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试卷
阅读:686 2019-06-1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高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6]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蕉岭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考试(一)
语文试题(5.16)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C.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C.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D.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同时,报告指明了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
过去五年,从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到办学条件,国家全面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农村教育投入看,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三个增长”高水平完成,农村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增幅更大。
从农村师资建设看,师生比是师资数量充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全国师生比和农村师生比都呈现出提高趋势,而且农村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村办学条件看,农村危房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农村教育发展更有保障,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有序实现城乡在生均意义上教育资源均等,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步,逐渐建立起基于城乡学校规模效率特征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让城乡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服务方面享有基本相同的机会。当前与未来较长段时间内,我们要为实现第二步目标而努力。第三步,积极推进以城乡师资质量均衡化为核心的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通过城乡师资初次配置、二次配置、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化。
(摘编自林露《寒门难出贵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如何落地》
材料二:
近日,临沧市制定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城乡统筹、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以实现消除大班额、学校班额基本达标为目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质量差距。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458个大班额班级,通过方案的制定实施,力争在今年消除大班额303个,消除超大班额42个;2018年消除大班额95个,消除超大班额18个。确保到2018年底,全市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及66人以上超大班额。
(《云南日报》)
材料三:
村料四: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就不会成为世袭。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很不公平的。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城市老师有很大的补课生源,每个老师的补课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农民工子女一般进入不了城市优质公办学校就读。致使他们的子女要么与父母分离,在当地受教育,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学习,使子女在学习、生理、心理、行为养成等都面临着困惑;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例如评奖评优老师和同学的日常言语、集体活动甚至作业批改等方面都有不公平待遇。
(摘自《中国论文网》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政府投入的资金过少,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的差异。
B.从临沧市的做法可以看出我们消除大班额,使学生自动到农村接受教育就能缩小差距。
C.由于教育的差距,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很多孩子还没开始读书,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农村的孩子不需要太努力地读书。
D.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干预,加大对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的优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城乡教育五年来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甚至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展开余下试题
B.材料二主要是通过临沧市制定城乡义务教育方案的大量数据向我们展示云南省已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C.根据材料三,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教育不公最主要体现在社会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均。
D.材料四介绍了目前我国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分析了教育不公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水家乡
蔡楠
鸬鹚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我每年都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去。白洋淀是我们候
鸟的中转站。
可那年我被渔民陈瞎子的渔网逮住了。那天,我飞过浩渺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荷花淀。我看见了满淀的荷花艳丽无比,我看见了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戏荷,我还看见了一群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捕鱼高手。我想就是现在饿死,我也不愿破坏眼前的宁静啊。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刷地落下一道白光,我就被一张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阳光里得意地笑着,笑得眼睛都没了缝隙。我一下子就被激怒了。我缩成鸭一样的身体恢复了鹰的模样,铁青的羽毛闪着冷光,我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到那人撒网抓住我的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就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陈大船就成了陈瞎子。
我还是成了陈瞎子的俘虏。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对我的报复。然而,陈瞎子眼伤痊愈以后,却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它羽毛洁白,双目含春,翅膀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了船上。我感受到了它强烈的召唤和无声的撞击。我轻啄着它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耐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我就这样留了下来。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不久,我和白鸬开始在白洋淀生儿育女了。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
鱼鹰
几年以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我们一家十口都成了他的鱼鹰。
做鱼鹰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们经常是清早就随陈瞎子进淀,傍晚才上岸。陈瞎子在我们的脖颈上套一个草环,我们抓到大鱼,只能吞一半,留一半,叼上船,他就让我们全部吐出来,只让我们吃他准备好的小鱼。
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和我的白鸬率领儿女们不停地游动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淀里。苲草青青淀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我们在捕鱼生涯里练就了高超的本领。记得那一次围攻荷花淀里的鱼王花头,我、白鸬和儿女们有的啄眼,有的叼尾,有的衔鳍,一起把花头弄上了船。陈瞎子逢人便讲,我这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听到这话,看着陈瞎子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我的黑翅膀覆住白鸬的白翅膀,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它的脖颈。做鱼鹰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卖了那条大鱼以后,陈瞎子的好运来了。他换了大船,娶了媳妇儿,转年就有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
老等
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结束了。就像他的老婆在生完第四个孩子后突然病死一样。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便没有了用场。我、白鸬和孩子们也难逃厄运。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夹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了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陈瞎子一边梳理着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淀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没有了自然鱼,他们养了鱼,要你抓鱼表演给游人看呢!
陈瞎子把我往蓝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
我终于没能飞出白洋淀。尽管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我已经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我愿意做白洋淀最后的一只鱼鹰,最后的一个守候者。一直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
后来,我就成了白洋淀一只长脖子老等。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家乡是鸬鹚和陈瞎子共同的家乡,也和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白洋淀的美丽动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陈大船和鸬鹚互相映衬,都有过幸福的家庭,又同样因为环境恶化而失去爱人,甚至失去栖身之所。
D.文末将画面定格为一个特写镜头,老等伸长脖子痴等的形象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期待和无奈,极富感染力。
8.小说的三个标题独具匠心,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6分)
9.小说以鸬鹚为叙述主体,并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B.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C.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D.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句,章节和句子。也指对古书章节句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里指章句之学。
展开余下试题
B.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C.国子,国子监的简称,朝廷设立的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D.金紫,指金印紫绶,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文中以此表明张策位高权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他十三岁旧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B.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父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
C.张策仕途顺畅,屡受提拔。他出仕后因受太祖赏识,晋升很快,先在地方任判官、掌记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要职。
D.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有《典议》、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释: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
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
C.“黄云断塞”“白草连天”勾勒出塞外沙漠黄沙飞扬、枯草连绵一望无际的边塞景象。
D.“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15.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
(2)《阿房宫赋》首段写出阿房宫的庞大高峻,气势不凡的句子是: , 。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写诗人突发奇想,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经过 的开发,便会引爆乡村旅游。因此,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 。然而,( ),它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对农民来说, 和抛家别亲地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没有支撑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产业是核心。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
文化是灵魂。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时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 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支撑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B.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C.没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D.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田园综合体没有产业支撑,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匠心独运 应运而生 流离失所 耳濡目染
B.别具匠心 油然而生 流离失所 潜移默化
C.匠心独运 应运而生 背井离乡 潜移默化
D.别具匠心 油然而生 背井离乡 耳濡目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现今的田园综合体,则在单一的旅游功能上更加丰富
B.现今乡村旅游活动,则在单一的旅游功能上更加丰富
C.现今的田园综合体协同乡村旅游发展
D.现今的乡村旅游协同田园综合体发展
20.赵勇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资金不够,向李文借款人民币20万,双方约定月利率为1%,还款日期为一年后(2020年6月15日),赵勇向李文出具借条。借条中存在多处问题,请你找出5处并作修改。(5分)
借条
因自主创业需要,现借贰拾万圆整,所借现金现已收到,利率为1%,2020年6月15日到期时本息一并还清。
敬请惠存
借款人:小勇
6月15日
21.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或“道”字作简要解析。(6分)
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说“人不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的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新中国历代领导人把“人民放在心上,使命扛在肩上”作为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自始至终彰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和情怀。
(2)慕生忠和孔繁森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长期扎根西藏,矢志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促进西藏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他们在氧气最稀缺的雪域高原,不断抒写和丰富“老西藏精神”。
(3)以钱学森和罗阳为不同时代优秀代表的航天航空人,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默默无闻,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他们用赤胆忠心诠释着“恪尽职守为国家”的信仰,用责任与生命托起导弹和战机完美升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蕉岭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考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解析】依据原文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在西周初年,“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化。
2.C
上一篇: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答案解析
下一篇: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模拟(三)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高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蕉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