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55  2019-05-12
标签: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5]
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4月统一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门类。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人群,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2)曲艺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深厚。中国从隋唐至今,曲艺的成熟发展至少绵延了1500年。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唐代有“转变”,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等。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3)中国曲艺品类虽然庞杂,特征却很鲜明。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即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4)但形式的简便,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简陋。曲艺也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语言(材质)、文学(脚本)音乐(唱腔、伴奏)、杂技(口技)、美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背景、音响)、舞蹈等等,都是不同曲种的基本构成要素。
(5)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较之其他的艺术样式,可以说尤为独特。这是由于曲艺在历史上不只是供人娱乐和精神审美的表演门类,即单一的“艺术之属”,同时还是“文化之舟”和“戏曲之母”。许多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在过去主要是依托曲艺化的口述表演来完成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样式,也是直接“克隆”曲艺说书的产物;大部分戏曲剧种的形成,更是各式曲艺孕育脱胎的结果。这使曲艺在其“本体价值”之外,还有着十分特殊的“载体价值”和“母体价值
(6)曲艺的历史曾经非常辉煌,曲艺的文化价值十分厚重多样。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遇到空前挑战,曲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包括语言“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比如人数较少的赫晢族,保护其濒危曲艺,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也是对该民族已经基本退出日常生活的特有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曲艺类非遗的保护,其作用超出了本身,意义尤其重大。
材料二
(1)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由于赫晢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成为赫哲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唯一形式,其价值不言而喻。


浏览完整试题(2)近年来,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推救、保护和传承的规 划,组织专家、研究员开展对伊玛堪数字化采集工作,采访了赫哲族老人、民间艺人共12人,采集视频总容量达130C、图片1500余张、文字2万余字。2017年创作的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赫哲族伊玛堪,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
(3)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来说,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还是与时俱进向前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对于曲艺来讲,传承的应该是宝贵的技艺而不是刻板的模式,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接地气,恰恰是其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结果。”曲艺理论家魏真柏的话,道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一曲艺传承要与时俱进。
(4)京东大鼓名家崔继昌曾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演出场所表演京东大鼓,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崔继昌说,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但至少意味着传统曲艺有可能通过开拓题材来求新求变、获得认可。
(5)与时俱进既指作品,也指表演。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宋爱华认为,对当今观众来说,部分传统唱腔甩腔过多、过门儿太长,进行“短平快”的艺术处理后则更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
(6)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呼吁,非遗曲艺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护传承人,应当建立稳定的全方位、常态化机制,从曲本创作、导演、表演到服装、音乐、舞美等,从人才培养保障到演出场地维护等,实施覆盖各个工种与环节的总体保护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曲艺生存发展的完整生态,催生出适宜曲艺保护传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线语句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色身份:指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不必非要化妆。
B. 口头语言:指表演使用的是方言土语或民族的语言。
C. 说唱叙述:指在舞台上演员“说着唱”或“唱着说”。
D. 表演艺术:指演员运用表情、动作、身姿、意态表演。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荷马是曲艺艺人。
B. 中国曲艺品类众多,常见的有京韵大鼓、评书、越剧和京剧。
C. 中国曲艺演员的表演是以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
D. 章回体长篇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是对“曲艺说书”的克隆。
3.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 “词话”“弹词”是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地方曲种。
B. 比较其他艺术样式,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是独特的。
C. 濒临失传的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
D. 曲艺的历史很辉煌,但当下面临生存困境,急需大力保护。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请说出理由。
5. 根据材料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伊玛堪是用赫哲族语言表演的无伴奏说唱艺术。
B. 伊玛堪是赫哲族传承民族历史与宗教信仰的唯一形式。
C. 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伊玛堪成功地进行了数字化采集。
D. 《拉哈苏苏》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赫哲族曲艺节目。
6. 根据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曲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
B. 崔继昌认为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是个创新。
C. 魏真柏认为曲艺的模式不是刻板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
D. 宋爱华认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经过“短平快”处理的唱腔。
7. 请根据材料材料二,说说对曲艺的保护为什么应当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机制”。
【答案】1. B 2. B 3. A
4. 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各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取缔方言,而曲艺是扎根在方言环境中的;普通话的推广势必会对地方曲艺的受众产生影响(无论是制约还是促进),但因为二者的作用不同,故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5. D 6. D
7. ①曲艺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所以要建立全方位机制);②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曲艺带来挑战(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③曲艺发展的完整生态和适宜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未健全起来(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本色身份指演员不必化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演员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指的是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C项混淆概念,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D项以偏概全,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表演艺术指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越剧和京剧不属于曲艺的品类,而属于戏曲。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题干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将它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无中生有。“词话”“弹词”是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地方曲种,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考生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文本和实际,进行深入的探究,完成个性化解读。本题中,首先应该亮明自己的观点: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传承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然后再分析原因。归纳概括为: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各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取缔方言,而曲艺是扎根在方言环境中的;普通话的推广势必会对地方曲艺的受众产生影响(无论是制约还是促进),但因为二者的作用不同,故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题干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将它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拉哈苏苏》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赫哲族曲艺节目。在文中无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正确表述为:2017年创作的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赫哲族伊玛堪,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题干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将它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A项,作者认为曲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表述错误。文中正确表述在材料二第三段: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来说,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还是与时俱进向前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但也要与时俱进。二者都不容忽视。
B项崔继昌认为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是个创新。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在材料二第四段: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崔继昌说,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但至少意味着传统曲艺有可能通过开拓题材来求新求变、获得认可。C项魏真柏认为曲艺的模式不是刻板的,而要与时俱进。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在材料二第三段,曲艺理论家魏真柏的话,道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一曲艺传承要与时俱进。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与题干有关的文本内容然后概括题目的答案。本题中,说说对曲艺保护为什么应当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机制”,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概括得出:①曲艺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所以要建立全方位机制);结合材料一第六段概括得出:②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曲艺带来挑战(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结合材料二第六段可概括得出:③曲艺发展的完整生态和适宜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未健全起来(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 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 案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 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 法者,非天堕 堕:堕落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 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 行私惠而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D. 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 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 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 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展开余下试题12. 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13. 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
【答案】8. D 9. B 10. A
11. ①如果放弃公法而实行私惠,那就等于使奸邪获利而助长暴乱了。
②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
12. 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13. 《管子•明法解》一文中,管子强调法令赏罚的重要性;《管子•小问》一文中,管子认为治理百姓,须厚施德惠,不能以刑法恐吓。从两段文字看,管子在强调法治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德治的作用。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的必要保障。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D项,“堕”应译为“掉落”,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前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项“之”,助词,的;C项前一个“而”表假设,后一个“而”表并列;D项前一个“为”,介词,替、给,后一个“为”,动词“做”;B项“所以”,前后句意义用法相同,译为“所用来……的”,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A项翻译错误,“虽”应译为“即使”,“爱”应译为“喜爱”。正确的译文应该是:英明君主即使心中喜爱的人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舍,放弃; 而,表假设,如果;利,使动,使……获利(2)关键词:人主,君主;检式,知法守法;仪表,榜样。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本题中,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法令”对治国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可以概括为: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可以概括为: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和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的比较原文和链接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材料一《管子•明法解》一文中,管子强调法令赏罚的重要性;链接材料《管子•小问》一文中,管子认为治理百姓,须厚施德惠,不能以刑法恐吓。从两段文字看,管子在强调法治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德治的作用。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的必要保障。
【点睛】参考译文:
(一)
人君治国,没有不具备法令和赏罚的。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法令错误而赏罚规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而蔽塞君主,就会结党而劫杀君主。所以,《明法》篇说:“灭、塞、侵、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法令不够明确。”
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和防止奸邪产生的,是用来统治海内而事奉宗庙的。私意,是可以产生祸乱、滋长奸邪而危害公正的,是蒙蔽君主、丧失正道而导致危亡的根源。所以,法度得以实行则国家安定,私意得以实行则国家混乱。英明君主,即使对自己心爱的人,无功也不赏;即使对自己憎恶的人,无罪也不罚。按照法度规程来检验得失,与法度无关的事是不留意的。所以,《明法》篇说:“以前的君王治理国家,不会在法理之外游心肆意。”
明君治国,根据恰当合适的原则,执行正确道理。所以对于当赏的,群臣不得推辞;对于当罚的,群臣不敢逃避。赏功罚罪,本来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杂草不铲除,就危害庄稼;盗贼不惩治,就伤害良民。如果弃公法而行私惠,那就是使奸邪得利而助长暴乱了。因为行私惠而赏了无功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贪图侥幸而谋求向上讨好;行私惠而赦了有罪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轻慢君主而轻易为非作歹。弃公法而行私意,明君是不肯干的。所以,《明法》篇说:“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二)
法是天下的尺度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绳。社会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设置奖赏制度,奖赏应当奖赏之人。法令确定之后,符合奖赏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的人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贱的人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虽然无能也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
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不让他们恣意放纵。设立君主,是用来制约官员,不让他们专行妄为。而宗法礼义的制定,又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任何人不可以放纵专行,那么“道”就占了主导地位、取得胜利,“道”取得胜利,这事理就通畅,于是便可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这里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凝滞不动,而是说不要任何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它产生于社会又转过来制约人们使之正派(匡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过错,就不要非难他人身上有的同样缺点过错;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美德,也就不要要求别人有这种优点美德。由此推出,要求下层民众遵循法律,那么上层君主百官也应遵循法规;禁止百姓民众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不能做。所谓“亡国”,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君主,而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法”;现在说变更法制,并不是没有法,而是有法不用,有法不用等于没有法。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出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
标签: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