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61  2019-06-0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练习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典的本质是“成熟”
张汝伦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和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包括。“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摘编白《文汇报》2017年5月15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浏览完整试题B. “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Canon意思非常接近。
C. 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
D. 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
B. 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地。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D. 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
B. 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缩提炼。
C. 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 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曲解文意。结合“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分析可知,将原文中的并列误解为因果关系。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原文中没有提到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也没有进行批驳,不存在破立结合。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可能会干扰选择。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比对选项内容。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和“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错误。结合“‘经典’一词古已有之”“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等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和“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于文无据。C项,“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错误。结合“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分析可知,三个条件文中没有涉及先后顺序。D项,“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错误。结合“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分析可知,“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就“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刘永富在回答记者有关“下一步脱贫攻坚有什么重要部署”的提问时介绍,现在离2020年底还有20个月,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很重,尤其要做好今年的工作,为明年的工作打下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既完成任务,又保证质量。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今年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这四个方面,在全国进行一次摸底清理,建档立卡,记在账上,逐项、逐户、逐人对账销号,防止出现遗漏。第二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3万人以上的县有111个,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县有98个,这“两个一百”就是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寨子”,这就是坚中之坚,要盯着这些地区加大投入、加大帮扶力度,还要落实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第三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和考核评估发现的问题,以及媒体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通过问题整改推进工作。现在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方案,正在整改之中,4月底前要向中央提交报告。
(摘编自《中国产经新闻》2019年3月8日)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
2013-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统计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材料三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还有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在尚未脱贫的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可以说,现在到了任务最重、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从事扶贫工作20多年,在他看来,“好摘的果子已经摘完”。一方面,截止到2018年年底,未脱贫的贫困户大多是老弱病残贫困户,脱贫路径狭小;另一方面,部分已脱贫户根基不牢,一遇风吹草动,经不起波浪和折腾,返贫致贫风险比较高。
“我在基层调研时看到,几乎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材料就有一尺多厚。”赵皖平举起手比划着说,“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扶贫干部有时要应对各种检查、填写各种表格。一些基层扶贫干部向赵皖平诉苦说,自己干得很苦,却在第三方满意率评估上失了分。不少代表委员也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村和基层情况不熟悉,但他们打分的结果可能会决定某个基层干部的命运。赵皖平认为,应该对扶贫干部多一些理解,“他们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应该给他们更多理解和激励”。
赵皖平提到,要注意一些贫困户享受政策扶持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不愿脱贫摘帽的问题,要在扶贫政策设计上给予区分,“扶贫不是养懒汉,要从制度上给予激励”。赵皖平认为,如今扶贫攻坚已经进入2.0时代,“不能停留在只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要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让贫困户走出依赖,生成自我造血能力,可以持续奔跑”。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5日)
材料四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庄严承诺,付出的切实行动,令世界惊叹。
巴基斯坦参议员、巴议会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了解到,为了实现脱贫,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会深入贫困人口家中,实地调查他们的需求,并据此制订有针对性扶贫脱贫方案。他认为,中国政府出台的精准扶贫方略将继续成为中国未来脱贫事业最关键的举措之一。
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员亚兹妮•艾波尔认为,精准扶贫是一门“艺术”,而中国精通这门“艺术”,因为“通过经济改革和工业化,中国成为第一个完成千年发展目标中将‘赤贫人口比例减半’的发展中国家”。
当一些发达国家因失业率攀升引发民众不满、社会动荡时,中国过去5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6500万个。在中国开设律师事务所的比利时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区,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无论哪里的中国人都积极乐观,不仅对日益改善的生活感到满意,而且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满怀憧憬。“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如是感慨。
当被人问到世界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仁的意思是,尝试为人民谋利益。这在现在这个时代十分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为人民服务’这一口号十分了不起。”
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眼中,中国共产党总是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据此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他由衷感叹:“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
(摘编自中国网《精准扶贫,中国书写最伟大故事》)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3-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统计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农村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不少于1200万人的速度稳步推进。
B. 为彻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仅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增加投入比重,攻坚克难;更重要的是要对全国进行摸底清理,建档立卡防止遗漏。
C. 现在到了扶贫T作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未脱贫的贫困户大多是老弱病残贫困户,脱贫路径狭小;另一方面是部分脱贫户返贫致贫风险比较高。
D.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扶贫工作作出的庄严承诺和付出的切实行动,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其中重要一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使人民对生活充满希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质量,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此顶层设计、巡视制度、媒体监督、第三方评估等方面必须齐心协力。
B. 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 着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不愿脱贫摘帽等问题,我国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
C. 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脱贫事业最关键的举措之一,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部分发达国家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借鉴,
D. 四则材料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反映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预示着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略道路将坚定不移地持续走下去。
6. 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看,面对脱贫攻坚的形势和出现的问题,今后要重点做好哪些改进工作?
【答案】4. B 5. C
6. ①工作更加细致,突出重点,针对问题制定方案进行整改;②克服“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增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扶贫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激励扶贫干部;③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不仅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增加投入比重,攻坚克难;更重要的是要对全国进行摸底清理,建档立卡防止遗漏”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今年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这四个方面,在全国进行一次摸底清理,建档立卡,记在账上,逐项、逐户、逐人对账销号,防止出现遗漏。第二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3万人以上的县有111个,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县有98个……还要落实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分析可知,两项工作不存在递进关系。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部分发达国家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借鉴”错误。结合材料四内容“巴基斯坦参议员、巴议会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了解到……中国未来脱贫事业最关键的举措之一”“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如是感慨”“当被人问到世界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这一口号十分了不起。”“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眼中……他由衷感叹:‘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等分析可知,“部分发达国家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借鉴”无中生有。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出问题所在,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结合“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今年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这四个方面……正在整改之中,4月底前要向中央提交报告”等分析可知,工作更加细致,突出重点,针对问题制定方案进行整改;结合“‘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扶贫干部有时要应对各种检查、填写各种表格。一些基层扶贫干部向赵皖平诉苦说,自己干得很苦,却在第三方满意率评估上失了分。不少代表委员也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村和基层情况不熟悉,但他们打分的结果可能会决定某个基层干部的命运”“应该对扶贫干部多一些理解,‘他们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应该给他们更多理解和激励’”分析可知,克服“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增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扶贫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激励扶贫干部;结合“不能停留在只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要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让贫困户走出依赖,生成自我造血能力,可以持续奔跑”分析可知,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5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说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 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霍去病这些保家卫国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
C.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赞美。
D. 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者、建设者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德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