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 B. 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C. 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 D. 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B. 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 C. 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D. 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 B.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 C. 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 D. 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B项,“总是”“紧密”与原文“往往取材于社会生活”不符。C项,模仿现实的梦想当然可以实现,原文只是说作品价值不在于是否取材于社会生活,而在于意义追求。D项,“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理解错误,原文没有对二者的意义和价值作比较。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分析错误,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可是,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从文中“那倒也不见得”等信息,可见作品思想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不能由《红楼梦》思想“自能发光”推出其与社会组织关系不密切。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要上书法课,首先就要改变书法教师的观念。八九岁的小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 20 分钟。老师有没有本事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把这个孩子吸引在课堂上,让他 40 分钟不厌倦?这样的话,你哪怕自己写得不好,我也赞成。因为你至少会教,有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在 40 分钟内兴趣盎然地写字,热爱书法,那么他不会是书法的“叛徒”。虽然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是他对于书法专注和热爱的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他会持续地努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摘编自《陈振濂:应试式书法教育培育出了一代“书法叛徒”》,《中国美术报》2016 年 4 月 18 日) 材料二 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 选 项 学校数量 比例 A.有专职书法老师 250 18.77% B.由语文老师兼任 362 27.18% C.由美术老师兼任 341 25.6% D.没有书法老师 379 28.45% 教师自评胜任书法课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与教师专业的交叉分析 X/Y A.只可以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 B.只可以胜任毛笔书法课教学 C.可以胜任硬笔和毛笔书法课教学 D.无法胜任书法课教学 A.美术师范类专业 21.03% 8.62% 57.24% 13.1% B.中文师范类专业 38.11% 2.82% 13.87% 45.21% C.美术非师范类专业 20% 22.5% 27.5% 30% D.其他类专业 30.77% 5.56% 17.52% 46.15%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师资的不足制约开展书法教育》,《师道》2015 年第六期)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 20 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摘编自刘洋《重拾汉字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 年 07 月 30 日) 材料四 以人美版的《书法练习指导(实验)》(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错误: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如P49“竖弯的末尾向左上出钩即弯钩”的表述明显有误);单元模块不明(如《第一单元 笔画的写法(一)》的《第1 课 毛笔字学习准备》应单独成单元,“书法园地”中有关碑帖介绍的内容应归为“读碑赏帖”);示范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如,长横的写法,教材所提供的示范视频与文字说明、配图不符,会给入门级书法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错误,教材出版部门应及时发现,及时修订。值得一提的是,“我来临帖”环节设置不错(字帖原字→描红→双钩填墨→临写),但由于范字印在了课本上,不方便书写训练。如以辅助教材出现,印在适合练习的纸上,效果更好。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林朝枝《如何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也大都缺乏专职的书法教师配备,书法课教学由语文及美术等学科教师兼任。 B. 硬笔和毛笔书法教学都可胜任的教师中,美术师范类专业的比美术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数多一倍多,但只能胜任毛笔书法教学的,后者却比前者多一倍多。 C. 中文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近一半不能胜任书法课教学,能胜任的也主要是硬笔书法教学,而毛笔书法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胜任。 D. 除美术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外,其他各类专业教师中能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的都远多于能胜任毛笔书法课教学的,这应该与使用硬笔机会更多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课教育 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把字练好抑或纠正书写错误,而在于激发学生对书法的专注和热爱,使其能在书法上持续地努力。 B. 汉字书写急速滑向低谷,汉字手写艺术遭遇尴尬,原因不仅在于新技术的冲击,更在于我们借机推脱了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C. 计算机取代日常笔写之事,使书写传统发生极大改变,这一改变也势必导致蕴藏在汉字中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D. 人美版书法教材存在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单元模块编排不当,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等问题,只有“我来临帖”环节设置效果好。 6. 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需要如何着手?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6. ①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②学校配备足够师资,开设好书法课;③国民增强对汉字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④出版社修订好教材,便于师生使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图表中纵向显示的是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不能直接作数量比较。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不在于引导学生把字练好抑或纠正书写错误”分析错误,书法课也要引导学生把字练好,只是不要伤害学生积极性。B项,原因不在于“借机推脱使命与责任”,原文说的是“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D项,“只有”太绝对,原文说的是“值得一提”。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①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国民增强对汉字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②从学校角度:学校配备足够师资,开设好书法课;③从教师角度: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④从教育企业来说:出版社修订好教材,便于师生使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
展开余下试题呜呼,可以风矣!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中写“我”“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凸显了“我”来杭心情的急迫,也暗示了航船为“士大夫”所不屑的现实。 B. 文章写当时有“物质文明”的汽油船,也有“精神文明”的航船,暗示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交融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主题。 C. 船家对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的说法,有一段“十分巧妙”的批评,这段描写讽刺了船家的自作聪明,增添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D. 本文不像《荷塘月色》那么优美,也不像《背影》那么沉重,在叙议结合中显出活泼、幽默,以“漫画”式的描写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8. 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意味深长,请从题目内涵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答案】7. C 8. ①船家之类的人:制止、讥讽,体现了他们的保守卫道;②与妇女同来的男子一类人:默不作声,体现了他们的软弱;③“我”:观察、反思,体现了对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思想的批判。 9. ①指航船上“男女分坐”规矩体现的封建思想。时代发展,航船上依然坚持“男女分坐”,拒绝、讽刺合理要求,这是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体现,作者对此作了批判。②指航船上两个女人言行中表现出的平等、自由观念。“男人女人都是人”“我们是一堆生的”体现了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却遭到卫道者们的扼杀,作者流露出深沉的悲哀。③指当时中国社会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取舍。士大夫“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却为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撇了那老相好”,作者讽刺了他们捍卫“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这段描写讽刺了船家的自作聪明”分析错误,船家不是自作聪明,是为保守思想做诡辩。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各有各的表现:①船家之类的人:“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我们有我们的规矩”,这些语言含有制止、讥讽,体现了他们的保守卫道;②与妇女同来的男子一类人:“男人不好意思做声”,他的默不作声,体现了他们的软弱;③“我”:“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语含讽刺,是对保守思想的讽刺,这是观察,是反思,体现了对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思想的批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如航船上“男女分坐”规矩看似文明,其实是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体现,作者对此作了批判。“航船上发生的冲突”正体现了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文明的行为,但却遭到卫道者们的扼杀,作者流露出深沉的悲哀。题为“航船中的文明”,写出了士大夫“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却为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撇了那老相好”,作者讽刺了他们捍卫“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 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 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 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 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 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