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 关于文中儒家文化“人文情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地位和价值高于其它事物,人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这是儒家文化具有浓郁人文气质的一种体现。 B. 儒家认为,人都存在于人伦网络中,它规定了各种人伦关系,也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这些关系不可更改,是不能选择的“天伦”。 C.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由此培养出的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D. 儒家文化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责任的体现。 2. 下列观点与论据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贵于人。(汉 董仲舒) B.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里仁》) C. 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 杨继盛) D. 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礼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的特点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B. 中国传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最能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上。 C. 儒家文化强调“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 D. 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的身心、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人都存在于人伦网络中,它规定了各种人伦关系,也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这些关系不可更改,是不能选择的‘天伦’”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末尾为“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找出答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这一句是强调少说多做,并非强调独立人格。 【3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儒家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曲解文意,儒家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能说儒家文化的所有特点都是传统文化的特点。B项,强加因果,且“中国知识分子”扩大范围,依据原文应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D项,曲解文意,“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不当,原文说的是“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是我们新的传统、活的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驶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右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展开余下试题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门?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选自《当代小说》)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腿车夫在乘客坐上车后,主动向“我”解释自己要价五元的原因,这表明他不希望“我” 误解自己,因为他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B. “朋友”告诉“我”人力车的价钱,指责人力车夫不把客人送到目的地,这些小精明主要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 C. “我”并没有强行多给人力车夫两元钱,是由于“我”担心自己坚持多给两元钱会伤害车夫的自尊。 D. 小说中的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用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光辉,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6. 就全篇文章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力三轮车夫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开始“我”同情三轮车夫,可怜他年老且身体残疾,觉得他谋生很不容易;后来看到他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看到了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敬佩之情代替了同情与怜悯。(感情前后变化梳理清晰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 对比手法。①一是“我” 与车夫的对比。“我”年轻强壮,车夫年老体瘦而且身体有残疾,然而两元钱映出了两种人格、两种人生,在对比中,车夫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②二是住高级别墅的主人与生活在底层的车夫的对比。车夫处处为他着想,而高级别墅的主人却自以为是地蔑视做苦力者,通过对比两种人格孰高孰低,不言自明,车夫坦荡、善良、真诚,美好的品格得到了凸显和放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这些小精明主要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朋友告诉我人力车的价钱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但是指责人力车夫不把客人送到目的地主要体现住高级别墅的主人自以为是而蔑视做苦力者。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这句话表现的是“我”对三轮车夫的情感变化。“惆怅和悲凉”在前文曾出现过,“我”坐在三轮车上,看到三轮车夫用一条腿奋力蹬车,觉得自己不人道甚至卑鄙,内心对三轮车夫是同情的。“了无影踪”表明“我”对三轮车夫的同情消失了,原因是“我”看到三轮车夫奋力蹬车,不服输,表明“我”对三轮车夫的感情由同情怜悯变为敬佩。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就是通过与他人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三轮车夫的形象。一是“我”与三轮车夫的对比,二是“我”的朋友与三轮车夫的对比。通过“我”与三轮车夫的对比,突出的是三轮车夫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态,而“朋友”与三轮车夫的对比,则突出了三轮车夫的高贵人格。解答时可先答出文中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即可。注意言之成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展开余下试题(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人民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9. 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B 9. 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苏轼……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说法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一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C项,“不同类型文章”说法错误,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出文中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本题貌似探究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商英积憾元祐大臣不用己,极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