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 【小题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 学 韩少功 马桥人在岭上打柴,担回来摊在地坪里晒干了再烧。湿柴很重,担在肩上十分咬肩。我们知青①后来想出一个主意,砍了柴以后就摊在岭上晒,晒干了,下次砍柴时再来担。每次都是摆上一次砍的柴,也就是干柴,担子就轻一些。罗伯听说这个办法好,换了我的担子试一试,眼睛瞪大,说确实轻好多么。 我说这是因为一大半的水分都蒸发了。 他放了我的担子,还是担着他刚砍下的湿柴往岭下走。我有些奇怪,追上去问他,为何不试试我们的办法? “柴都不想担了,这人横看直看都没有什么活头了。” “不是不担,是要担得科学一点。” “什么科学?还不就是学懒?你看你们城里的汽车、火车、飞机,哪一样不是懒人想出来的?不是图懒,如何会想出那样鬼名堂?” 一句话把我堵得好一阵没吐过气来。 他又说:“科学来科学去,看吧,大家都要变马鸣。” 他是指住在山洞“神仙府”里的主人。马鸣住在那里从来没有出过工,自己的事情都不想做,有时候找回来一点瓜菜,懒得烧火,就生着吃。这样生吃惯了,以后找回来的米,也嘎哧嘎哧放在嘴里嚼,嚼得嘴角上全是粉渣。人家笑他,他还有一套一套的讲究,说煮熟了的东西不营养,山上的老虫豹子从来都是生吃,劲比人大,病比人少,有什么不好?他认为这样吃比较科学。 他一到冬天就不洗脸。脸上结成壳了,就用手干搓一把,或者掰几下,刮几下,就掉下一块一块的壳皮。他不说自己怕冷水,反而说人洗多了脸不科学,把一点好油气都洗光了,伤皮。更可笑的是,他从溪里挑一担水回家要半个时辰,尤其是上坡的时候,走着“之”字路,扭过来拐过去好半天还在半途中。站在坡上的闲人奇怪,说你放了一担水再唱戏不好么?马鸣说:“你们晓得什么?这样走才省力。詹天佑当年在八达岭修铁路,就是修的‘之’字路。”
展开余下试题旁人不懂詹天佑何许人也。 “你们如何会晓得!”他一脸清高和傲慢,不屑与众人白费口舌的样子,担着他那两桶水,依旧扭过来拐过去,把宝贵的气力省到神仙府去了。 这以后,人们说神仙府简直要成为科学院了。可以想象,当马桥人从马鸣身上体会“科学”一词的含义时,不会对这个词有太多的好感。我怀疑,他们后来对上面发来的一些科学种田小册子看也不看,撕成纸片卷烟丝;他们对上面一遍一遍关于科学喂猪的广播无动于衷,甚至割了广播线当铁丝,用来箍尿桶,都是出于一种心理惯性。 也就是说,他们对马鸣的嘲笑“连坐”了科学。有一次,马桥的一伙汉子去长乐街挑石灰,在公路上遇到一辆正在停车修理的大客车,觉得十分新奇。他们围上去,情不自禁地用手中扁担把客车壳子敲得咚咚咚震响,眼看着把好端端的车壳捶瘪了两块,躺在车底下修车的司机气得钻出来大骂,操着扳手要打人,才把马桥人轰开。但马桥汉子们抑制不住一种莫名的冲动,逃远了,还回头大喊大叫,捡起石块朝大客车使劲扔过去。 他们与司机无冤无仇。他们也从无破坏的恶习,比方走过任何一户人家时决不会把扁担往墙上或门上敲打。他们为什么一到汽车面前就忍不住要动手呢?我只能怀疑,他们嘻嘻笑笑的下面,隐藏着一种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嫌恶——嫌恶一切新玩意,一切科学的成果,一切来自现代都市的机械怪兽。在他们看来,所谓现代都市不是别的什么,不过是罗伯说的那一大群科学人,亦即懒惰的人。 把这场挑衅汽车的事件归罪于马鸣,当然有些牵强,也不大公正。但一个词的理解过程不光是理智过程,也是一个感觉过程,离不开这个词在使用环境里与之相关联的具体形象、具体氛围、具体事实。这些东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方向。对词语实际理解的定型,可能长远影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今后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选择,却不是这些词的字面意思所能负责的。 那么,“科学”这个词,既不能对罗伯等人猖狂抵毁科学的言论负责,也不能对马桥汉子们在公路上抄起扁担对科学成果群起而攻的偶发事件负责。 谁来负责呢?是谁使“科学”成为了马桥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邪恶? 我只能说,应该负责的,可能不仅仅是马鸣。 (选自小说《马桥词典》,有删改) (注)①知青,全称“知识青年”,这里特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愿从城市到农村或边疆去参加劳动建设的年轻人,他们多数是初中或高中学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科学”为题,目的并不是要介绍科学知识或叙写科学家故事,而是要借马桥人对“科学”一词的理解过程,说明一些深刻的哲理。 B. “科学来科学去,看吧,大家都要变马鸣”这一句承上启下,既形象地总结罗伯对“科学”一词的态度,又为下文写马鸣作了很好的过渡。 C. 小说写马鸣生吃瓜菜,认为“煮熟的东西不营养”“洗多了脸不科学”,又知道詹天佑修“之”字铁路,说明马鸣是一个讲科学且博学之人。 D. 作者避开了传统小说纯叙事的笔法,巧妙糅合叙事与议论,叙事丰富有趣,议论严肃深刻,使形象与哲理一起呈现,读来令人掩卷深思。 5. 马鸣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并分析。 6. 结尾说“应该负责的,可能不仅仅是马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懒惰成性:马鸣住在“神仙府”从来不出工,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做;②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生吃食物本来不健康,还要强词狡辩,硬说“煮熟的东西不营养”;③邋遢,不讲卫生:冬天不洗脸;④愚昧,自欺欺人:不承认担水走“之”字路更费力,反而说省力;⑤清高傲慢:不屑与人谈詹天佑,有点知识就轻易看不起人。 6. (1)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马鸣的言行丑化了“科学”一词在马桥人心中的形象,马鸣该为此负一定的责任,但事实上还有别的责任人。(2)别的责任人是谁,涉及小说主旨,没有明说,需要读者去体悟;(3)我认为深层的意思是,像马鸣这样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的那一类人,包括有目的的宣传者,要为“科学”等所有被丑化的语言与思想负起责任。思想宣传教育不能盲目胡来,要讲究科学正确的方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C项,“马鸣是一个讲科学且博学之人”属于曲解文意,马鸣认为“煮熟的东西不营养”,谈詹天佑等恰恰说明他一知半解、不懂装懂,且自欺欺人的特点。故选C。 【5题详解】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概括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其次梳理情节,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再次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要求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并分析马鸣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答题时注意首先锁定集中描写马鸣的段落,然后逐次解读他的各种言行,小说中说他从来不出工,连“自己的事情都不想做”,说明他不爱劳动,;生吃食物明明不卫生,却还要强词夺理,担水走“之”字路明明更费时费力,却偏要反着说;另外,小说中有关于马鸣形象的直接表达——“清高傲慢”。逐条分析,简明陈述,最后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注意先概括后分析的答题规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结合作品谈谈对结尾说“应该负责的,可能不仅仅是马鸣”这句话的理解。首先,“应该负责的,可能不仅仅是马鸣”这句话的表层含义说明马鸣“有责任”,但责任不止马鸣。然后探究对责任归属问题,小说的目的既然是塑造人物形象兼揭示问题,马鸣所代表的就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人,可知作者所要批判的对象是像马鸣那样的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的那个群体,作者所要揭示的像“科学”一词原本美好,却被丑化受伤的这一类社会现象,从而概括出“宣传教育工作要讲究正确方法”的主题。答题时要注意分条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俄罗斯世界杯的精彩程度要远胜于前两届,也更具有话题性,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VAR视频助理裁判,他送出的几粒点球,都给球队带来了起死回生之效。 本届杯赛大放异彩的VAR技术,是由国际足联投票决定的。事实上,VAR视频裁判只是一种极弱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不过是世界杯引入“高科技裁判”的起点。类似技术早就在其他运动中引入了,但正是考虑到足球比赛的丰富性、趣味性才一直没有在世界杯实行。即便是现在的VAR录像也没有完全放开,他们只针对点球判罚、进球的有效性、红黄牌的合理性进行辅助判罚,而且只有主教练有权利开启VAR视频录像。显然,国际足联对于VAR助理裁判还是有所顾虑的。因为这么一来,裁判失去了挑战极限的机会,他们有可能变得漫不经心,跑动会变得懒散——实在不行,咱就去回看录像。同时,比赛中球员、教练、裁判的争执画面也会大大减少。
展开余下试题世界杯应该包罗万象,不应仅止于冷冰冰的进球和数据统计。只有那些插曲或者花边,渗透着对人性的拷问、对极限的挑战,才让世界杯盛会更加立体而多元,才能给球迷、媒体留下无数话题。当然,比赛还是需要公平、公正的。AI(人工智能)裁判除了公正,也可能给球迷们带来更新的乐趣,目前这事谁也说不准。 (摘编自康斯坦丁《人类在学着与AI共存》) 材料二: 随着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公司聚集更多的数据和人才,由庞大数据所带动的良性循环逐渐成形,这些公司的领先幅度会持续扩大到无法超越的地步,而这些龙头企业将会把全球消费者的财富揽入怀中。与此同时,工厂内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将会大量破坏发展中国家具有的优势——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由机器人操作的工厂,可能会搬到更靠近大型市场所在的地点,让日本和新加坡发展高收入、科技导向经济体的路径消失无踪。结果就是全球的贫富不均持续扩大,而且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可以消弭这种落差。 就业市场和整个社会的不稳定,背后是更加个体性质的人性危机——个体丧失了人生目的。许多年以来,人类以工作度日,用时间和汗水换得温饱、居有定所,由此建立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很多人已经习惯从日常工作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人工智能的普及将会挑战这些人类价值,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摧毁很多人的人生目的,让他们短时间内失去依靠。 (摘编自李开复《AI•未来》) 材料三: 上周,2018中国(广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暨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人工智能的法律与伦理问题也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议。 毫无疑问,引入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办事效率,在司法领域辅助办案也开始成为现实。不过,AI在司法辅助办案上可以拥有多大的“权力”?广东省法络与电子商务法学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颖教授介绍,办案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可以辅助检察官进行证据抓取、要素比对,还可以协助法官根据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记录乃至其生活地区的犯罪率等数据,以判断再犯罪的可能性。但这也会带来一个疑虑:人工智能协助判案有没有正当性?刘颖说,如果人工智能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能够承担责任,法律就有可能赋予它法律人格。 在刘颖看来,一旦法律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可能会对当前的人格法、刑事责任制度、知识产权、侵犯责任或劳动法律制度,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说人工智能有法律主体资格,那么以后要不要给工厂里进行劳动的机器人制定机器人劳动合同法?人工智能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作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 “在国外,关于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文本已有不少,而中国还没有成形的文本。”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蔡雄山说,如何让人工智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和价值,最大化其好处,是构建普惠人工智能和有益人工智能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否拥有独立人格?》,新华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俄罗斯世界杯上,VAR视频裁判的引入降低了足球赛场上争执的可能性,使世界杯盛会更加立体多元和公平公正,也给球迷、媒体留下无数话题。 B.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解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有优势,短时间内也对人类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带来冲击,甚至可能摧毁很多人的人生目的。 C. AI技术在司法领域的使用给办案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其协助判案的正当性受到质疑,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AI伦理规范的成型文本。 D. 目前我国尚不存在机器人劳动合同法,因为我们还不能确定机器人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上,国外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人类多行业、多领域工作提供大量帮助,可以弥补人类工作的欠缺,但它在许多领域的使用是利弊并存的。 B. 视频裁判是体育运动中极弱的产品,人工智能让日本等国发展经济体的路径消失,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堪忧。 C. 目前,人类无法做到对人工智能完全信任和依赖,这与人类通过工作求得温饱、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和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有关系。 D.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异常迅猛,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使其符合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和价值、使其好处最大化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9. 关于人工智能,以上三则材料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7. C 8. B 9. 材料一,主要谈在俄罗斯世界杯上,人工智能使用中的优缺点。优点表现为增加了比赛的公平性,缺点为降低了比赛的多元特性,可能削弱比赛的观赏性。材料二,主要论述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世界和人类带来的弊端。一是大量破坏发展中国家具有的优势,二是使全球的贫富不均持续扩大,三是个体丧失了人生目的。材料三,主要探讨人工智能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或:构建普惠人工智能和有益人工智能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人工智能尚无法律人格,一旦赋予他这种人格,将会产生一系列连带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使世界杯盛会更为立体多元”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为“世界杯应该包罗万象,不应仅止于冷冰冰的进球和数据统计。只有那些插曲或者花边,渗透着对人性的拷问、对极限的挑战,才让世界杯盛会更加立体而多元,才能给球迷、媒体留下无数话题。当然,比赛还是需要公平、公正的。AI(人工智能)裁判除了公正,也可能给球迷们带来更新的乐趣,目前这事谁也说不准”。B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解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有优势”中“消解了”将未然变为已然,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工厂内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将会大量破坏发展中国家具有的优势——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由机器人操作的工厂,可能会搬到更靠近大型市场所在的地点,让日本和新加坡发展高收入、科技导向经济体的路径消失无踪”;D项,“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上,国外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中“成熟经验”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到“规范的文本已有不少”,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成熟经验”。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人工智能让日本等国发展经济体的路径消失”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由机器人操作的工厂,可能会搬到更靠近大型市场所在的地点,让日本和新加坡发展高收入、科技导向经济体的路径消失无踪”,由此可看出人工智能不是让日本等国发展经济体的路径消失的直接原因。由“人工智可能让日本等国发展经济体的路径消失”推断不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堪忧”,人工智能虽然有这样弊端,但是拥有更多的优点,说其“前景堪忧”过于绝对化。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