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93  2019-05-0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3]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分认定(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5级第二学期学分认定考试
语文试卷(4.18)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单项选择按照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 “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浏览完整试题(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 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 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 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 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2. 【小题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产生的幻象。
B. 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 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超人”。
D. 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3.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 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 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 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A.C两项从否定的角度概括,角度不当;B项是论题。这三项都没有揭示作者的观点,因而不是文章的主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B项比对范围即可,原文“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不能包括“真义”,选项扩大范围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A项比对对象,“太迂阔”说法是针对佛教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宗教家。C项比对分句位置,属于强加因果,科学家只指出了人类的物质性,没有否定“人生真义”。D项比对结论,属于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是与前三类相比较而言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日: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 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 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 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展开余下试题D. 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2)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答案】4. B 5. C 6. B
7. (1)性命和功名都得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效法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2)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得到赏识。这并非他们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士”做后句的主语,“死难”作前句的状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士”做后句的主语,“死难”作前句的状语。
【5题详解】
试题分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法”“戮”“所谓”“为”的翻译。
第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雨望花(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 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8.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全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9. 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答案】8. 景物:春雨、春水、春风、野梅。 手法:对比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春雨知时,蒙蒙飘洒,弥漫江面;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好景迷人,好风留客,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
9. 感情:表达了诗人因躲避战乱而不能归家的思乡之情。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对比反衬”的手法,然后具体的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反衬的手法。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具体的情感“避秦”“一断肠”分析“因躲避战乱而不能归家的思乡之情”。
名句填空,根据情景提示,填充句子。
10.(1)《桂枝香》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统治者不吸取教训,如今只剩下衰草空守遗迹。
(2)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紧接其后的两句构思绝妙,以酒醒之后的清冷孤寂写出离人之痛,“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定风波》中,表明作者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
【答案】 (1). 六朝旧事随流水 (2). 但寒烟衰草凝绿 (3). 今宵酒醒何处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5). 竹杖芒鞋轻胜马 (6). 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衰草空守遗迹”“酒醒之后的清冷孤寂写出离人之痛”“搏击风雨、笑傲人生”,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宵”“蓑”的写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喊 山(葛水平)
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的被子,哑巴伸手给孩子盖好,就听得大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进来了。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 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①,上面有她的签字。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妤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
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来,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突然听得对面的甲寨上有人筛了铜锣喊山,边敲边喊:“呜叱叱叱——呜叱叱叱——”
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或者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当然了,现在的山上兽已经很少了,他们喊山是在吓唬獾,防备獾乘了夜色的掩护偷吃玉茭。
哑巴听着就也想喊了,拿了一双筷子敲着锅沿儿,迎着对面的锣声敲,像唱戏的依着架子鼓敲板,有板有眼的,却敲得心情慢慢就真的骚动起来了,有些不大过瘾。哑巴起身穿好衣服,觉得自己真该狂喊了,冲着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喊!找了半天找不到能敲响的家什,找出一个新洋瓷脸盆。这个脸盆儿是哑巴从四川挑过来的,一直不舍得用。哑巴找来一根棍,想了想觉得棍儿敲出来的声音闷,提了火台边上的铁疙瘩火柱出了门。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想喊山的哑巴,天上的星星眨巴了一下眼睛,天上的一钩弯月穿过了一片儿云彩,天上的风落下来撩了她的头发一下,这么着哑巴就站在了山圪梁上了。哑巴举起了脸盆,举起了火柱,张开了嘴,她敲响了:
“铛!”
新脸盆儿上的碎瓷裂了,哑巴的嘴张着却没有喊出来,“铛!”裂了的碎瓷被火柱敲得溅起来,溅到了哑巴的脸上,哑巴嘴里发出了一个字“啊!”接着是一连串的“铛铛铛——”“啊啊啊——”从山圪梁上送出去。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地走着、颠着,跌落到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大峡谷的山脊,让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喑哑下来,一切才喑哑下来。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有删改)
注:①韩冲炸獾误炸死了哑巴的丈夫腊宏,在哑巴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王胖孩牵头,韩冲主动立下协议,负责养活哑巴娘仨,直到哑巴明确赔偿金额。
1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从大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韩冲重视读书,见识高远,他比一般的村民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B. 从哑巴对待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的态度中,可以判断这个条子在哑巴的心目中非常重要。
C. 虽然丈夫腊宏对哑巴不够好,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因此她“又觉得腊宏还活着”。
D. 喊山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最初目的既是吓唬山中野兽,也是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
E. 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哑巴这一形象,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
1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概括文中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14. 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你的看法。
【答案】11. BD 12. 在内容上,运用心理描写,否定了韩冲的说法,表现了哑巴对自身悲苦命运的绝望,体现了哑巴内心的痛苦。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讲到韩冲说哑巴爱干净,该句对此进行否定;下文讲到哑巴不爱干净的表现就是不爱照镜子,原因是被丈夫打怕了。
13. ①纯朴善良,不贪慕钱财,丈夫被别人误炸致死,也不要赔偿;②逆来顺受,长期遭受丈夫 殴打,也无力反抗;③生活节俭,从四川挑过来的脸盆一直不舍得用;④在生活的重压下慢慢觉醒,最终喊出了压抑已久的声音
14. 参考答案:①艺术构思上,既照应了文题,又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可谓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一方面反衬哑巴的痛苦之深,一 方面表现了哑巴由脆弱变得坚强,使哑巴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思想内容上,从展现哑巴的苦难到表现哑巴为自己的悲苦命运而呐喊,从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他比一般的村民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无中生有。C项,“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表述错误。E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也不合文意。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重点语句(语段)的作用一般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此题从内容上答出体现了哑巴内心的痛苦;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概括性,多用形容词,可从文中摘取,或适当地概括提炼;二是适当从文中举例阐释,不要仅用形容词给人物贴标签;三是注意分条作答,并注意层次。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探究题一般比较开放,大多以探究创作意图为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 考:一是艺术构思方面,即表达技巧方面;二是人物形象方面,如人物形象给人的感受等;三是思想内容方面,可联系社会、人生、现实等方面进行 多角度思考和多元考量。
四、基础知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聚众赌博已经蔚然成风,这无疑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阻碍和危害。
B. 目前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分庭抗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竞争格局。
C. 在公司表彰会上,财务部长的话无意中揭了他的短,他越听越冒火,到后来气冲霄汉,与财务部长当场争执起来。
D. 路遥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才华为我们创造了一笔独特的精神财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感情色彩不当,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褒义词,这里误用作贬义词;
B.用错对象,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不能用来形容三家;
C.望文生义,气冲霄汉:霄汉:指天空.形容魄力非常大.这里误以为“很气愤”;
D.正确,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符合语境;
故选:D.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可推行。
B. 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C. 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D.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
A.语序不当,“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语序不合逻辑,应为“严格论证,小心试验,认真总结”;
B.成分赘余,“寓意”和“有…之意”语义重复.应为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D.搭配不当,“《永远在路上》”是“措施”不能搭配,删掉“和重要措施”;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淄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