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39  2019-06-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9]
山西省平遥中学校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考试(二)
语文试题(文理科)
本试卷满分 100 考试时间 60分钟
命题单位:平遥中学 命题人: 杨佩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二、语言基础知识(45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儿。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C.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儿。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儿,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儿。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儿,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7.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夕起相思(竟然到晚上) 不堪盈手赠(能够)
B.随意春芳歇(春天的芳菲已消歇) 我辈复登临(又来登临)
C.摐金伐鼓(撞击)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D.料知短兵不敢接(短兵器) 天子非常赐颜色(不同寻常)
8.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燕歌行》作者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9.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结合《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11.唐诗宋词中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⑤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杜牧 ⑤曹植
B.①周瑜 ②刘备 ③刘义隆 ④柳永 ⑤诸葛亮
C.①诸葛亮 ②孙权 ③刘义隆 ④杜牧 ⑤周瑜
D.①诸葛亮 ②周瑜 ③刘裕 ④杜牧 ⑤刘备
12.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气,冬雪松竹衡岳高
三.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左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展开余下试题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锐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贯之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13.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补阙、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置补阙、拾遗,分左右,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合称遗补。补阙位从七品上,拾遗位从八品上。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却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宪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四、名篇名句默写题(15分,每空3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8.苏轼于《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19.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蜀道难》中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鸣阁》中“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一)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C 2、D 3、C 4、B(略) 5、D(略)
6、A(B语序不当“中央政府”放在“一方面”前面;C成分残缺,句末加“的问题”;D句式杂糅)
7、 D(“名噪一时”指名声在当时很响。.“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语义表达刚好相反。B.“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故土,不愿迁徒。与“开始新的生活”矛盾。C.“相得益彰”意思是相互促进,使优点更加明显。与语境中“官场沉疴”矛盾)
8、D( “参乘”也作“骑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9、B(语段中画横线处的诗句要上连“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下接“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A项不能传达怀乡之思.B同时满足“画面”和“情怀”两个条件.表达了李白跟朋友离别时的心潮起伏和失落.C项此句意境开阔,但情感不符.D项景物壮观,但谈不上开阔。)
10、B(,画横线上的语句应该是进一步阐释“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右手”相对于“左手”更常用,那么“右手写诗”意思是诗歌是主要创作的文学体裁,散文也时有创作。)
11、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齐梁;清峻(或“清新刚健”)
12、孟浩然 岑参 高适
13、边塞诗 七言古诗 《燕歌行》
14、(5分)“嗟”为“嗟叹”之意。
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调帐;二为故人被贬、官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4分,三种情感给5分)
15、(6分)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呵,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向西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了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16、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17、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8、早生华发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平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