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35  2019-04-2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5]
江苏省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联合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2019届江苏省高三第二学期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联合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有古为今用、的传统吃法。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的魔力。
A.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B.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C.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D.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1. B(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己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化虚为实手法的一项是(  )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2.D [D项使用的是化实为虚手法,将有形之“飞花”“丝雨”比作无形之“梦”“愁”,清新空灵。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①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
②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
③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
④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
⑤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
⑥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佛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A.④⑤③①②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①⑤②⑥③ D.②④①③⑥⑤
3. C [由前一句“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可知,下一句相对称的句子应是④;①中的“两者”是指前两句中的“颓废者”和“执迷者”;⑤中的“智慧”承①中的“智慧”而来;⑥中的“零”和“全”承②的意思;③中的“这”指代前两句的内容;②⑥③或可放在④①⑤之前,但整个逻辑顺序会被打乱。所以答案应为C项。]
4.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浏览完整试题A.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4.A材料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项,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原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去城过一舍       去:距离
B.士逊彻盖 彻:撤去
C.再拟辄见却 却:退却
D.不独闵幽闭 闵:怜悯
5.C 根据“却”前面的“见”(表被动)可知,“却”应是“拒绝”“否决”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士逊做射洪县令的时候,安抚使到梓州去,问知州下属官员有没有才能?知州说张士逊的才干最大。
B.张士逊认为,科举考试中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应该在另外的考场考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应对天灾,皇帝没有答应,他之后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
D.张士逊上朝时遇上辇官带着家人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喧闹,他因马受惊而摔伤,随后不得不退休。
6.B B项理解有误。从文中来看,是张士逊在有亲戚参加考试时“请避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5分)
(1)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逊治理郪县,百姓遮住马头,让他无法离开,转运使于是听从百姓意见,让他回到射洪县续任。
[注意关键词“檄”(下文书)、“移”(调动)“去”(离开)、“因听”(于是听从)等,句意1分]
(2)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5分)
(2)张士逊见紧挨黄河的几个州正缺乏粮食,就核算多余的粮食借给贫民,约定来年有了粮食再还到阳信,公私都感到非常便利。[关键词“方艰食”(正缺乏粮食)、“期”(约定)、“输”(送、还)“利”(感到便利)等,句意1分]
8.从张士逊做地方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为官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①有治理才干,政绩突出;②宽厚处政,爱民忧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张士逊做地方官时为官的特点,考生要以“做地方官”“为官特点”为筛选标准,去原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通读全文可知,原文主要介绍了他在射洪、邵武、阳信等地方为官的经历,从射洪百姓对张士逊的态度、其他官员对张士逊的评价、把余粮借给贫民约定来年再还等可以看出他很有才干,治理地方政绩突出,从张士逊亲自为民祈雨这一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爱民忧民。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9、结合诗句,赏析上阙前三句的表达效果。(5分)
上阙前三句,从视、听、触觉的角度1’,写出晚春(点明季节)1’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情景1’;
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诗人内心的凄恻岑寂1’。
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作铺垫。1’
10.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岑寂”。
(2)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阳妻凉”“空城晓角”之悲凉。
(3)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
(3)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5)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
(6)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7)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8)判天地之美,。(《庄子•天下》)


展开余下试题(7)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8)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启明东方晓
“咣当!”监牢的铁门被重重地踹开了。
“赵云霄!”一声粗暴的喊声。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
“我就是。”一个柔和而细弱的声音从坐在一起的女难友中间传来。
等赵云霄拖着受伤而又有些笨重的身体被难友们扶着走到门口时,那个剪影把信摔给她,说:“这是你男人临死前写给你的。好好看看吧!死硬分子!”
虽然赵云霄对爱人陈觉的牺牲并不意外,因为她和他早就收到了“惩共法院”的死刑判决书,罪名是“策划暴动,图谋不轨”。但真听到他的死讯时还是昏了过去。难友们赶紧将她抬到稻草上,喊她的名字,拍她的脸。
“云霄!云霄!肚子里有孩子,你可要挺住啊!”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地睁开眼。眼角的泪珠滚了下来,但她还是平静地说:“我没事,不要为我担心。”
赵云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原本想陪爱人一同走向刑场,但她最终还是接受爱人的劝告,向敌人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已有身孕,请求生下小孩再临刑”。经过三四个医生的检查确定属实,敌人被迫同意延期执行。
在难友们的搀扶下,赵云霄艰难地坐起来,打开了陈觉在就义前写给她的诀别书: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我就要上路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的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都祝愿孩子健康快乐。
云,你迟早也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这几天我常常记起我们在苏联学习时的美好时光。相互切磋,相互勉励,谈未来,话明天,始终不离不弃。去年回国后,你为了陪我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未能跟父母见最后一面,令我深以为憾。你在事业上给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幸福。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可感,但我宁愿玉碎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着她出国的。想起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第一次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教助全世界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才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每想到此,我就觉得,死而无憾!
云,我无法见到咱们的孩子了,请你带我向他(她)问好!
此祝,
健康!
觉手书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读完信,她放声大哭,又一次昏了过去……
4个月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陈觉和赵云霄的女儿出生了!难友们怕婴儿受凉,把母女俩围在中间。赵云霄和大家商量,决定给婴儿取名“启明”。
由于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婴儿饿得“哇哇”直哭。牢房的铁窗开得很高、很小,阳光照不进来,尿布无法晾干,赵云霄只得将尿布缠在腰上,垫在身下,用体温暖干。赵云霄日夜抱着自己的骨肉,把她贴在胸口上。看到女儿那圆圆的小脸,她幸福得想笑,但又心酸得想哭!
可是,赵云霄生下女儿才一个月,死刑执行通知书就又来了。
她接着女儿亲了又亲,吻了又吻,晶莹的泪水一串串地落下来。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她给亲爱的女儿写了遗书。
启明我的小宝贝:
“启明”是妈妈在牢中生下你的时候,给你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有特殊意义的。怀上你才四个月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便被关进了监狱。当时妈妈本来是要被立刻处死的,因为怀了你,才被敌人晚执行几个月。宝宝,妈妈之所以要生下你,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的。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生的,但你的妈妈在你才一月零十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妈妈无法尽到抚育你的责任了,但妈妈希望你不要恨我,妈妈是为了全世界更多的宝宝不再受苦受难才狠心扔下你而走的。宝宝,你是个不幸者,但妈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
宝宝,妈妈走了,妈妈祝你和所有孩子一生幸福!
妈妈绝笔三月二十四日
3月25日,刽子手在监外高声点名。叫到“赵云霄”时,生死离别,痛断肝肠,她怎舍得初到人世的婴儿呢。
诀别的时刻到了,赵云霄喂完最后一次奶,强忍悲痛,把启明留给了难友。
“同志们,拜托了,我先走一步。”她含着泪说……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主人公和她的丈夫,生前曾前往苏联学习,相知相爱,同国参加革命,不幸被捕,先后壮烈牺牲,反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无比残酷。
B. 陈觉和赵云霄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同志,但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而不是革命精神。
C.“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一句很有深意,不仅从侧面写出了监牢里光线昏暗,也暗示出反动派是背对光明,背对正义的。
D. 小说中的陈觉虽然是位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人,他也觉得愧对父母,愧对孩子,这表现了革命者的真性情,
12. B 项,“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而不是革命精神”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可知,小说中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与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对父母和孩子的爱正是革命精神的体现。故选B。
13. 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6分)
①“启明”是难友们和赵云霄给女儿起的名字;②表现了对孩子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③反映了所有革命者坚信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④“启明”蕴含着革命烈士给民族带来光明的含义。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首先,从本意理解,“启明”是难友们和赵云霄给女儿起的名字,“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的”“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这个名字表现了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从人物形象角度理解,给孩子起这个名字,反映了所有革命者坚信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从主题方面说,“宝宝,你是个不幸者,但妈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启明”寄寓着革命烈士给民族带来光明的含义。每点2分,3点满分。
14. 小说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烈士两封写给亲人的书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信中表现了两位先烈生前的经历以及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思想,通过两封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②书信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流露,情感的传达更自然,更容易感动读者。③使小说的叙事更简练,情节更集中紧凑,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了丰厚的内涵。每点2分,3点满分。
【解析】从人物形象方面说,第一封信交代了陈觉和赵云霄两位烈士生前的经历,两封信都传达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书信是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书信这种文体而言,书信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直接的表露,可以更直接自然的传达感情,更易打动读者;从情节方面来讲,采用书信形式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更加简练,使有限的文字可以传达更丰富的内涵,表达更经济有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金庸作品的魅力严家炎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像《天龙八部》通过萧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斗争尖锐年代造成的悲剧,包含多么巨大丰富、发人深省的内容,艺术力量又是多么震撼人心!《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又以多么生动感人的小说笔墨,塑造或赞美了郭靖、袁崇焕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展开余下试题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如果说严肃文学是“为人生”、通俗小说是“供人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两方面统一了起来。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焕然一新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人生理想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所谓雅与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金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出现,意味着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雅俗对峙问题,从实践上和认识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金庸小说吸“雅”“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俗”。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真正的文学要启人之蒙,有益人生,又要令人愉悦,给人艺术享受,这与金庸的小说观根本上是相通的。
B. 金庸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里面的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对时代和现实并不回避。
C. 通俗小说因为要面向大众,供人消遣,形式通俗,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
D. 金庸小说中的武技较量,不是单纯的刀光剑影,而是武戏文写,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15. C本题中,C项,“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错误,金庸的成功就是例子,如文章第二段说“……通俗小说是‘供人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两方面统一了起来……”,文章最后一段说“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由此可知,通俗小说的题材和类型并没有限制这些有素养有追求作家的写作。故选C项。
16.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不符合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一项是(3分)(  )
A. 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让人神往,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
B. 郭靖站在战功赫赫的成吉思汗面前,却只道:“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留了多少孤儿寡母之类。”
C. “义”是金庸小说之魂,郭靖行侠仗义,既有独立的个体人格,又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
D. 《鹿鼎记》、《碧血剑》中,金庸对康熙、皇太极的才干表示出了欣赏,并不因为他们是夺走汉人江山的异族首领而随意丑化。
16. A 文章主要在第四段谈到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本题中,A项,“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错误,该分析与文中金庸小说现代精神不符,参考第四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BCD三项与文章第四节关于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分析一致。故选A项。
17. 金庸作品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6分)
思想饱满,通俗而不媚俗;萃取传统,注入现代精神;跨越雅俗,铸就时代经典。每点2分,3点满分。
【解析】
如第一段“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如第二段“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这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饱满,通俗而不媚俗;如第三段“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第四段“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说明金庸的作品萃取传统,同时又注入现代精神;如最后一段“金庸小说吸取‘雅’‘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俗’”“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说明金庸的作品跨越雅俗,铸就时代经典。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11月5日到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四叶草”展馆内,展商云集,展品琳琅满目,参观者摩肩接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时说:“我衷心希望,参会参展的各国朋友都能广结良缘、满载而归!”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充分说明,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
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激发进口潜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201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