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口述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土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口述者呈现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欠完整、准确。 B. 口述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的原因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 C. 访谈者对口述者的历史叙述进行的文本整理过程就是访谈者主观处理的过程。 D. 口述者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两者的真实程度决定着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程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交代口述历史研究目的之后,文章提出口述历史存在变形或失真的问题。 B. 文章主体从历史记忆、历史叙述、文本整理三个环节阐述历史失真的原因。 C. 文章分析制约口述历史真实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
浏览完整试题D. 文章写作的目的是减少口述历史的变形或失真,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的真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口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因此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 B. 访谈者对口述者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进行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会造成历史的失实。 C. 口述者如果有很高的语言造诣,对历史记忆的叙述就会完全避免史实的变形甚或失真。 D. 如果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历史叙述跟历史事实吻合,口述历史文本就与历史真实吻合。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项,“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以偏概全,也有客观因素影响。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无中生有。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 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错误,原文是“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C项,“口述者如果有很高的语言造诣,对历史记忆的叙述就会完全避免史实的变形甚或失真”错误,影响历史记忆叙述的除了语言,还有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D项,“如果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历史叙述跟历史事实吻合,口述历史文本就与历史真实吻合”错误,访谈者在整理过程中的主观取舍也会让历史失实。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很多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化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劣势也相当明显,也会带来外来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没落,原有的经济体系也将受到影响。“一带一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谋求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建设以其开放、多元、共赢的特质,日渐为世界认同。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及全球。中国与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缅甸成立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通运等跨国公司,正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截至2018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实率达96.4%。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 (摘编自《瞩目共建一带一路盛事》) 材料三: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他们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另起炉灶”。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应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倡议,应深化对“一带一路”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但是“让中国失败”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你输我赢”关系,不妨考虑“让中国成功”。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了赢得世界市场,扩大与他国间的合作,实现全面开放,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 B. 在全球化可能冲击本土文化、影响本土原有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强调互相信任和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 C. 美国战略界人士张克斯反对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 D. “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吸引了许多大银行、跨国公司广泛参与,成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联系、沟通、合作,带来商机,也会给本土的文化、原有经济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B. “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问题,为当地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C. 开放、多元、共赢的“一带一路”,为中国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朋友圈遍及全球,日渐为世界认同。 D. “让中国失败”和“让中国成功”是美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美国人对此的矛盾心态。 6.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 【答案】4. C 5. B 6. (1)中方:促进我国全方位开放,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2)合作方:欢迎“一带一路”建设,让己方发展潜力得到释放。 (3)美方:先是担心威胁美国全球影响力,后来出现有助本国“新丝绸之路”等观点。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C项,“张克斯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错误,原文“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B项,“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问题”错误,原文“工作好找了”,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找准答题区位,根据文中的句中句子提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概括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属于综合概括的题目,从材料看,材料一是中方的观点,材料二是合作方的观点,材料三是美方的态度,根据三则材料的中的重点句子“‘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合坟 院门前,一只被磨细了的枣木纺锤,在一双苍老的手上灵巧地旋转着。浅黄色的麻一缕一缕地加进旋转中来,仿佛不会终了似的,把丝丝缕缕的岁月也拧在一起,缠绕在那只枣红色的纺锤上。 不远处,老伴带了几个人正在刨开那座坟。老伴早已不是村里的支书,可那坟里的事情一直是他的心病。 今天是那姑娘的喜日子,乡亲们凑钱寻了一个“男人”,做主给这孤单了十四年的姑娘捏和了一个家。请来先生看过,这两人属相对,生辰八字也对。坟边上放了两只描红画绿的干盒子,每只盒子上都系了一根红带。一只装了那个付钱买来的男人的尸骨,另一只等着将姑娘放进去,然后就合坟。 那一年,老支书领着全村民众,和北京来的学生娃们苦干一冬一春,在村前修出平平整整三块大寨田,为此还得了县里发的红旗。夏季发山洪的时候,学生娃们拿出那面红旗来插在地头上,要抗洪保田。疯牛一样的山洪眨眼冲塌了地堰,学生娃们照着电影上演的样子,手拉手跳下水去。把别人都拉上岸来的时候,新塌的地堰却将玉香裹进水里去…… 后来,县委书记来开过千人大会。后来,就有了那座坟。坟碑的正面刻着:知青楷模,吕梁英烈。光阴荏苒了十四年,玉香的同学们早就头也不回地走得一个也不剩,县委书记也换了不知多少任,谁也不再记得这个姑娘,只是有些个青草慢慢地从砖石的缝隙中长出来。 渐渐地,一伙人都没在了坑底,只有银亮的镢头一闪一闪地扬出些湿润的黄色来。随着一脚蹬空,一只锨深深地落进了空洞里,人们的心头止不住一震: “到了?” “到了。” “慢些,不敢碰坏她。” “知道。” 老支书把预备好的酒瓶递下去: “都喝一口,招呼在坑里阴着。” 会喝的,不会喝的,都吞下一口,浓烈的酒气从墓坑里荡出来。 用手揭去腐烂的棺板,那具完整的尸骨白森森地露了出来。一股尚可分辨的腐味,正从墓底的泥土和白骨中阴冷地渗透出来。 老支书把盒子递下去: “快,先把玉香挪进来,先挪头。” 人们七手八脚地蹲下去,接着,是一阵骨头和木头空洞洞的碰撞声。 “惜惶的,为啥挣死挣活非要从北京跑到咱这老山里来死呢?” “北京的黄土不埋人?” “你死的时候保险没人给你开大会。” “我有个孝子举幡,请来一班响器就行。” 老支书正色道:“又是封建。” 有人揶揄着:“你不封建。等你死了学公家人的样儿,用文火慢慢烧。到时候我吆上大车送你去。” 老支书涨头涨脸地咳起来。忽然有人喊: “呀,快看,这营生还在哩!” 黑色的头扎成一堆,十来只眼睛大大地睁着,把一块红色的塑料皮紧紧围在中间: “玉香平日用的那本《毛主席语录》。” “呀呀,书烂了,皮皮还是好好的。” “这营生咋办?也给玉香挪进去?” 猛地,老支书爆发起来,对着坑底的人们一阵狂喊: “为啥不挪?咋,玉香的东西,不给玉香给你?挪!一根头发也是她的,挪!”
展开余下试题墓坑里的人不敢回话,只有些粗重的喘息声显得很重。 合坟后,黄土堆就的新坟朴素地立着,在慈祥的夕阳里仿佛真的再无一丝哀怨。 老支书把村里买的最后一包烟一份一份地发出去。有人用烟卷戳点着问道: “这碑咋办?” “啥咋办?” “这碑是给她一个人的,现在是两个人,那男人也有名有姓,说到哪去也是一家之主呀!” 一伙人闷住头,有许多烟在头顶冒出来,一团一团的。 老人吞下一口酒,热辣辣的一直烧到心底: “不用啦,他就委屈些吧,这碑是玉香用命换来的,别人记不记扯淡,咱村的人总得记住!” 挖开的坟又合起来。没有人回话,又有许多烟一团一团地冒出来,老支书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尘土: “回去,吃合各。” 坟前的人散了场,那只旋转的纺锤再一次停下来。她扯过一根麻丝放进嘴里,缓缓地用口水抿着,心中慢慢思量着那件老伴交待过的事情。沉下去的夕阳,使她眼前这寂寥的山野又空旷了许多,沉静的思绪从嘴角的麻丝里慢慢扯出来,融在黄昏的灰暗之中。 吃过合各,两个老人守着那只旋转的纺锤熬到半夜: “去吧?” 她把准备好的一只荆篮递过去。 “都有,烟、酒、馍、菜,还有香。” “去。” “告给玉香,后生是属蛇的,生辰八字都般配。” “又是迷信!” 男人转身走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很黑。 那只枣红色的纺锤又在油灯底下旋转起来,一缕一缕的麻又款款地加进去。蓦地,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从坟那边传过来,她揪心地转过头去。 (选自《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对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体采取截取生活断面的写法,对于玉香牺牲的内容采用了插叙的写法。 B. 小说运用的一些方言,使小说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C. 老支书斥别人“封建”,但他在善良愿望下主持的“合坟”行为也属“封建”。 D. 小说对纺线的场景描写文笔细腻,但是对老支书的介绍显得租疏,笔力不够。 8. 小说安排“人们为树立石碑犯难”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7. D 8. ①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们浓重的封建迷信思想。②呼应前文关于石碑的内容,且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激发阅读兴趣。③突出小说主旨,增强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9. ①小说叙述的事件是“合坟”,故事本身就引起心灵的感伤。②玉香因护田牺牲,而且事迹被人遗忘,这样的人生结局让人悲伤。③小说的场景描写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④小说表现的中国农民封闭、愚昧、迷信等文化心理,让人心情沉重。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D项,“老支书的介绍显得粗疏,笔力不够”错误,文中写老支书的语言、动作,塑造一个鲜明心念玉香、又有较深的迷信思想的形象,“粗疏,笔力不够”不当。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情节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小说安排“人们为树立石碑犯难”这一情节有何作用,答题时注意从情节的内容、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注意抓住文中的句子“这碑是给她一个人的,现在是两个人,那男人也有名有姓,说到哪去也是一家之主呀”分析内容和主旨方面的作用,结合前文“坟碑的正面刻着:知青楷模,吕梁英烈”分析结构上的照应作用。 【9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浓厚感伤色彩。答题时注意选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此题可结合全文的内容“合坟”分析其情节的感伤;结合“光阴荏苒了十四年,……县委书记也换了不知多少任,谁也不再记得这个姑娘”分析人物结局的伤感;结合“……那具完整的尸骨白森森地露了出来。一股尚可分辨的腐味,正从墓底的泥土和白骨中阴冷地渗透出来”“沉下去的夕阳,使她眼前这寂寥的山野又空旷了许多,沉静的思绪从嘴角的麻丝里慢慢扯出来,融在黄昏的灰暗之中”“只是有些个青草慢慢地从砖石的缝隙中长出来”分析环境场景的感伤;结合“乡亲们凑钱寻了一个‘男人’,做主给这孤单了十四年的姑娘捏和了一个家。请来先生看过,这两人属相对,生辰八字也对。坟边上放了两只描红画绿的干盒子,每只盒子上都系了一根红带。一只装了那个付钱买来的男人的尸骨,另一只等着将姑娘放进去,然后就合坟”“告给玉香,后生是属蛇的,生辰八字都般配”分析主旨的沉重感伤。 【点睛】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三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善医术。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颇亲信用事。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命德玄迎劳之。船舰度淮,暴风起,众恐,皆请勿进。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三年,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又加领本州防御使。五年,坐市秦、陇竹木联筏入京师,所过矫制免算,又高其估以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责授东上阁门使,领本州刺史。陕府西南转运使韦务升,京西转运使程能,右赞善大夫时载,坐纵德玄等于部下私贩鬻,务升洎能,并责授右赞善大夫,载将作监丞。是冬,车驾幸魏府,命总御营四面巡检,掌给诸军资粮。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或言其交游太盛,遂出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逾年,复拜慈州刺史,移知环州。时西鄙酋豪相继内附,诏以空名告敕百道付德玄,得便宜补授。顷之,以疾求致仕,优诏不许。淳化三年,改本州团练使、知邠州。未半岁,复典环州。李顺之寇西蜀,移知凤州,兼领凤、成、阶、文等州驻泊兵马事。咸平中,入朝,真宗命坐抚劳,访以边事。俄出知并州兼并代副都部署,移镇州,受代归阙。景德初,卒,年六十五。大中祥符中,其子继宗上章,恳祈赠典,上悯之,特赠郑州防御使。 (节选自《宋史•列传六十八•程德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B.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C.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D.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