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11  2019-06-0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1]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何 俊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
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
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
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
B. 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
C.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
D. 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
2. 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
B. 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
C. 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
D. 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
B. 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
C. 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D. 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说法绝对,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童
尹全生
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那时洋人开始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第一个外资企业华阳镇的老板叫杜拉克,杜拉克在华阳镇郊有一幢别墅。
这幢别墅与当地财主尤老爷的后花园只隔着一道栅栏。栅栏两边花草遍地,垂柳成荫,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杜拉克的儿子小杜拉克每年随母来华看望父亲时,总在栅栏那边读书。尤老爷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小少爷尤鹏举常在栅栏这边读书。两个同岁的学童学习都十分勤奋,天刚亮就来到栅栏边,一个“叽哩哇啦”,一个“之乎者也”,没人来喊连饭都不知道吃。
九岁那年,他们隔着栅栏进行了第一次交谈。
尤鹏举忽闪着黑眼睛,好奇地问:“你,你的鼻子怎么总肿着?肿得好高啊!”
小杜拉克受父母熏陶,不但听得懂而且还会说几句华语:“No!No!我的鼻子没有肿,是天生的。”
“天生的?那么大一团肉吊在脸面前,不难受么?走路不打前栽吗?”
小杜拉克笑得前仰后合:“我生来就是这样的鼻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打前栽呢?”
笑过,小杜拉克闪动着蓝眼睛,好奇地问:“你后脑勺上怎么生着条尾巴呢?”
“不!这不是尾巴,是辫子!”
“辫子?是天生的吗?”
“哪是天生的!蓄的。——我爹说,凡大清子民都必须蓄发留辫子。”
“后脑勺总拖着那么条大辫子,不难受么?走路不朝后坐吗?”
尤鹏举笑得前仰后合:“我生下来就蓄发留辫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朝后坐呢?”
问过答完笑罢,两个学童就各自读各自的书,或“叽哩哇啦”或“之乎者也”。但读着读着都走了神,都觉得对方很笨——好端端的鼻子他说是肿了!明明是条辫子他说是尾巴!
人笨到这份上,还有必要读书么?这么笨的人读书有什么用?
尤鹏举就隔着栅栏先发问:“你为什么要读书?”
“我爸爸说,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呀!”
“掌握知识干什么?”
“搞发明创造呀!”
“搞发明创造干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小杜拉克觉得对方的提问太可笑了,可是又难以用三五句话说清楚,就反问:“那么你为什么要读书?”
“我爹爹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谷,书中自有颜如玉!”
“——什么意思?”
“连这道理都不懂?——读书能升官发财,还能娶到漂亮媳妇!”
小杜拉克憋不住突然捧腹大笑起来,笑得直喊肚子痛。
尤鹏举本来就认定小杜拉克笨得可怜,见他又如此无端地大笑傻笑,因此觉得这小洋人十分的可笑,忍不住就也捧腹大笑起来,笑得直喊肚子痛。
笑声撼得栅栏直摇晃……
后来他们都长大成人了,各自在各自的国家谋事,就没有机会交谈了。小杜拉克曾托人给尤鹏举捎过一封信,信中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研究员……”
尤鹏举问捎信人:“研究员算几品官?”
捎信人解释说:“研究员不是官,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
尤鹏举摇头叹道:“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读书不做官,读书又有何用?废了!废了!”
小杜拉克在实验室熬到秃了顶,驼了背,终有伟大发明问世,死后墓前有碑,碑文为:人类进步之一阶。尤鹏举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黄金屋”、“千钟谷”、“颜如玉”,深宅大院里养得脑满肠肥。死后墓前也有碑,碑文为:显赫一世。
小杜拉克的墓碑至今还在,常有人吊唁;而尤鹏举的墓碑却在民国初年被乱民砸了,很可惜。不过尤鹏举是儿孙满堂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杜拉克的大鼻子是天生的,并不值得嘲笑;而尤鹏举脑后的辫子却是人为的,是大清子民民族耻辱和国家落后的象征。
B. 作者善于抓住故事中关键的细节,进行集中的对比描写,因此,虽然小说内容的历史跨度很大,但篇幅并不冗长。
C. 小说揭示出中西方在文化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并对尤鹏举这类人物盲目自大、封闭保守的国民心态进行了直接抨击。
D. 尤鹏举的一句“从小都必须”,折射出在那个落后的时代,每一个子民从小就被强制灌输了一种绝对的服从意识。
5. 小说结尾一段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 有人说,“有追求的生活就应该是有意义的”。你是否认同?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这样的结尾极富象征意味,令人深思。①尤鹏举本人虽然消失了,但是他积累的财富,仍旧可以福荫他的后人。②像尤鹏举这样想和做的中国人有很多,他们重复着走着前人的老路而不知觉醒。③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看似羡慕肯定尤鹏举的人生,其实寓含讽刺意味,昭示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想改变非常困难。
6.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联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尤鹏举的生活在他看来虽然“很有意义”,但是这并不是他经过自己选择确定的生活,而是从小被父亲影响、社会要求而选择的生活,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性,并且他的追求也仅局限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相反,小杜拉克所追求的生活是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并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有自己的主观性参与,有非常广阔的生活视野,在去世后,能“常有人吊唁”,说明他被这个世界永久的铭记。是真正的人生意义的体现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C项,“并对尤鹏举这类人物盲目自大、封闭保守的国民心态进行了直接抨击”不当,小说中没有“直接抨击”。
【5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小说的结尾对比了小杜拉克和尤鹏举的死后的情形,具有象征意味。小杜拉克受后人景仰,尤鹏举儿孙满堂。两个人的人生代表了两种人生追求,也代表了两种国情下的教育结果。尤鹏举是中国旧式传统教育下成长的读书人,他的思想和人生也是很多中国的思想和人生。作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尤鹏举之类的讽刺。从结构上看,小说中多次对比了小杜拉克和尤鹏举的人生经历,把尤鹏举的人生写的很辉煌,结尾才表达出讽刺的意味,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点睛:判断一则小说的结局是否构思精妙,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或是运用了特殊的结构手法,达到了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那就是好的结局;从内容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揭示或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好的结局;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好的结局。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判断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探究题,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要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按要求答题即可。本题解答时可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答赞同这句话,也可答不赞同这句话,然后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小杜拉克和尤鹏举的人生,分别指出他们的人生是否是有意义的,进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言之成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展开余下试题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7.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 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至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 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财政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 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超过90%的中小城市甚至没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 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 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9. 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7. B 8. A
9. (1)政府方面: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2)民众方面: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均逐年增加”分析有误。结合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分析可知,“均逐年增加”错。故选B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分析有误,选项强调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爆红了。而语境说的是“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张冠李戴了。C项,“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分析有错,“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是天津的公共图书馆的特色,不是许昌的。D项,“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错,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A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概括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从材料三的图表来看,政府应当加大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材料四中河南许昌的玻璃图书馆中的设施及周到便民的服务理解,可总结出政府要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能总结出要政府要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从材料二中有学者做调研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读书的人少,民众不重视读书;从材料四河南许昌的那位年经女孩的良好读书习惯,可以总结出要建设“书香社会”,老百姓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信至武陶,东魏遣其弘农郡守田八能,率蛮左之众,拒信于浙阳;又遣其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我士卒不满千人,而首尾受敌。若却击齐民,则敌人谓为退走,必来要截。未若先破八能。”遂备击,八能败而齐民亦溃。信乘胜袭荆州。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士庶既怀信遗惠,信临阵喻之,莫不解体。寻拜领军。仍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改封河内郡公,增邑二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内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