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②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成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成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題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③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成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遺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逅的解释比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題,提出问题。 ④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国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坪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変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为。 ⑤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 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 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 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道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 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且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 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 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 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以偏概全。由原文“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可知,读者不是任何时候都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问题。选项B,缺少前提条件,对象错误。由原文“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就必须……”可知。选项D,无中生有。原文无“知识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的说法。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以郭象等人对“逍 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观点的归纳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说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可知,有了质疑能力,学术上不是肯定有进展。选项C,绝对化说法错误。由原文“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知,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定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项D,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可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并非缺一不可。故答案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候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遺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颜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顧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火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槭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 刺史,职官名。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蕭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展开余下试题B. 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C. 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答案】4. D 5. C 6. A 7. (1)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由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2)皇帝身边的近臣不曾去拜访,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阻碍。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观”是看的意思,后面应该接宾语为“靖”,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悟”的宾语为“旨”,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遗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错误。“崩”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皇帝的高等级妃娘和皇子公主之死称“亮”。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与原文不符。原文“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意思是现在还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而不是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正”,形容词使动,使……正;两个“以”,连词,都是目的连词,来;“明”,申明;“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直;“亦……乎”,还……呢;“忧”,忧虑;“惧”,畏惧。(2)“造请”,拜访;“迁用”,提拔任用;“高宗每欲迁用(之)”(省略句);“辄”,总;“为……所”,表被动;“辄为用事者所裁”(被动句);“用事者”,当权的人;“裁”,阻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萧引字叔体。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思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形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解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傾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颜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中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媚事权貴,皇帝身边的近臣不曾去拜访,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遗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 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班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酒空深港静,枳素广庭闲。 借问衰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①箭:指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脩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晨间听漏对镜,点明了“对雪”的时间背景,描绘出了清晨的静寂气氛和诗人对镜自照的生动情态,別具风致 B. 颛联实写所见之景,“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紧扣着诗人“隔牖”听和“开门”看的动作,使人如临其境。 C. 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有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 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9. 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詩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