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 “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 D.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和时代生活基础的,梁启超、李大钊和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 文章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 文章第三段先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然后以李大钊的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 D. 文章四、五两段的论证思路是相同的,一开始就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 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 “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D项,无中生有,“具有历史基础”文中没有据;“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不正确,文中只提到“至于郭沫若……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但说郭沫若做出贡献就牵强了。故此题答案为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项,“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不正确。第三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的分论点,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故此题答案为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明确介绍“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历史”的原因,且原文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C项,混淆二者关系,“‘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正确,由原文来看,不是“平等并列”,而是从属关系。D项,“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且文中也没有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的内容,依据现实可知,五四新文学的读者不只是青年人。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睛】第1小题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类题目的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及所给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仔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乡长的忙 侯发山 南湾村地处偏僻,山里没什么矿藏资源,村里也没一家企业,是石庙乡有名的穷村。别的地方早几年都奔上了小康,这个村的温饱却还解决不了。几十年来,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一如过去的山清水秀,没什么变化……新上任的康乡长到任后,听说了南湾村的情况,就抽个双休日下乡了。 南湾村村主任老贵喜出望外,以为又是康乡长来给他们送扶贫款救济物资的。谁知康乡长一分钱也没给他捎,一壶油也没给他带,而是让他领着去山上、河边瞎逛。老贵不知道康乡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遂心一横,只管吊着脸说村里的小学校舍破破烂烂该补了,说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该修了,说他老贵在村委多年的工资没得过一分…… 康乡长也不搭话,任由老贵哭穷。这时,他看到小河边几只嬉水的鸭子,就两眼放光,说老贵,村里养鸭的不少吧?
材料二: 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在该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发布了《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研究估计,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保守估计,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将高达56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高达1.1%左右。 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李玲建议,应系统地制定公共政策,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青少年视觉健康同国家发展、公共安全联系起来,将减少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点项目。其次,将视觉健康纳入国家健康保障计划。最后,加强视觉健康的社会宣传、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摘编自李玲《国民健康视觉报告》2015年6月9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近视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由先天因素为主导致的高度近视,其患病率较为恒定。而后天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足、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越来越明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上海眼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行涛表示,当前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特点,近视患病率仍在上升。 中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的,而课内外负担过重一直被当作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使孩子继续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对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 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避免在孩子学习和娱乐活动中过多使用电子产品。 (摘编自《我国近视患者已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18年08月20日《光明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0年以来,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不良率已超七成,这一现实给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B. 2000年以来,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视力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特点,这启示我们降低近视患病率要从小开始。 C. 2012年以来,我国近视的总忠病人数增长迅猛,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这样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亟需解决。 D. 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视觉健康,也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国家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干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会加大社会经济成本,可借鉴国外经验化解危机。 B. 《征求意见稿》将青少年的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和学校进行问责的规定有效降低了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 C. 近视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提高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越米越大。 D. 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是青少年近视低龄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征求意见稿》指出家长必须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9. 降低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 9. ①政府:借鉴国外经验系统地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有效干预,将降低视觉健康纳入国家健康保障计划。加强视觉健康的社会宣传、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将降低近视率的责任细化并切实落实到位。②学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在校园内禁止学生使用电子产品。③家长:多陪伴孩子且陪伴时自己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 “这一现实给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错误,原文为“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到时候”指2020年,只是估计,所以“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并非已成事实,并且这一现实不是对所有行业都有影响。故答案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原文是“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比较对象仅是“西方国家”,选项比较对象范围扩大;选项B,《征求意见稿》仍处于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还未实施;选项D原文强调“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而非一刀切地禁止使用。故答案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归纳原文要点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降低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筛选原文内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中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的,而课内外负担过重一直被当作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使孩子继续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对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根据理解以上原文材料,要从政府的角度、学校的角度、家庭的角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