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625  2019-09-1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5]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1单元语文试卷(江西)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稍逊(xùn)  分外  顿失滔滔(tāo)   红装素褒
B.喑哑(ān) 丝缕 成吉思汗(hán) 风流人物
C.冠冕(guàn) 悲愤 鲜妍美丽(yán) 狂妄自大
D.勃发(bó) 凝望 汹涌澎湃(yǒnɡ) 孜孜不倦
【解析】A项中应为“红装素裹”;B项中“喑”应读“yīn”;C项中“冠”应读“guān”。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次月考,只有琳琳得了满分,成了班里这一时期的风流人物。
B.鲜花和彩旗将南昌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C.这姑娘红装素裹,漂亮极了。
D.科比凭借精湛的球技被尊称为篮球场上的“一代天骄”。
【解析】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用来形容月考满分的琳琳不合语境。
3.(2018•四市)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科学推进,统筹谋划。
B.中国乒乓球男队第21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实现了“九连冠”的壮举。
C.中美经贸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促成的。
D.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解析】A项属于不合逻辑,应先谋划,再推进,因此应改为“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C项属于句式杂糅,“最根本原因是……”与“是……促成的”杂糅,应删除“的最根本原因”或“促成的”;D项属于搭配不当,“合作”与“提高”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加深”或“加强”。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②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③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④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⑤“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A.③⑤①④②           B.②①⑤④③
C.③②⑤①④ D.①④②③⑤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通读五个句子可知,②句是总领句,①⑤句紧承②句解说唱、念、做、打,据此排除A、C、D三个选项,选B。
5.(2018•济宁改编)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躁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________!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________,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候,一会儿拍翅向上,________,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浏览完整试题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解析】首先应明确语段的内容,再根据语境进行选填。第一空前写景由远及近,从语段中“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当看清是水鸟时,有点出乎意料,故用“居然”;第二空选填时要紧扣“俯身向下”,说明是动态时的水鸟,故应选填“轻轻掠过水面”;第三空选填时要紧扣“似乎在等待”,说明了是静态时的水鸟,故应选填“飞到芦苇荡尖”。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唐]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③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昆仲,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③离声:别离的声音。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诗人一年中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
B.颔联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和“后值秋”,写出诗人对芳草与秋云妨碍自己观赏锦江风景的埋怨。
C.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尾联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
【解析】“写出诗人对芳草与秋云妨碍自己观赏锦江风景的埋怨”表述有误,应为“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锦江的留恋和对蔡氏兄弟的怀念之情。
B.诗歌语言粗犷豪迈,于离情别恨中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
C.“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代指春天。
D.颔联中,诗人明明是自己留恋锦江,却说芳草、白云舍不得自己。
【解析】“语言粗犷豪迈”表述有误,诗歌借景抒情,语言含蓄隽永。此外,诗歌也并未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
【译文】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是春天,第二次是秋天。多情的芳草阻拦我的马离开,美丽的云彩遮挡着远处的楼宇。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今天为你向锦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云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令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②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释】①释褐:脱下粗布做的衣服。②课:督促。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
C.鞠/大失所望 D.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知( 掌管 )  (2)谢( 感谢 )  (3)冀( 希望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等到(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11.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回答)鞠咏最后为什么要把王化基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3分)
担心他恃才傲物(意对即可);鞠咏明白了王化基是在真正帮自己的良苦用心。
【译文】鞠咏参加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进士及第,经考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将要去做官,鞠咏先写了一封书信和一首诗寄给王化基,来感谢(王化基)平日曾经对他的栽培,(并表达了)现在自己也担任官吏,希望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咏非常失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专心干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我故意抑制他,来成就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说了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5题。(16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展开余下试题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 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分)
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2)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3分)
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抒发了对炊烟的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14. 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4分)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
“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能激起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而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
15.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6分)
炊烟像是一幅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体现了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围绕 “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8题。(14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6.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4分)
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7.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阅读“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的观点,为下文“阅读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作铺垫。②呼应文章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因为“重量”既包括“重”,也包括“轻”。
1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 分)
①回归传统阅读,去感受阅读带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去收获那种沉入心底的甜蜜和酣畅。②自发性(随心)地阅读,不预设阅读期待,不强迫自己阅读。我们要在阅读中去释放自己的心境和体会生活的美好。③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体现自己人生的精神价值。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19.想象你将在学校的“谈长征”主题活动上发言,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发言稿。
要求:(1)围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角度;(2)说理充分;(3)不超过200字。
【材料一】从装备上看,国民党军队拥有飞机大炮,而红军装备简陋。长征出发时,红军拥有步枪25 000多支、短枪2 800多支;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多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红军就是凭借步枪、短枪、梭镖这样的武器打垮了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红军官兵不仅英勇无畏,指挥员的智慧也得到了发挥。
【材料二】长征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红军将士。无论是危机四伏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干渴饥饿……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他们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军将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赤诚,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党,不可能成为伟大民族和伟大国家的合格领路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也不可能站到世界之巅。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三】习总书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示例:长征是一首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广大红军将士,他们风雨同舟、生死相依,他们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质,大大增强了红军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生也是一次长征,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锻炼,坚持不懈,终于成为锋利的宝剑。有了坚定的信念,才会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有顽强的斗志,从而超越生命的极限。(意近即可)
(二)写作(50分)
20.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
请以“风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19秋人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