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40  2019-05-2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0]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优生联考语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优生联考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散文的非对称原则
要谈非对称,首先要回答何为对称。所谓对称,原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飞机、蜻蜓的两翼,人体的四肢等。这既是数学、物理上的专有用词,也是哲学上的。譬如上下、左右、前后、黑白、虚实等等。
文学创作有没有对称的关系呢?显然是有的。这种对称,反映在作家身上,主要是对作品认识的程度,可以说是概念上的。有人说,散文无外乎叙事、议论、抒情三种,但也有人说,谁规定这三种模式了,难道公文不算散文吗?
2016年12月17日,《新京报》刊发《江苏80后女法官‘诗意判决书’走红》一文,大意是女法官因在一起婚姻判决书中写出了“生活平淡,相辅相成,享受婚姻的快乐与承受生活的苦痛是人人必修的功课”“人生如梦,当婚姻出现裂痕,陷于危机的时刻,男女双方均应该努力挽救,而不是轻言放弃”等感性文字而遭到质疑。到底判决书该不该出现这样的文字?我个人认为,这个判决书是带有一定非确定性的,它的非确定是相对于传统固有的判决书模式而言。但女法官的感性文字也并非违背判决书文字确定性的要求,她的文字意义不是模糊的。因而这个判决书是成立的,甚至是一篇独特而优秀的判决书。
近些年,文学界出现一个术语,叫“类型化写作”,指的是在内容或表现形式上的接近。这种类型化我倒喜欢用对称性写作来形容,即许多人的文章在写作题材、表现手法上类似,作品里有别的作家的影子。以散文来论,当某一类散文受到欢迎时,很快就有一大批的跟随者、效仿者。必须说明的是,我并不极端否定向他人学习,我写散文学习过鲁迅和朱自清,近些年也借鉴了孙犁的风格。但我们在继承前辈作家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文艺在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人们有更多期待,即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我觉得,当下的作家不缺少对称性的常规武器,缺的是非对称性的一剑封喉性的利器,要获得这个利器,必须在向前人、他国借鉴的同时,学会思考,根据中国国情做出自己的判断,放弃自我是不能过分提倡的。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你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利器。至于在散文创作上,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非对称手段,那就要看不同人的不同智慧了。相信再过几年、十几年,新的散文风格一定会出现。
(摘自中国百家文化网《文学理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称”本来是数学物理上的专有用词,用在散文创作方面,指的是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题材和表现手法等。
B. 作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固有的判决书,女法官的判决书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但她的感性文字意义并不模糊。
C. 文学界把在内容或表现形式上接近的创作方式叫做“类型化写作”,作者认为并不准确,应叫做“对称性写作”。
D. 写散文应该学习鲁迅、朱自清、孙犁的创作风格,但更可贵的是,要结合自身条件,进行 创造性的实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提出问题”,由“非对称”到“对称”,由“数学、物理”“哲学”到“文学”再到“散文”,论证有条不紊。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第三、四段“分析问题”,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证思路,即由一篇判决书延展到散文创作。
C. 文章第五段“解决问题”,提出倡议和办法,表达乐观预期。全文语言委婉含蓄,既切中时弊,又不咄咄逼人。
D. 文章谈论文学创作这貌似严肃的问题,却尽量避免枯燥的术语阐释,代之以形象化的举例和比喻,增强了表现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飞机的两翼大小、形状和排列等都能一一对应,那么它们是对称的,人体的四肢对称也是相同的道理。
B. 如果创作者对散文的概念认识有误,认为只有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形式,那么他很容易落入对称的窠臼。
C. 一篇独特而优秀的判决书可以使用“生活平淡”“人生如梦”等感性文字,因此判决书也属于散文的范畴。
D. 在学习借鉴前人、他国的同时,多观察、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才能避免人云亦云,写出有创造性的散文。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对称’……指的是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题材和表现手法等”错误,从第四段来看,“学习借鉴”并不是“对称”,“在写作题材、表现手法上类似”的散文才是“对称”。C项,“文学界把在内容或表现形式上接近的创作方式叫做‘类型化写作’,作者认为并不准确”错误,设题区域在第四段,从文中来看,作者没有“认为不准确”,只是说自己喜欢用对称性写作来形容类型化。D项,“写散文应该学习鲁迅、朱自清、孙犁的创作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原文举“我写散文学习过鲁迅和朱自清,近些年也借鉴了孙犁的风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我并不极端否定向他人学习”,并不是主张写散文都去学这些人的风格。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前两段‘提出问题’,由‘非对称’到‘对称’”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由“对称”到“非对称”。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一篇独特而优秀的判决书可以使用‘生活平淡’‘人生如梦’等感性文字,因此判决书也属于散文的范畴”错误,选项错置因果,从文中来看,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第三段说“2016年12月17日,《新京报》刊发《江苏80后女法官‘诗意判决书’走红》一文,大意是女法官因在一起婚姻判决书中写出了……等感性文字……但女法官的感性文字也并非违背判决书文字确定性的要求,她的文字意义不是模糊的。因而这个判决书是成立的,甚至是一篇独特而优秀的判决书”,作者只是认为这样的判决书是成立的,是独特而优秀的,并没有给出“因此判决书也属于散文的范畴”这一结论。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金络渡
聂鑫森
这条奔流在湘东大山中的河,叫野马河。
嵌在野马河中段南北相对的两个小渡口,都叫金络渡。金络渡的摆渡人,叫钟水生。
钟水生五十好几了,身板宽厚,挺直,威武哩。只是短发间泛出星星白霜,透现出些许“老”的消息。


展开余下试题这个县偏僻,贫穷,而这块地方又是最冷清处。野马河上不可能花大钱架一座钢筋水泥桥,但河两岸总有人要来来往往,于是金络渡就成了“常设机构”。摆渡人是镇政府聘请的合同工,按月发工资,乘客过河不需要付船钱。三十年前,钟水生每月工资七十元。隔几年镇政府会给他加一次工资,眼下也就每月一千元。每早吃过饭出门,爹总是嘱咐他:“家里的事,你不要操心。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他每一次听了,都会落泪,都会连连点头,匆匆赶往渡口。
又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野马河上的雾气,渐薄渐淡,太阳从云缝中挤了出来,露出热情的笑脸。隔河相对的南北两个渡口,这时候都静了下来。赶集的,上学的,走亲戚的,你来我往,去了应去的地方。
钟水生把渡船泊在南岸的河滩边,趁闲拿出拖把,在河水中使劲鼓捣几下,提起来拧干水,开始擦洗船头上、船舱里的泥巴脚印。野马河不宽,但水流急,河滩一年四季潮乎乎的。
不管是穿鞋的还是赤脚的,都得走过这段十多米的河滩路,才能上船。从早上六点钟到现在, 渡船穿梭般一来一去,渡多少人便留下多少沾泥巴和不沾泥巴的脚印。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学生伢妹子的脚印都不会沾上泥巴,因为是他一个一个背上船的。
老人说:“水生呀,我的儿孙都没你这样耐得烦。”
小学生说:“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伯伯。”
钟水生笑了,说:“应该的,应该的。我小时候都是由摆渡人背来背去的,我是比着他的样子学哩。”
有人问:“那个摆渡人是谁呀?”
“他叫宫子山。我叫他宫大爷。他老人家不在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野马河发大水。他为了救一个坐船不慎落水的妇女,卷进了一个大漩涡……那个被救起的人,就是我娘。那一年,宫大爷六十五岁,我二十二岁。”
……
钟水生把船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船头抽烟、喝茶。阳光下,他的影子凝然不动。
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分配到潜艇上当水兵。潜艇像一尾深水鱼,常在海洋深处巡航。一次在潜望镜里,他看见一条刚死去的鲸鱼,庞大尸体慢慢沉入海底,很凄美,也很惊心动魄。艇长告诉他,死去的鲸鱼会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动物学家把这个悲壮的过程叫“鲸落”。
钟水生当了四年海军,转业到地方本可以在城里安排工作,他却回老家摆渡。
桨声里的野马河,流了三十年,潮涨潮退,周而复始。
钟水生知道,他也会有划不动船的那一天,好在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本乡本土做泥工、木工,都乐意做摆渡人。
想到这,钟水生不由得仰天打了个哈哈。
岸上忽然有人喊:“摆渡的,我要过河。”
钟水生抬眼一望,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提大公文包,西装西裤一色白,黑衬衣上系一根红领带,一双黑皮鞋贼亮贼亮。他站在河滩那一端,头昂得高高的。
“要过河?走过来上船。”
“我是去镇政府谈投资的,这烂泥巴路怎么走?麻烦你背我过去,我付钱就是了。”
钟水生说:“你既是来这里投资的,虽不是老人、小孩,我破例背你一次。”
钟水生赤脚下船,走过河滩,背起年轻人。离船还有四五米远时,年轻人嘀咕了一句:“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话音未落,钟水生双手一松,腰一挺,把年轻人丢在烂泥里,厉声说道:
“背人上船,我从不收钱。你有钱,去找鬼推磨吧!”
年轻人跌得一身泥,气得大喊大叫。
钟水生大步走向渡船。
这时候,河对岸有人招手、喊话,有人要到南岸来。
钟水生抄起桨,划着空空的船飞快地过河去了。
一河波浪,在阳光下闪着金子般的光泽。
忽然有一天,省报记者到这个县采写扶贫攻坚的新闻,无意中听到了钟水生和金络渡的故事,于是,兴致勃勃地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人物特写在报上登载,题目是《鲸落金络渡》。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对金络渡的地理位置等相关情况的描述,为主人公钟水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解决了读者“为什么不架桥”的疑惑,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
B. 小说的情节安排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面写了 钟水生之父嘱咐他“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后面通过钟水生之口交待了原因。
C. 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颇为传神,寓有褒贬:对钟水生的肖像描写,突出其威武有力和饱经沧桑;对年轻人的语言描写,突出其趾高气扬、高高在上。
D. 小说对主人公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如对钟水生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如小学生的话“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伯伯”。
5. 小说主人公钟水生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以省报记者发表关于钟水生的人物特写为结尾,这个结尾对表现小说的中心主题有 何作用?
【答案】4. C 5. ①懂得感恩,无私奉献。为了报答宫大爷的救母之恩,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 来当摆渡人;当摆渡人工资低,他毫无怨言,一干就是三十多年。②敬业负责,一丝不苟。 背老年人和学生上渡船,一有空闲就擦洗渡船,打扫卫生。③为人耿直,恩怨分明。年轻人 说是来镇政府谈投资的,他破例背年轻人上渡船;当年轻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时,他愤怒地把年轻人丢在烂泥里。
6. ①这个结尾是对前文情节的合理延伸,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精神境界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题为《鲸落金络渡》的人物特写,是对主人公形象和精神的升华。②这个结尾表明主人公一生摆渡的事迹影响较大,引起省报的关注, 显示了他的事迹和精神的巨大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③这个结尾意味着主人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得到广泛的传扬,必将在社会上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对钟水生的肖像描写,突出其威武有力和饱经沧桑”中“饱经沧桑”错误,从文中对钟水生的肖像描写来看,只是“透现出些许‘老’的消息”,而且从全文来看,钟水生的经历也称不上“饱经沧桑”。故选C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主人公钟水生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钟水生做摆渡人的原因来看,“钟水生当了四年海军,转业到地方本可以在城里安排工作,他却回老家摆渡”“钟水生知道,他也会有划不动船的那一天,好在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本乡本土做泥工、木工,都乐意做摆渡人”“家里的事,你不要操心。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那个被救起的人,就是我娘。那一年,宫大爷六十五岁”,钟水生知道感恩;从钟水生做摆渡人的表现来看,“趁闲拿出拖把,在河水中使劲鼓捣几下,提起来拧干水,开始擦洗船头上、船舱里的泥巴脚印”“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学生伢妹子的脚印都不会沾上泥巴,因为是他一个一个背上船的”,钟水生敬业负责,恪尽职守;从对年轻人的态度来看,“你既是来这里投资的,虽不是老人、小孩,我破例背你一次”“钟水生双手一松,腰一挺,把年轻人丢在烂泥里,厉声说道:‘背人上船,我从不收钱。你有钱,去找鬼推磨吧’”,钟水生为人耿直,恩怨分明。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省报记者发表关于钟水生的人物特写为结尾,这个结尾对表现小说的中心主题有何作用”,然后把握结尾的内容和方式,分析这一内容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有何作用。小说结尾说“忽然有一天,省报记者到这个县采写扶贫攻坚的新闻,无意中听到了钟水生和金络渡的故事,于是,兴致勃勃地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人物特写在报上登载,题目是《鲸落金络渡》”,结尾说省报记者发表关于钟水生的人物特写,这说明主人公钟水生的事迹影响很大,彰显了这种精神的社会价值,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烘托和升华,让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高大;省报记者所做的这个“人物特写”也就暗示了钟水生的事迹和精神会在社会传扬,会对人们产生影响,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注: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 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 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 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9. 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答案】7. C 8. A
9. ①国家层面,要加大网络版权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商家合理发展;
②商家层面,要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更广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③消费者层面,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理性,不能盲目消费,养成思考的习惯,注重能力的提高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湘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