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中国新闻社2018年10月23日消息《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开通,世界之最,中国骄傲!》) 材料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月7日刊登记者莎拉•拉扎勒斯的文章,题为《造价200亿美元的“脐带”:中国公布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文章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发展自己的粤港澳大湾区宏伟计划的核心,它希望这一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成就可媲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的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覆盖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拥有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的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人口约6800万。这一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不到1%,拥有不到5%的人口,但是产生了中国12%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排名全球第11位的经济总量。 这座横跨珠江两岸、全长55公里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不仅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也充分反映了这个国家不断增强的地缘政治信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4日报道《美媒:港珠澳大桥堪称非凡壮举展现中国不断增强雄心》)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历时8年多,是中国经济实力、科研水平和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 B. 港珠澳大桥采用的120年标准包括了防腐抗震、建设管理、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等技术。 C. 东、西人工岛的跨度长达6.7公里,安装对接水下沉管需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强力支撑。 D. 粤港澳大湾区富可敌国,但与纽约、东京几大湾区相比,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高度评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巨大意义。 B. 港珠澳大桥的技术复杂程度多体现在最长钢结构、海底隧道、沉管对接等方面。 C. 沿着港珠澳大桥去珠江东岸,乘客会先看到江海景色,然后才能体验海底行车。 D. 外媒从位置、面积、人口、经济实力等几方面评论港珠澳大桥,视其为政治行为。 9. 分别概括后二则报道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它们报道内容不同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曲珍,字君玉,陇干人,世为著姓。宝元、康定间,夏人数入寇,珍诸父纠集族党御之,敌不敢犯。于是曲氏以材武长雄边关。 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秦凤都钤辖刘温润奇其材,一日,出宝剑令曰:“能射一钱于百步外者,与之。”诸少年百发不能中,珍后至,一失破之。从温润城古渭,与羌战,先登陷陈。为绥德城监押,提孤军拒寇,斩其大酋,加阁门祗候。有功洮西,迁内殿崇班。 郭逵、赵离南征,为第一将。进自右江,抚接广源三州十二县,降伪守已下百六十人,老稚三万六千口。是行也,功最诸将,迁西染院使。得疾,舆还京师,神宗遣使临问,少间,令入对。珍念二帅不和睦,上问必及之,言之必形曲直,将何以对,乃以余疾未平为解。帝复使奖劳,赐之弓剑、鞍勒,命有司蠲其乡徭赋,擢廊延钤辖,进副总管。 从种谔攻金汤、永平川,斩二千级。累迁客省使,拜怀州防御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徐禧城永乐,珍以兵从。版筑方兴,羌数十骑济无定河觇役,珍将追杀之,禧不许。谍言夏人聚兵甚急,珍请禧还米脂而自居守。明日果至,禧复来,珍白:“敌兵众甚,公宣退处内橱,檄诸将促战。”禧笑曰:“曲侯老将,何怯邪?”夏兵且济,珍欲乘其未集击之,又不许。及攻城急,又劝禧曰:“城中井深泉啬,士卒渴甚,恐不能支。宜乘兵气未衰,溃围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数日城陷,珍缒而免,子弟死者六人。亦坐贬皇城使。帝察其无罪,谕使自安养,以图后效。 元祐初,为环庆副总管。夏人寇泾原,号四十万,珍捣虚驰三百里,破之曲律山,俘斩千八百人,解其围。进东上阁门使、忠州防御使。卒,年五十九。珍善抚士卒,得其死力。虽不知书,而忠朴好义,本于天性。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 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B. 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C. 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D. 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钤辖,宋代武官名称,执掌管辖军人、防卫警捕之职,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 B. 大酋,本是春秋时期的酒官之名,后遂用来指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部落首领。 C. 版筑,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技术。本文指徐禧、曲珍的士兵建构战时工事。 D. 谍,通“牒”,指书信。文意为有人给曲珍的部队送来一封关于敌军情报的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曲珍勇武过人,屡屡建立战功。他临大敌而不惧,曾勇救叔父:他百步穿钱,深得刘温润的欣赏和厚爱;他孤军拒寇,斩杀敌军首领。 B. 曲珍为人谨慎,巧妙回避是非。追随郭逵、赵离南征,曲珍心知二将不和,故虽因功高有面见皇上的机会,却不愿卷入是非委婉拒绝。 C. 曲珍富有谋略,多献御敌良策。在无定河之战中,曲珍多次向徐禧敬献良策,徐禧不听以至城陷。幸亏曲珍勇猛无比,才得以逃脱。 D. 曲珍天性真诚,深得土卒拥戴。他一生能够屡建赫赫战功的原因,一是广大的士兵愿意为他拼命征战,再是他忠厚朴实、秉持公义。 13. 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珍念二帅不和睦,上问必及之,言之必形曲直。 (2)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送十七舅下邵桂① 杜甫 绝城三冬暮,浮生一病身。 感深辞舅氏,别后见何人? 缥缈苍梧②帝,推迁孟母邻。 昏昏阻云水,侧望苦伤神。 【注】①邵桂:即邵州、桂阳州。②苍梧:苍梧山,离邵州不远,相传舜帝死于此。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身处边荒之地,在行旅漂泊之中送别亲人,感慨更加厚重,情怀更加凄苦。 B. “浮生一病身”即《登高》中所谓“百年多病”之意,一语道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C. 诗中三、四两句以“感深”“别后”起句,与《春望》第二联“感时”“恨别”起法相似。 D. “推迁孟母邻”用孟母三迁的典故,希望亲人到达目的地后能有一个好的邻居。 15. 前人评点此诗的特点为“真情苦语,吟讽凄然”。参考这一评论,对全诗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整天冥思苦想不如片刻学习,强调“学”比“思”更加重要。 (2)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广泛求教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区农家的自然环境和风物景致,可谓妙笔传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界的植物 ,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 的常识。 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 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 ,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 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 B. 形形色色 尽人皆知 艰难险阻 放浪形骸 C. 五花八门 耳熟能详 艰难困苦 放荡不羁 D. 五花八门 尽人皆知 艰难困苦 放浪形骸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B. 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 C. 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 D. 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B.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C.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D.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20.下面是某小学广播站一篇广播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有两个人穿越沙漠时带的饮用水告罄。一个人绝望了,躺在那里只企冀能邂逅一位救星来救自己。另一个人则不断为自己鼓劲,坚持搜觅水源。最后,绝望的人殒命黄沙,另一个人找到水源并活了下来,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探险家。 21. 请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