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 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 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 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 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2. 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 B. 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 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 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3.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 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 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 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题目,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中,“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故选C。 【2题详解】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中,“五字标准”是有局限的,“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再加上“钢弦琵琶”,局限性更大。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前后比较,突出时易世移后,“五字标准”有更大的局限。故选D。 【3题详解】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C项中,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和马 梅 寒 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一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 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还没有给它找到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乎,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 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儿坡也上不去。老马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抱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接近坡顶时,老马像一堵墙重重地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老马的伤,后来用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慢慢好了,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了。他以为那次老马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他这个再苦再累也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的一半的心思,山里孩子们的境况可就不一样了。 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残疾了…… 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 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三十年了,那些 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