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试卷

阅读:579  2019-07-0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9]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随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答题时,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 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 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 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答案】1. 生活需要文学。
2. 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论证了中心论点也可。)
3. “发酵”本义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比喻事态持续发展)。(意近即可)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意近即可) 4. C
【解析】
【1题详解】
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根据文章内容与“文学”有关,理解出中心论点“生活需要文学”。
【2题详解】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休止符”乐谱中的符号,表示各小节之间的间歇时间。此处将“文学”比作“休止符”,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使得论证浅显易懂。
【3题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能根据语境来理解。“发酵”本义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这里是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4题详解】
C“与作者观点相反”错误,作家吴亮的名言证明“文学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展开余下试题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5. 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6. 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7. 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8. 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9. 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答案】5. 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④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6. “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乡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表现出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常(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特点。(意近即可)
7.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
内容上:为下文写故乡经过治理发生巨变作铺垫。(抓住关键词“铺垫”即可)
8. 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示例二:(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示例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9. (1)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2)“时代精神”要点:①改革开放带来福祉;②绿水青山就是(胜过)金山银山;③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④建设美好家园。(抓住任意一点,语意连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对记叙文题目作用的理解。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此题“故乡”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风”交代了描写对象;同时“风”作为串联文章的线索,也是借“风”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6题详解】
词语能不能删去,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再看去掉后句子意思有没有改变来解答。加点词语“漫天席卷”满天飞舞连地上的尘沙都被卷起。形容风力来势很猛,到处都是。去掉后就不能突出故乡的风沙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气势。故而不能删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中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内容: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但是具体作用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才行。第⑨段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承接上文写故乡的风的生猛异常。“但故乡人却不甘心……”转折,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内容上,与下文形成对比,为经过治理故乡发生巨变作铺垫。
【8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目要求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任选一个角度来理解。如,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精神内涵的理解。此文先写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风强劲有力,有时裹挟着尘沙,年年风干、风大、风多。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可是在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下,经过治理发生巨变,从而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时代精神”:环境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环境一定会改变的,绿色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快,生活幸福;是改革开放的“风”吹绿的大地,带来福祉;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苏幕遮:词牌名。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11. 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 C 11. 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围绕“思乡”,意近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C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11题详解】
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2. 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 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祁称其“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
B. 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D. 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2)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1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 【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 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 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答案】12. B 13. C
14. (1)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15. C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句意: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为敌所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13题详解】
A代词,代颜真卿/表诘问语气。B遗迹/送,赠给。C都是“厌恶”。D谋反/通“返”,返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 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益:更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达:实现。
【15题详解】
C“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错误,与原文“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不符。
【点睛】翻译: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去想。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力透纸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16.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英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战功显赫,转业后却深藏功名,默默地工作生活,这种“________,________”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我们只有发扬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才能“________,________”,让青春绽放出耀眼 光芒。(李白《行路难》)
(3)我们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把随州建设成“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家园。(王湾《次北固山下》)
(4)我们的党和国家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有“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 (1).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3). (2)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3)客路青山外 (6). 行舟绿水前 (7). (4)先天下之忧而忧 (8).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沧、舟、忧”等字词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个中国企业,可以有多坚强?最近,华为公司的表现给了国人一个“硬核”的答案。
这段时间,面对美方的蛮横打压,无耻诬蔑,面对此起彼伏的“断供”风波,华为始终表现得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这不是(① ),因为华为有底气、有准备,通过未雨绸缪、持续不断的(② ),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所以才能有应对美方遏制的千钧之力。
“越高端,‘备胎’越充分”,华为长期打造的创新“备胎”一夜转正,赢得一致推祟。“备胎”的背后是坚持底线思维,永远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今天,很多人佩服华为在十多年前就(③ )会出现“极端情形”的远见,殊不知,在当时,无论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试卷
相关:关于“2019年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