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附中2019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菲(fěi)的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卦(guà),这种阅读行为,可一言以敝之为“浅阅读”。
B. 对官僚作风,相关部门就该曝光问责,形成有力的震慑(shè)。特别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 “头雁效应”, 从源头上杜绝官僚主义的滋 (zī)生蔓延。
C. 晕(yūn)车与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有很大关系,当前庭器官受到长时间过强的刺激,抑或刺激虽未过强但前庭过于敏感时,就会出现眩(xuàn)晕等症状。
D. 磨砺三十年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窠 (kē)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臻(zhēn)“拙、重”的真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错字。本题A“敝”改为“蔽”;C“晕”读yùn;D将“融”改为“熔”。故选B。
【点睛】积累记忆是解决字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音高考常考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涩 B. 也许 C. 牵强附会 D. 地久天长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弄清相关句子的逻辑关系。本题中A项,生涩:1.不流利,不纯熟。 2.不光滑。指麻木干燥的感觉。语境是说节日名称不熟悉,使用正确。B项,也许,意思近似于可能、或者、或许、兴许等,语境是猜测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使用正确。C项,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语境是说有人认为端午节与伍子胥、介子推有关是强拉硬拽,使用正确。D项,地久天长,意为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而语境是说“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可以改用“源远流长”。故选D。
【3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