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19  2019-07-19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9]
2019年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联盟语文调查研究卷
2019年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联盟语文调查研究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 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著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 译著,享誉学界。
B. 《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检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 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C. 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 忘了咂.(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D. 母校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字音和字形。A项,愤而辞职,侧重于因愤怒而辞职;B项,披沙拣金,意思是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朗朗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D项,去世,指人死了为忌讳而说“去世”。或逝世,指去世、死亡。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备考时要注意积累常见的字音字形,同时还要了解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一些易混易错的字音,要注意其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第二声与第三声等的区别。
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闻也极难。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麟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甲]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乙]他是在瓦解一块铁板——举手投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并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丙]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吗?我倒并不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凤毛麟角 B. 并且
C. 津津乐道 D. 一而不党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B项,“并且”改为“况且”。“并且”指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根据前后内容可推断此处应用“况且”。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丙处,“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后面的“,”应改为“?”,因为根据后面内容,这一大句是两个反问。
点睛: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主要考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标点的使用,因为标点符号很多,很容易用混,所以要在理解的情况下掌握使用方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明年上海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但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 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所区别。


浏览完整试题B. 有分析认为,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年人对自身财务状况渐渐失去信心,安全感降低,很 容易陷入赚“快钱”的骗局。
C. 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 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D.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残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项,成分残缺,可在“招生”后加“模式”。B 项,搭配不当,“医疗”和“上涨”不搭配,“医 疗”后加“费用”。C 项,表意不明,“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指的是影片《三体》还是《星际穿越》,不明确。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病句类题目 解答,首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再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京剧大青衣刘桂娟头上的一抹蓝却让人心情复杂,招致无数鸟类爱好者和网友的口诛笔伐。原来京剧演员刘桂娟在微博上炫耀,其12万的点翠头饰是用80只活翠鸟的羽毛制作而成的。刘桂娟说:“这一头点翠头饰,十几年前买的,花了12万人民币,今天即使是40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刘桂娟如是说。
(1)对刘桂娟的行为,你持何种态度?请谈谈你的看法。
(2)针对这一现象,拟写一条宣传语,呼吁人类爱护鸟类。要求:语言形象、生动。
【答案】(1)艺术是用来唤醒人们良知的,现如今,有些演员却打着艺术的旗号,枉杀无辜,这是艺术的悲哀,令人痛心,让人反思。
(2)示例一:当翠鸟在惊恐中凋零生命时,京剧艺术的含金量已大打折扣。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对于刘桂娟的行为的评价,要结合着语段中艺术的本质及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有关艺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价即可。第二问,拟写宣传语,要注意宣传语的目的及对象,由题干可知,目的是为了呼吁人类爱护鸟类。然后再从京剧艺术与买鸟之间的关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述出来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面试后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这位大学生作 出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案】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谢谢您的夸奖。单纯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我相信我的真诚和直率可以给形形色色跟我打交道的人带来温暖,希望我们有机会合作!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分两步作答,第一是答出言外之意,此题比较简单,在答言外之意时,考官的话是说你很“直率单纯……可我们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运用转折句,可见不能被聘用,不适合招聘单位的工作。第二是要重点考虑应对的方式,可根据考官的话,可从两种情况来应对:第一,客气表达自己领受对方的意思,并为有这样的经历而庆幸;第二,强调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并坚信它可以给各色人物带去合作的愉快。注意说话要得体,不卑不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 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正因为关切世事,文学所承载的乃是世情、思想和个人情性及其生命体验。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
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追求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与自足,乃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如何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立德、立功,皆须依凭机遇和位势,非由自我所能掌控,唯有立言则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获致,遂为人所青睐。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
文学自觉乃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 “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有曰:“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审美。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7. 下列关于鲁迅对“魏晋文学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思想先进、活跃,重视人之价值,自尊、自我觉醒,积极入世。
B. 鲁迅认为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演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因。
C. 鲁迅所说的文学自觉,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是一种追求“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意识。
D. 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认为其“远实用而近娱乐”,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审美。
8.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因而,人们认为唯有立言才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
B. 自然景物之感发,动荡社会之民生百态,时代离乱之悲苦人生,个体命运之焦灼忧虑,开始进入建安、魏晋时代作家的视野,成为文学的表现内容。
C.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意味着这种文学自觉打破了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完全摆脱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和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
D. 曹丕“文以气为主”、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立文之道”都表明魏晋文学的内容的扩大与丰富。
9. 结合文本所给信息,简要概括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出现的条件。
【答案】7. A 8. B
9. ①世情思想 演变;②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③借助文学艺术表达。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第二行 “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不是“积 极入世”。B项,原文是“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正确。C项,原文第一 段是“鲁迅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正确。D项,第三段“论及《世 说新语》等志人书有曰:‘……若为赏心而作……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 验与情性、审美”,正确。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第二段,人们认为唯有立言才可凭借自身努力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是“借助于文学艺术 来表达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的原因,因果颠倒。C项,第三段,原文说“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 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曲解文意。D项,不是表明魏晋文学内容的扩大与丰富,而是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求考生带着问题到文中筛选相关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郑州日报》2015年12月6日)
10. 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11. 文中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
12.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赋予了“青瓦”怎样的内涵?
13. 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0. 运用比喻、拟人和借代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瓦在城市的繁华里不再古朴和凋残,但依然承载着历史和乡愁,引发思念之情。
11. ①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②异乡的青瓦房缺少没有拘束的自由的生活状态,更缺少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和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12. ①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假的温馨,是亲切和安详;②青瓦市古朴的乡村生活,是自由无拘束的生活状态;③青瓦是厚重的历史,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与游子血脉相连;④青瓦是遥远的乡愁,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永远烙印在游子生命中。
13. 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分析: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shif使作者的思乡之情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运用的是比喻修辞,将“雨中的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 多思念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雨”人格化;“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一种思念之情。
点睛:分析文本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是否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果有修辞手法要一一点出来,并具体分析这些修辞手法以及其效果或作用。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就分析该句的层次结构,再赏析起内涵即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出“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这句话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分析其上下文的内容,找出家乡的青瓦房与异乡闹市青瓦房的区别,即可知道作者这么说的缘由了,最后概括即可。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的主旨内涵。作者赋予了“青瓦”怎样的内涵,要结合全文去概括。解答时可以根据题目所问,一一分析每一小节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解答时先找出与作者情感有关的内容,然后一一分析。前半部分“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 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②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晨列传》)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②积射士:汉代寻迹而射的兵士。积﹐通迹。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舍晨庐舍:住宿
B. 最终无恨色。恨:仇恨
C. 至京、密,皆下之。下:攻克
D. 流衍它郡衍:扩展
15.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6.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 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 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自己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帮助。
D. 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17.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答案】14. B 15. B 16. D
17. ⑴光武曾经与他的兄长刘伯升以及邓晨一同到宛地,和穰人蔡少公等名士在宴会上交谈。(“尝”“之”“宴”“语”各1分,句意正确1分。共5分)
⑵光武帝从蓟州逃跑到信都,邓晨也从小路行走,在巨鹿城下(和光武帝)相会,自己请求跟从攻打邯郸。(“走”“间”“从击”各1分,“在巨鹿下”状语后置1分,句意正确1分。共5分)
【解析】
参考译文: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父亲邓宏是预章都尉。邓晨最初娶光武帝的姐姐刘元。王莽末年,光武曾经与他的兄长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9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