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88  2019-09-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8]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艳梅 审题人:郭 超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我们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文章开头简要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有所好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8万人,震波绕地球两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开始颤动,如有巨怪在土下钻行。霎时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被称之为“滚湖”。至于道路断裂,田埂错位,村庄塌陷等,随处可见。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⑤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⑥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⑦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⑧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但那都是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一百年了,它仍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⑨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段介绍海原大地震,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了这场地震的惨烈。
B.海原县地震时出现了一道闪电,它一路撕了下去,期间碰到一片旺盛的柳树,其中一棵被撕为两半,顽强地活了下来,文章通过想象写出了“震柳”的来历。
C.题目“震柳”既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找寻震柳的过程中,两次写到“绿云”,一为“见”时,一“别”后,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完整。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震柳的特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请简要分析。(6分)
6.结合全文,分析“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这句话的内涵。(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展开余下试题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较前一年有所增加,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还是要比电子书阅读量大。
C.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体书店既有销售商品的价值,也承载着一些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是难逃厄运,一些实体书店的规模在不断缩小,甚至关张。
B.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使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但这种阅读方式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对整个社会和时代是有利的。
C.实体店困难重重,纸质图书不受欢迎,因此,政府应重点扶持实体店,使其能承载相应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D.实体书店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的消亡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9.如何才能让实体书店重新焕发生机和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佑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佑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佑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佑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佑代之,俾察彦卿动静,谓曰:“此卿故乡,所谓画锦者也。”佑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佑有阴德。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佑判门下省,陟所注拟,佑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佑不比己,遂出佑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初,佑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祜比己,祜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说。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佑知贡举,多拔擢寒俊,毕士安、柴成务皆其所取也。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佑文章、清节兼着,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王祐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 稽:拖延
B.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 俾:使
C.多逊累讽祜比己 讽:讽刺
D.祐知贡举,多拔擢寒俊 知:主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下文中“晋”“汉”也是其中之二。
B.“辟、拜”都指授予官职,而“徙””是指升官,与之相同的还有“迁、拔、擢”。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祐很有才情,文章写得很好。他的书信受到桑维翰赞誉,闻名京城;皇上在他因病请求告老时仍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也有欣赏他文章的原因。
B.王祐治政有方,很受皇上重用。征伐太原时,运粮车辆堵塞道路,交由王祐治理后,井然有序;符彦卿治理失当,皇上也委派王祐去代替他。
C.王祐刚直敢言,劝谏皇上以史为鉴。向皇上禀奏符彦卿一案时,他乘便劝皇上若想长保天下,就不要像五代的国君一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D.王祐不畏权贵,很有政治远见。王祐以宇文融排挤张说这件事为例劝说卢多逊不要排挤赵普。卢多逊虽然因此不再说赵普的坏话,最终还是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佑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5分)
(2)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佑不比己,遂出佑为镇国军行军司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③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14.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用词生动传神,“窗户湿青红”中的“湿”表明亭子是新造,油漆颜色鲜艳润泽;“欹枕”即斜倚枕头,写出了一种闲适的感觉。
B.词人认为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宋玉硬说风有雌雄之别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十分可笑。
C.下片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描写江面,并通过在江上搏击风涛的白头翁点明主旨:只要具备了浩然之气,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畅享千里雄风。
D.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15.上片是用什么手法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山光水色的?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愁绪,愁的原因在《浪淘沙令》中用“ , ”这两句直接写出。
(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写出扬州的繁华,姜夔在《扬州慢》中反其义而用之,用“ , ”两句来写扬州的衰败萧条。
(3)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中借“梅”表达心志,其中“ , ”两句体现了坚守节操的君子人格。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 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 ,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俯拾即是 栩栩如生 历久弥新 顶礼膜拜
B.目不暇接 栩栩如生 历久弥新 情有独钟
C.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
D.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B.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D.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20.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使收发室能正常运作。(5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
告示
各位同学:


谢谢配合!
学校办公室
2019年5月22日
2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下列小题。(6分)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运行阻力更小,使得350公里速度级综合能耗下降10%左右,而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1)请为该消息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不超过2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其中进步图存、科学救国的精神,百年来对中国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国际竞争又将“科学强国”的使命推到了青年人面前。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长治”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