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74  2019-05-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4]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三)语文试题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三)
语文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徳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有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徳行为、道徳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的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徳的全部,道徳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浏览完整试题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侧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莱。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莱,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莱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莱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硕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増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妤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増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莱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主要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可能唤起诗人细膩、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D.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5.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

6.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注】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展开余下试题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虽然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的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达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题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天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年7月)
材料三 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职责,首次提出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的制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且规定了台账的主要信息来源: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后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乡镇政府组织的重点核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16日,有改动)
材料四 僵化的户籍制人为地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如果户籍制不变,恐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有改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较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是最突出的。
B.打工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越好,不见面和不联系情况最差,每年见面和每月联系次数要各不少于4次。
C.如果想要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每年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次数要超过9次,且每天都要有联系。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这是心理学家的普遍共识。
B.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就不能再建立儿童依恋,并且儿童的情感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C.从材料一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与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相比都要低。
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9.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初,元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毎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魏孝眀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贼皆舍避。
永安初,就拜南赵郡太守。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即令行殷州事。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度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寻兼中书令。
天平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境灾俭,人皆莱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兴和末,拜侍中。
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谓二公曰:“不意今日披藜藿也。”因呼妻出,衣不曳地。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元忠受而散之。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其年卒于位,年六十,谥曰敬惠。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B.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做不在嫌嫉之地
C.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樁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D.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方技”又叫“方伎”,指医卜星相各种技术;文中的意思指医药及养生之类的技术。


展开余下试题B.“车”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露车”指没有车盖、车帷的比较简陋的车。
C.古代使臣奉命出行要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使持节,一种官职。
D.“藜藿”是两种野菜的名称,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是自谦的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元忠仁爱宽厚,治疗有病乡亲。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只要看到有病的人,不论这个人高低贵贱,都为他治疗。
B.李元忠赤胆忠心,深受高祖信任。在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时,李元忠拜见高祖,向高祖陈述纵横的策略,体现出他的赤胆忠心,让高祖十分信任他的为人。
C.李元忠不慕虚荣,做事实事求是。光州遭灾,担任刺史的李元忠上书请求赈灾,朝廷准许发放一万石粮食,李元忠不图虚名,最终发放十五万石,后受到朝廷的嘉奖。
D.李元忠不事家产,爱好饮酒作乐。李元忠虽身处要职,但不把物质利益放在心上,以音乐、饮酒自娱,以致庭院荒芜、室内空旷,妻子也穿着不曳地的短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5分)
译文:
(2)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元忠受而散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九日水阁①
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晩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可以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②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晩节香”两句严格对仗,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的持续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15.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论语》中曾子认为为人处世要每天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 ,
”揭露了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做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旅日大熊猫真真产下的雌性幼崽香香现在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甚至有日本媒体称熊猫香香为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的记忆,铭记这段历史,追思难者,本身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继往开来。
③健康教育的改革必须尊重科学,如“恐惧伤肾”等带有明显争议的论断竟冠冕堂皇地通过小学课本向儿童灌输,这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妥当的。
④尽管我们已经青春不再,但我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满怀憧憬,以阳光的心态,以奋进的姿态,以青春的名义拥抱款款而来的2018年。
⑤请对筚路蓝缕的探路者心存敬畏,因为,只要走错一步,命运轨迹就会被改写,在正确的时刻做正确的选择,从来不会像事后总结那么轻松。
⑥请你相信,我们会一如既往为你拂去五彩缤纷的舆论泡沫,用专业在笼罩真相的迷雾中点燃一盏灯,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国际足球职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足协的角色要由过去的“一抓到底”向足球联赛的组织者和青训项目的推动者转变。
B.过去5年,我们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开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
C.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蕴含在我们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坚持之中,建立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
D.灾害是无情的,但是在科学的支持下,国家对于灾害的防范与预警,对于减少次生灾害发生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19.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
A.“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今年冬季流感比往年持续时间长, ① 。并且,多数患者患有病毒性感冒,伴随着咳嗽、头痛、发热、咽痛和浑身酸疼等症状。 ② ?
有关专家建议,平时要注意保暖,同时要有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房间里空气流通,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饮白开水。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炎德英才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