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00  2019-05-1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0]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铜梁一中高2021级2019年3月月考语文试题
出题人:王勇 审题人:吴必娟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城市文学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摘编自《文汇报》2018年9月6日期刊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过于关注个人的世俗和情感生活,陶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是难以写出时代力作的。
B.当代作家在表现城市时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不能形成气候。
C.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所以难以把握并讲好城市故事。
D. 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二者在繁荣程度上发展并不均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指出当下城市文学缺少力作的问题,引出下文论述。


浏览完整试题B.文章第三、四段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
C.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D.文章针对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对当下的创作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文学能够介入并提炼城市生活,以文学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就有可能产生力作。
B. 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有时可以从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这一角度来评价。
C.只有真正把握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才有可能写出反映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力作。
D. 《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怕见学生的老师
孙凡利
马友全县长是个怀旧的人。马县长读书时,班主任侯得良对他特别好,后来他高升了,还回母校看过侯老师。最近,马县长听说侯老师退休了,去了槐花中学做后勤,正好教师节快到了,他就想过去看看。
秘书得知马县长的想法,私下联系了槐花中学的杨校长。杨校长听说马县长要来,一口气说了几个“欢迎”,说侯得良每天都在学校,随时恭候马县长大驾光临。
教师节这天,秘书告诉马县长:“今天去看侯老师吧,杨校长正在恭候。”秘书说,这次没提前通知侯老师,免得他像前次一样腼腆“请假”,让马县长白跑一趟。随后,马县长一行人坐上汽车,悄声向槐花乡开去。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杨校长不时给秘书发来信息,说侯老师一直在岗,让马县长大可放心。
很快,汽车就开进了槐花中学。杨校长早早地等在那儿,等马县长下了车,他上前握住了马县长的手,寒暄后,三个人顺着过道来到教学楼后,杨校长指着面前的一排平房说:“这排是后勤办公室,侯老师在第三个门。”马县长瞅了一眼,第三个门正开着,看来,侯老师在。
一行人来到办公室门口,杨校长喊了声:“老侯,看谁来了?”不过,屋里没有人应声。杨校长一步跨进屋里,扫视了一遍,侯老师并不在。看桌子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想必侯老师临时出去了。既然门都没关,看来没走远。
办公室条件简陋,杨校长觉着在这里等不太方便,就请马县长到校长室等,大家坐下来喝起了茶。
大约五分钟后,有人给杨校长打电话,说侯老师办公室上了锁。杨校长惊呆了,自己一直盯着侯老师,也就刚才陪马县长去校长室的工夫,侯老师就溜了?
杨校长一边擦汗一边向马县长说出实情。马县长很惊讶,但还是冷静地说:“没想到侯老师还是怕见人。”杨校长盯着马县长:“怕见人?不对呀,侯老师平时挺外向的!”这么一说,马县长的表情不自然起来。县长微服私访吃了闭门羹,说起来真是没面子。
突然,杨校长好像想起了什么,对马县长说:“我们可以查一下摄像头,看看侯老师去哪里了,学校的监控可是全方位无死角。”
杨校长赶紧打开监控设备,调出侯老师办公室附近一个摄像头的监控录像,马县长也凑在电脑旁边。大家从屏幕上看到:就在刚才,侯老师进了办公室;没出几分钟,马县长赶到;大家刚走,办公室的房门,就被人从里边给关上了。
侯老师没走,就在办公室!杨校长忍不住说:“太不像话了!”马县长却说:“我没说错吧,侯老师怕见人。”既然侯老师在办公室,那就去吧。马县长再次来到侯老师办公室门口,敲起了门。
马县长在门外说道:“侯老师,我是马友全,您的学生,来看您了。我知道您在屋里呢。”
好一会儿,屋里才传出声音:“你自己进来吧。”
杨校长气得在心里默念:说他胖,他还喘上了。
马县长答应了侯老师,侯老师这才把房门打开一道缝,说:“进来吧。”马县长让大家在外边稍等,自己一闪身进了办公室。
师生相见,分外亲切,两个人的手握了好一会儿才放开。马县长发现,侯老师身后贴墙的橱子,门半敞着,瞅了一眼,明显有被人坐过的痕迹,他忍不住说道:“老师,您刚才……”
侯老师点点头:“对,刚才我实在走不脱,就藏进了橱子,心想等你们走了再出来,没想到你们又杀回来了。”马县长知道侯老师腼腆,可也不至于这样吧?侯老师看出马县长的疑惑,主动说道:“我知道你心里装着老师,无论去哪里工作都想着报师恩。之前,你也回母校看过我好几次,可我是真心怕见你,铁了心要躲着你!”
这番话说得马县长脸色青一块红一块的,半天才说:“莫不成我是大老虎?”
“那倒不至于,不过,你可能感觉不到,”侯老师接着说,“前几年,你回母校看望老师,都要让我陪你满校园转。最后,还少不了照一张合影。”
说到这里,侯老师扶了扶自己的腰:“每次照合影,你在一旁坐着休息,让老师站着演练队形。最可气的是,拍照时,你们领导坐在前排,老师却在后排站着。你名义上是来看望老师,我看呀,就是来为自己争一个尊师的美名。你坐到了县长的位子,却如此沽名钓誉,唉……”侯老师摇着头,又摸了摸自己的膝盖,说:“我的腰和膝盖现在都有毛病,不能长时间站着,所以,没办法,只好躲着你……”
马县长的脸彻底红了,额头也出了汗,他站在侯老师面前,低着头沉思了半天,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
没一会儿,门打开了,大家“呼啦”一下围过来,马县长却摆摆手,说:“取消今天学校安排的所有活动,我和侯老师说说悄悄话。”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怕见学生的老师” 这一有悖常理的标题,既给文章设置了悬念,也交代出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B. 小说两处画线部分,只是刻画了杨校长溜须拍马的形象,与躲着不见学生的侯老师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在结构上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通俗,故事意蕴却很深远,以小见大。
D.小说中,马县长对老师的评价是腼腆\怕见人;而杨校长的评价是“挺外向”。这些侧面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也更激发读者对侯老师的好奇心。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老师的形象。(6分)
6.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属赘笔,倒数第二段就可以收束全文。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淘汰了。


展开余下试题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行业 硕士博士占(%)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通信 5.09 36.77
国防军工 9.3 38.96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方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超过九成。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综合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很多大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这与庞浩的“做研究工作,主要看成果,并不只看学历”的观点是一致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985高校的毕业生都选择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就职,尤其是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的毕业生。
B.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的快速迭代,作者认为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将不再是一辈子的“铁饭碗。
C.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时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 大学设罝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会在社会和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9、为什么追求高学历会成为一种风气?
有些高三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顾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根据材料四的内容,请你给他们提出两点建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告老: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 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帝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展开余下试题(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项是( 3分) ( )
A.“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B.“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____________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____________,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____________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____________,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B.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C.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D. 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20、请按照提示句内容及格式,联系我们学过的内容,仿写一句,要求意思相对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4分)
提示句:苏东坡,赤壁岸边,一阕《念奴娇》,词采传千古。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的邀请函,其中有六处不合规范,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苑天舒校友:
您好!
敝校语文组将于5月20日举办围绕“传承国学精华,共襄儒雅一中”为主题的国学周活动,作为我校的杰出校友,“中国管学第一人”,我们向您发出诚挚邀请,请您务必回母校给同学们作有关国学的讲座,并抛砖引玉引领同学们传承国学,放飞梦想,实现价值!我们恭候您的惠顾!
一中语文组
(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6)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四、写作(本大题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6年12月16日早上6点20分,一架飞机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1小时后,两名乘客因琐事发生口角,继而发生肢体接触,其中一乘客眉骨处受伤,经乘务人员和飞机上一名医生实施救助后,仍血流不止。 于是, 机长决定返航。 据称, 飞机于10 点25分再次起飞,约下午两点才抵达目的地海口。后来,两人因涉嫌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处以治安拘留10天的处罚。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月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不能形成气候”理解不当,原文说“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这说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C项,“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于文无据。D项,“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理解不当,文中提到了这两个分支,但并不一定只有这两个分支。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铜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