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4  2019-06-0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4]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浏览完整试题(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 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 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 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 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 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 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 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 “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不当,原文中“不避琐细”指分类细,并非“描写细致”; C项,不是新的研究方式:D项,“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不属于研究方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前提”一词错误,两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表示绝对,“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错,有可能从其他方面拓展。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子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展开余下试题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哈?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明娃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德民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德民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就要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姓说吉利。德民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德民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德民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德民老汉就进城找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德民老汉说,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德民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德民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德民老汉去了。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德民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德民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根据刘建超小说《清》改编)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德民老汉的病很严重村民提出叫回他的儿子明娃写起,引出了诸多往事。
B. 德民老汉说“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却无人相信,成为贯穿全文的一个谜,到结尾才揭出谜底。
C. 德民老汉每次在城里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德民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 小说写了一个偏远村子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村民的言行表现出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
5. 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6. 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4. D 5. ①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②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③有虚荣心,经常给村里人说自己儿子当大官。
6. ①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③明娃不出场带来村民的猜测与不相信,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④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分析不当,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原文“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可看出: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从原文“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可看出: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从原文“‘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可看出:有虚荣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上看,原文有“德民老汉去了。明娃从省里回了村”,这样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原文有“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可看出: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也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从主旨上看: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312.8亿件,共消耗约32亿条编织袋、约68亿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以及3.3亿卷腔带。光是一年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的瓦楞纸箱原纸就多达4600万吨,相当于消耗了7200万棵树。


展开余下试题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速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物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全部丢弃。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消费者则表示,在快递站点或社区内,没有快递包装的回收点,导致快递包装大多进了垃圾箱。
(摘编自《快递包装垃圾成灾》,《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为解决快递包装产生的污染,近年来各方都开始积极行动。国家层面,《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速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引导快递业的绿色发展,规范快递包装的使用。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都在力争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产生。但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站点后发现,大多数商家尚未使用这样的绿色包装。对于全国上千万小电商卖家来说,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总工程师曲睿晶指出,包装物材料替代、点对点回收、建立绿色账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包装物的回收率,但对于电商平台、快递公司及消费者来讲仅仅是开始,其示范性远远大于实际可操作性,离成为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91年、1997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在日本,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部门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利用再生资源创收,可谓是一举多得。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缺乏强制性,难以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在全国两会上,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快递包装问题确实到了必须立法予以解决的时候了”,足见快递绿色包装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摘编自《推行快递绿色包装刻不容缓》,河北新闻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快递业消耗的快递包装物数量巨大,浪费严重。
B. 中国快递业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大量被丢弃的包装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C. 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但因为技术问题,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丢弃。
D. 可回收的快递包装不能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以免被其他垃圾污染,影响回收。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者对于包装物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造成包装物回收率低,所以需要尽快立法加强监督。
B. 成本较高是多数小电商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推行绿色包装任务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 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已经摸索出了有效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方法。
D. 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没有约束力,而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关快递监管法律法规。
9. 如果要立法解决快递包装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陈述。
【答案】7. A 8. B
9. ①明确政府职责,例如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②明确电商企业的环保责任,例如限制包装材料,规定回收责任,提升回收技术;③规定消费者的环保责任,例如使用绿色包装,分类处理使用过的包装物。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浪费严重”不符合原义,文中并未提到。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造成包装物回收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C项,未然变已然,“已经摸索出了有效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方法”错,目前还只是尝试阶段;D项,“没有约束力”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果要立法解决快递包装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陈述”,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现在快递包装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从材料一“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可总结出:明确政府职责,例如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材料二“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可看出:明确电商企业的环保责任,例如限制包装材料,规定回收责任,提升回收技术;从材料三原文“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可看出:规定消费者的环保责任,例如使用绿色包装,分类处理使用过的包装物。考生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陈述,意思相近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榆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