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104  2019-07-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语言表达、文学文化常识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语言表达、文学文化常识
一、单选题
1.绍兴兰亭景区有一副楹联,上联为:雅集鸿文传百代。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它的下联是( )
A. 至乐无声唯孝悌 B. 流觞韵事足千秋 C. 来听渔鼓唱前朝 D. 愿无忘名士风流
【答案】 B
【分析】根据上联的“传百代”可以判断出此题的答案为B,因为“千”和“百”都是数词,而ACD则不符合这个要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一般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答案】 A
【考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分类恰当。
B.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
D.“木兰诗”不是律诗,属于汉乐府诗。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梅、鹤 B. 竹、兰 C. 兰、鹿 D. 竹、梅
【答案】 D
【考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松、竹经冬不凋,梅耐寒,早春开放,故名岁寒三友。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汉族传统寓意图案。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比照辨析正误。
4.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 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答案】 B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ACD符合语境。B不符合语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是描写北方的雪景,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景比作梨花盛开的景象,给人以美感。这里用来形容富春江两岸的夜景不合适。


浏览完整试题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诗词名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其使用是否准确。
5.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编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 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C. (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主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D.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的方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孙光萱
【答案】 C
【考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ABD是对艾青诗歌的评论。C.郑振铎这句话是对泰戈尔诗歌的评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艾青诗歌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艾青的诗歌多阅读、多理解,并注意看一些有关艾青诗歌的赏析和评论,对艾青的诗歌的总体内容、主旨和风格进行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6.“骈文四体”中的吴均体是写________的骈文。( )
A. 宫廷女子生活 B. 边塞征战 C. 山水清音 D. 江湖渔樵生活
【答案】 C
【考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与朱元思书》就是吴均所写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这篇文章多用四字短语,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因此答案应为山水清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吴均体”的积累能力。 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这些文学常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下来,答题时就非常容易了。
7.周末,小颂让小风帮忙写一篇文章,小风拒绝了,他说自己不想成为( )
A. 秋风客 B. 老生儿 C. 捉刀人 D. 墙头草
【答案】 C
【考点】词义理解,古语词
【解析】【分析】A.秋风客: 指汉武帝,武帝曾作《秋风辞》,故称。
B.老生儿,指年老时最末生的儿女。
C.捉刀人:指曹操。引申顶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
D.墙头草:比喻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的人。 根据语境,这里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及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选择。
二、填空题
8.中国古代建筑,各区功能分明。请将“阁”、“廊”、“亭”三字分别填入相应横线处。
堂以宴,①________以憩,②________以眺,③________以吟。
【答案】 亭;阁;廊
【考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阁: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廊:有顶的过道。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根据词义填空。
故答案为:亭;阁;廊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9.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妈妈和文文在江边散步。

文文:瞧,我们的城市多美呀!
妈妈:(笑)那你就背两句应景的诗吧。
文文:我想到了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
妈妈:要是站在那叶小舟上,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诗句呢?
文文: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
妈妈:看来诗歌没有白背哦!
(指着草地里的标语牌)这标语怎么只剩一半了呢?“一花一草一木”三个“一”字连用倒也雅致。你试试用三个“且”字对下半句,提醒人们文明赏花。

文文:“且________且________且________”?
妈妈:(微笑,点头)不错,很押韵。
两人:走到古城墙遗址边。
文文:咦,这儿是“攀跃”,上次在车站看到的是“翻越”,到底哪个“yuè”字正确?

妈妈:两处标语都是提醒人们不要跨过阻拦物,你用“跃”和“越”组词不就能区别了吗?
文文:(恍然大悟)我知道了,应该“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妈妈:(手机响,拿出看)你同学小涵的妈妈在家长群里发了条微信。
文文:(嘀咕)又晒娃!
妈妈(念):“周日录了一所名校,今天又收到另一所名校的补录,虽然一波三折,过程煎熬,但普娃进了牛校,诚惶诚恐,只有继续努力,才不会被碾成渣……”
文文(吸嘴):妈,你给我念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________?
妈妈:怎么会?妈妈也不喜欢她这种________的口气。
文文:那你也可以晒娃呀,你发张咱俩的合影呗。
妈妈:好!(合影。发送微信。)
我再发一句话应对她:“________。”
【答案】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看;爱;护;攀跃;攀越(或者把“跃”改为“越”);觉得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炫耀;这是我家的牛娃。(再如“普娃普妈的普通生活。”“日常人生的小确幸。”)
【考点】理解型默写,对话题,诗歌对联,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2)两空,根据白居易诗歌《钱塘湖春行》、江边美景的要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均可以描述周边景色。


展开余下试题 (3)(4)站在江上小舟,眼前景色会联想的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诗句: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6)(7)结合对联字数、词性、结构、内容的要求,按照保护花草的主题,对出下联:且看,且爱,且护。
(8)(9)注意准确理解词义和语境的要求,“ 不要跨过阻拦物 ”不是跳跃和跳过,应该是“越过、跨过”,所以把“跃”改为“越”。
(9)至(12),结合网络语,仔细体会人物说话的重点,准确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 几处早莺争暖树 ;(2) 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客路青山外 ;(4)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 看 ;(6) 爱 ;(7) 护 ;(8) 攀跃 ;(9) 攀越(或者把“跃”改为“越”) ;(10) 觉得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11) 炫耀 ;(12) 这是我家的牛娃。(再如“普娃普妈的普通生活。”“日常人生的小确幸。”)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默写、对联、词语、网络连接等知识和运用的情况。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平时所学的诗歌和其他知识,按照不同的语境和要求,仔细分析作答。
三、语言表达
10.小嘉翻阅报刊,发现《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上的很多标题颇有文化气息。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你认为蕴含传统文化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唯有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
B.院士专家桐乡行,“望闻问切”助发展
C.叶落归“嘉”——吴云心的桑梓情
D.“网红”只是激动一阵子,“心红”才能幸福一辈子
【答案】 选B。“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标题借用了古代中医用语。
选C。标题借用典故“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考点】创新题型,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抓住标题中的有关词语进行分析,A《西游记》中国,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唐僧师徒经历“八十一难”。因此这个标题是借用《西游记》中的词语;B抓住“望闻问切”进行分析;C抓住“桑梓”进行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选B。“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标题借用了古代中医用语。
选C。标题借用典故“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然后即可正确解答词语的意思。
11.小嘉翻阅报刊,发现《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的很多标题颇有文化气息。从你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蕴含传统文化的标题,并做解说。
A.“网红”只是激动一阵子,“心红”才能幸福一辈子
B.太阳“离家出走”,花草“提不起劲”
C.元宵恰逢“雨水”,赏月真要泡汤
D.叶落归“嘉”——吴云心的桑梓情
【答案】 选C。“元宵”是传统节日,“赏月”是节日习俗。“雨水”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元宵节下雨,又暗指那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选D。“叶落归‘嘉’”,用了谐音和仿词,“桑梓”借用典故。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故乡。
【考点】用典,双关,节气,礼俗
【解析】【分析】A.“网红”是当今网络新词和现象,不符合;
B.“离家出走”、“提不起劲”描写中的拟人手法,不符合;
C.“元宵”是传统节日,“赏月”是节日习俗。“雨水”表面是元宵节下雨,又暗指那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既有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包含节气知识,符合要求。
D.运用谐音和仿词,“桑梓”借用典故,指代故乡,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选C。“元宵”是传统节日,“赏月”是节日习俗。“雨水”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元宵节下雨,又暗指那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选D。“叶落归‘嘉’”,用了谐音和仿词,“桑梓”借用典故。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故乡。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判断作答。
12.研学活动即将结束,小嘉、小舟觉得收获很大,打算围绕“访古探幽”或“重走‘一大’路”主题,为学弟学妹做一个“南湖半日游”行程规划。
请你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并结合答题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完成这个行程规划。
要求:①设计一条路线,起点“会景园”。②安排三个符合景点特征的活动。③使用合理的表达方式。④不超过150字。

【答案】 ①“重走‘一大’路”主题:从会景园出发,在南湖渡口坐船至湖心岛,登临烟雨楼,了解南湖的前世今生;然后前往“一大”纪念船,瞻仰红船,聆听和感受当年发生在烟雨南湖中的“一大”故事;随后回到会景园,徒步去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展览,浏览或听取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
②“访古探幽”主题:上午8:00会景园前集合,南湖渡口乘船前往湖心岛,第一站到烟雨楼,参观楼内景观,欣赏南湖风景。第二站游访鉴亭,了解许瑶光与鉴亭的历史渊源。第三站到来许亭,了解来许亭的由来,许瑶光与嘉兴的历史渊源。第四站到壕股塔和端午祭台,了解伍子胥的故事。大约11:20分,乘船返回结束游程。
【考点】图表信息,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这道题要求设计旅游行程规划,在了解各个景点特征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设计,注意设计的路线要合理,尽量少走路,然后再用准恰当、连贯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够体现“一大”主题的景点有:南湖革命纪念馆、烟雨楼、南湖红船。能够体现“访古探幽”主题的景点有:来许亭、鉴亭、端午祭台、伍相祠。
故答案为: ①“重走‘一大’路”主题:从会景园出发,在南湖渡口坐船至湖心岛,登临烟雨楼,了解南湖的前世今生;然后前往“一大”纪念船,瞻仰红船,聆听和感受当年发生在烟雨南湖中的“一大”故事;随后回到会景园,徒步去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展览,浏览或听取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
②“访古探幽”主题:上午8:00会景园前集合,南湖渡口乘船前往湖心岛,第一站到烟雨楼,参观楼内景观,欣赏南湖风景。第二站游访鉴亭,了解许瑶光与鉴亭的历史渊源。第三站到来许亭,了解来许亭的由来,许瑶光与嘉兴的历史渊源。第四站到壕股塔和端午祭台,了解伍子胥的故事。大约11:20分,乘船返回结束游程。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明确图片上各个景点的位置和特征,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设计行程,最终再进行表达,注意语言要准确、连贯,顺序要合理。
13.你认为这幅图适用于下面哪个情境?请简述理由。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6版)
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的海报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答案】 示例1:这幅图三次出现“眼镜”的图案,具有很强的商品提示作用。该图传递近视高发的信息,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能体现眼镜店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眼镜促销,所以这幅图可以用于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展开余下试题示例2:这幅图中字号最大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卫健委对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班队课的主题正是保护视力,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示例3:这幅图反映了全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迫切性,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以这幅图为封面,将这个调查报告放在了更大的背景中,使这个报告更有深度和意义。
示例4:这幅图介绍了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这一信息来源权威可信,与讲座的主题切合,是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考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图中主要信息有:全国儿童青少年一半以上近视,情况严重不容忽视,列举导致近视的几大原因,高中学生高度近视严重。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图中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有助于眼镜促销;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的海报: 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更有深度和意义;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这幅图是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
故答案为: 示例1:这幅图三次出现“眼镜”的图案,具有很强的商品提示作用。该图传递近视高发的信息,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能体现眼镜店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眼镜促销,所以这幅图可以用于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示例2:这幅图中字号最大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卫健委对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班队课的主题正是保护视力,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示例3:这幅图反映了全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迫切性,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以这幅图为封面,将这个调查报告放在了更大的背景中,使这个报告更有深度和意义。
示例4:这幅图介绍了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这一信息来源权威可信,与讲座的主题切合,是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点评】本题考查提取图表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对应四种宣传的需要,提取信息作答。
14.下面这则短文的顺序已被打乱,请按正确句序排列。
①王亦学之。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④歆蜡曰尝集子侄燕饮。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答案】 ⑥④①②③
【考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文段是关于王朗推崇效仿华歆的事情。 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王朗常常在见识器度方面推崇华歆。介绍背景引入话题; ④歆蜡曰尝集子侄燕饮:华歆在蜡日这天曾召集子侄们设宴饮酒,时间事件为例作为上一句的证明; ①王亦学之:王朗也效仿他这样做。专门效仿,亦步亦趋; 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引起旁人的评议; ③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学的是些皮毛,越学与华歆的差距就越大。”张华评论作结。因此顺序为:⑤④①②③ 。
故答案为: ⑤④①②③
【点评】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时应注意,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15.根据下图,推测“杳”字的意思。

【答案】 杳:日在木下,表示昏暗。
【考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这几个字都是会意字,从字形上即可推测出字的意思,分析“杳”的组成部分,这个字上面是“木”,下面是“日”,也就是说太阳在大树下,大树遮挡住太阳的光,天就显得昏暗了。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日在木下,表示昏暗。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会意字字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分析这个会意字由哪几个独体字组成,然后再理解这几个独体字的意思,最后把这些意思综合起来分析,即可推测出这个会意字的意思。
16.人生在世,难免遭遇逆境。下列哪一句适合用来激励逆境中的人们?请阐述理由。
A.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B.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 选A。理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此句赞美了松柏在严的冰霜之下依然保持端正刚劲的风骨,突出了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晶格,它启示人们,面对逆境,要志向坚贞,顽强不屈。送给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恰好。
选C。理由:“困于心,衡于虑,面后作”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它启示人们,逆境能磨砺人的意志,只有我们正视困境,勇敢面对,才能有所作为,送给逆境中的人们能起到激励作用。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名句含义。A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因此,这两句话赞美了松柏不怕严寒的高洁品格。这是刘桢《赠从弟》中的两句话,刘桢是希望从弟能像松柏一样不拍困难,不怕挫折,要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因此,这句话可以用激励逆境中的人们。
B这是宋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因此,这句话不适合用来激励逆境中的人们。
C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意思是: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他告诉我们:困难和逆境能磨砺人的意志,我们要不畏困难,把困难当作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因此,这句话适合用来激励逆境中的人们。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句子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选A。理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此句赞美了松柏在严的冰霜之下依然保持端正刚劲的风骨,突出了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晶格,它启示人们,面对逆境,要志向坚贞,顽强不屈。送给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恰好。
选C。理由:“困于心,衡于虑,面后作”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它启示人们,逆境能磨砺人的意志,只有我们正视困境,勇敢面对,才能有所作为,送给逆境中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9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