府结构,”可知是“对目标”进行了“表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结构”。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选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错误,文章没有对比论证。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选项篡改文意,“牟宗三与西方政治学家孟德斯鸠不谋而合,”不正确,根据原文“很像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可知是“很像”而不是“不谋而合”。B选项因果颠倒,由原文“当人之意识不能觉识到政权之本性,不能认识其为一形式的抽象的有,思想家不能进到此思想上去了解,则革命、受命之说亦是必然者。”可知,是因为“不能认识其为一形式的抽象的有”,所以才有了“革命、受命之说”。D选项曲解文意,“政权和治权最终还是能分清楚的。”错误,根据原文“则皇帝既代表政权,亦是治权之核心。”可知政权和治权“没”分清楚。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先与小丑 雷默 父亲得了食道癌,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指了指床边的橱柜,让我去拿上面的种子。我竟然不知道橱柜上还放着种子,那些种子都用旧报纸包着,包得很规整,打开后,种子光鲜亮丽,一颗颗都饱满而圆润。父亲语气低沉,不容商量,他说,“你仔仔细细,用手捋一遍!”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让我这么做,他说那都是他留下的种子,活人的手不摸一摸,他担心来年发不了芽。 那时候,我挺沮丧的。母亲却出奇地顺从,我只好都依着做。捋完种子,我又重新用旧报纸包好,每一包都包得小心翼翼,那仿佛是我父亲全部的心血。 等做完这一切,他眼睛中的光变得微弱,仿佛隔着一层轻薄的雾气。他一直看着我和陈小秋,我想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认出我们了。悲伤的情绪如同轻柔的湖水,一寸寸地淹上来,淹没到脖子那里,让人难以呼吸。 葬礼上,在做法事的道士们写的一堆黄纸中,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张端木。我想了很久,也不清楚这个人是谁,但我又不敢轻易乱说,怕说错了,遭到他们责怪。我把堂哥叫到屋外。问他:“张端木是谁你知道吗?”堂哥摇摇头,他惊讶地说:“不会写错了吧?我去跟他们说!”我看到堂哥进了屋。跟领班的道士嘀咕了一阵,他又走出来跟我解释:“那是你未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是这样,小孩儿没出生,先写一个去,你们迟早会有的。” 当我告诉陈小秋这件事时,她惊异地问:“怎么会这样?” “不知道,可能风俗就是这样的。” “端木……端木。”她突然蹙了蹙眉头说:“这个名字好土!” “我也这么觉得。不过以后真有了孩子,也不一定会用。” “那写在灵位牌上干吗?”陈小秋说着,还惶恐地往父亲的遗体上瞥了一眼。 “写一个去,也是一种安慰吧。” “如果以后有了孩子,不叫这个名字,那不是在骗爸爸吗?”陈小秋涨红了脸,似乎在摆脱可怕的念头。她赶紧摇头说:“这事不能随便,骗了谁都可以,不能骗爸爸!” “那你想个好听的名字,我让他们去改!” “是木字辈吗?” “可能吧。” “嘉木怎么样?” “你说行就行,我无所谓。” 葬礼过后,少一个人的区别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我们嘴上谁都没说,但我敢肯定,母亲和陈小秋都觉察到了。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说实话,一想起父亲,他的模样就开始往后退,像随风飘散一样.不由你控制地越走越远,想得越用力,他的样子就越模糊。我想起来就后悔,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没去拍个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