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11  2019-05-29
标签: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1]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轮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
阅读。
材料一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庙会又称“庙市”。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有人考证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庙市。
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为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中国网∙中国庙会)
材料二
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称为“上巳春游”。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庙会进一步兴起,到了清代更为发达。
民国以后,北京商业有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许多新式商场应运而生,如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相继创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东西,又有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而古老庙会上则大部分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所以庙会生意逐渐衰微,甚至有些庙会停办。但是庙会长期以来就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庙会上所售的货物,尤其是土特产,便宜实惠,符合当时一般平民的消费水平。庙会上的一些戏曲、杂技完全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其地方风土情味及生活气息浓厚,仍为大多数平民喜闻乐见,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欣赏水平。同时,庙会也为一些贫民(劳动人民)提供了谋生的场地。故此庙会还不能完全为新式的商场所取代。作为节年时令庙会来讲,还有一个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问题,远非当时社会条件能改变的,所以一些主要庙会仍沿袭旧制,照常举办,直至解放初期。
北京庙会大体分为三类:
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有的后期香火已绝,逐渐演变成纯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在这种庙会上做生意的(包括戏曲、杂技艺人)有少数是固定的,如隆福寺的书局、花市的绢花局,都是坐商,就开设在庙里或庙门外的街上。在庙会期间,自然生意兴隆,平日可照常营业,不必移动。还有非固定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庙”的,在几大庙会上来回跑,这都是庙里的大货摊。会期,在庙里前后院、旁门、正殿等处搭大布棚摆摊营业,卖绸缎布匹的,卖衣服鞋帽的,卖木器家具的,卖各种风味小吃的......他们都在固定的地点设摊,摆摊的地方都是向庙里租来的,按月交钱。这些货摊、吃食摊以及戏曲、杂技等摊子,都是一年到头按日子赶到各庙会上去做生意。还有一些是肩挑小贩,有的有固定地点,有的没有固定地点,在庙的前后门随意营业。


浏览完整试题在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循例开放的临时庙会。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在此做生意的摊贩,所售物品均系香烛、贡品以及有关吉祥物。所演戏曲多是“野台子戏”,通常是梨园届“献神”的;各种民间花会也是来朝圣进香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售商品,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逐渐多起来,民间艺人到此演出为了营利的逐渐多起来,但仍然不是纯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
行业庙会。过去各行各业均有祭祀祖师的定例,每年一次,一般都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善会,同行业人员都来拈香致祭,届时,请来香会,表演民间杂戏,谓之献神。例如五月初五安定门外极乐林(瓦木行)和三月二十九日丰台花神庙(花农),都有盛大的善会。
取材于常人春著《老北京的风俗》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进节日兴盛。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1.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百姓二十五家为里”中“里”是古代居民组织。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里正”就是“里”的管理者。
B. 古汉语的数字表达没有现在的符号及读法,而是一种描述性表达。文中“族行而观者六”的数字表示十分之六。
C. “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中 ,“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念”通“廿(niàn)”,意为二十。
D. 社祭时的舞乐,后来演化为民间娱乐活动。鲁迅的小说《社戏》叙述的就是孩子们在当地祭祀土地神时看戏前后的故事。
2. 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由古老的社稷演变而来,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艺娱乐活动。
B. 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业贸易性活动。
C. 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由寺庙作为举办方举行的宗教集会。
D. 庙会是年岁时节在寺庙或附近举行的宗教、商贸、娱乐的民间聚会。
3.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运而生:“应”和“应届”中的“应”读音一致。
B. 琳琅满目:“琳琅”读音是lín láng,指美玉。
C. 便宜实惠:“便宜”读作“pián yi”,也读“biàn yí”。
D. 拈香致祭:“拈”的读音为niān;“祭”共11画。
4. 下列有关民国后“庙会还不能完全被新式商场取代”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上所售的货物便宜实惠,利于当时一般平民消费。
B. 新式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庙会商品则是传统产品。
C. 庙会上民间艺人的演出,地方特色及生活气息浓厚。
D. 当时社会条件不能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5. 下列对“北京庙会分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 定期开放的庙会演变成商业娱乐性集市,这里的商户都是坐商。
B. 行业庙会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善会。
C. 庙会上的“赶庙”商户,在庙里租固定的地点设摊,按月交钱。
D. 以宗教活动为主的临时庙会,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6. 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 古代中国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余下试题C. 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进了节日丰富和经济发展。
D. 中国 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7. 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不很发达,导致年岁时节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有可无。
B. 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 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D. 传统节日和商业贸易相互促进,每当节日过后,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答案】1. C 2. D 3. A 4. B 5. A 6. B 7.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错误。应该是“‘朔’是阴历月初的一天;‘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庙会”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A项,“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艺娱乐活动”错误。原文为“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B项,“商业贸易性活动”错误。原文为“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C项,“宗教集会”错误。原文为“在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循例开放的临时庙会。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词语解释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词语意思,需要结合语境辨析。A项,“读音一致”错误。“应运而生”,yìng;应届,yīng。故选A。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有关民国后“庙会还不能完全被新式商场取代”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民国以后,北京商业有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许多新式商场应运而生,如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相继创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东西,又有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而古老庙会上则大部分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分析,“庙会商品则是传统产品”错误,原文是“大部分为传统的东西”。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这里的商户都是坐商”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有的后期香火已绝,逐渐演变成纯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在这种庙会上做生意的(包括戏曲、杂技艺人)有少数是固定的……在几大庙会上来回跑,这都是庙里的大货摊”分析可知,这里的商户不都是坐商。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分析选项内容,B项,主要强调古代中国商品交换的重要性,不合题干要求。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导致年岁时节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有可无”错误,原文为“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C项,“都是”错误,原文是“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D项,“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错误,结合“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等分析可知,商贸活动没有随之中止。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展开余下试题(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亡
B. 攻韩拔管 拔:攻克,攻取
C. 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D. 而信下为之也 信:的确,确实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毁为罚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B. 此亡之本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C. 比周以相为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 则上尊而不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 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 巧匠目意中绳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11.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 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 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 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3. 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
【答案】8. D 9. D 10. C 11. B
12. ①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
②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
13. (1)可取之处:
①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理由是:这样能够使官员专注于本职工作,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
②执行法律要客观公正。理由是:这样能够制止恶行,保证社会稳定。
(2)不可取之处:着眼于维护统治者权威,过于强调严刑峻法。理由是:因为法制不仅应该维护公平正义,也需要保障人权和自由。
【解析】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而信下为之也,意思是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信,听任的意思,不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故选D项。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按照。B项,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相,前一个是副词,相互;后一个是代词,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D项,则,两个都是连词,那么。故选D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C项,故忠臣危死于非罪,无罪,不是“这不是罪过”,而是无罪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故选C项。
【11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词语,分析内容的能力。答题前,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相继兴盛”理解有误,开篇列举的楚齐燕等国由盛而衰的史实。故选 B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务,致力于、追求;所以,用来……的,或使……的。治,形容词,国家安定。第二句中,刑,名词作动词,用刑、惩罚;过,罪过;避,回避、避开;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遗,遗漏、漏掉;匹夫,平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分别列出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所阐述的自己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并简述理由。考生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该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抓住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所阐述的自己的治国理念,然后再加以分析,对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分别分析。整篇文章就是韩非子在阐述自己的汉国理念“有度”。韩非子强调君王要依法治国,遵行法令。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这当然是可取的,因为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能够让官员各司其职,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他认为执法要客观公正,这也是可取的。因为赏罚分明,这样恶行才能得以制止,社会才会安定。他的“以法治国”理念是处于维护统治者的角度提出的,太看重严酷的法律的,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以法治国”虽然客观公正,但同时也让老百性失去了尊严和应有的权利的可贵的自由。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
标签: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第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